并行微通道中氣液兩相流分配特性及光測量的研究
本文關鍵詞:并行微通道中氣液兩相流分配特性及光測量的研究
更多相關文章: 梳狀微通道 氣液兩相流 數(shù)量放大 模型 光測量
【摘要】:微化工技術是當前化學工程學科前沿,經(jīng)過近幾年的發(fā)展,已經(jīng)成為過程強化的典型方法。本論文著眼于多通道微反應器內氣液兩相流的實驗研究,采用廉價易得的內徑為0.5 mm的毛細管制作了并行微通道反應器,并利用該裝置進行了并行微通道內空氣-水兩相流的流動實驗。本工作旨在探求新型的微通道數(shù)量放大模式和流體分配規(guī)律,為微反應器的工業(yè)應用奠定理論和實驗基礎。本實驗證明了毛細管制作并行微通道的可行性,并有效利用該裝置進行了空氣-水兩相流的實驗研究和建模計算。實驗設定氣液兩相的進口體積流速為1~20mL/min,并保持兩相流速相同以生成氣泡尺寸均一的Taylor流。并行子通道內的流型可以分為兩個流區(qū),分別是氣泡流和兩相分離區(qū),其中,微通道內為氣泡流時,流動比較穩(wěn)定,氣液尺寸參數(shù)比較均勻;相分離區(qū)內由于主通道內流動方向改變形成的渦流影響,流動十分不穩(wěn)定。而且,體積流速越大,兩相分離區(qū)所占通道個數(shù)越多。為更好地描述和預測并行通道內該流型的狀況,采用體積衡算和壓強計算的方式,對該梳狀并行微通道進行了建模過程,計算結果與實際情況符合很好,并通過簡單的參數(shù)比較可以確定理想的實驗操作區(qū)間。此外,本論文也報道了一種簡便的新型光測量系統(tǒng)的搭建和測量實驗。該檢測系統(tǒng)基于紅外光穿過不同介質時由于透過率差異而接收光強不同的原理,采用多條光纖安裝于通道上方,成功應用于微通道內氣液流動的氣泡長度、流速和相含率測量,并且該方法高效可靠。
【關鍵詞】:梳狀微通道 氣液兩相流 數(shù)量放大 模型 光測量
【學位授予單位】:天津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5
【分類號】:TQ021
【目錄】:
- 摘要4-5
- ABSTRACT5-10
- 第一章 文獻綜述10-30
- 1.1 微反應器的概述10-15
- 1.1.1 微反應器的尺寸10-11
- 1.1.2 微反應器的特點11-12
- 1.1.3 微反應器的制作12-13
- 1.1.4 微反應器的應用13-15
- 1.2 微通道反應器的研究方法15-19
- 1.2.1 實驗方法15-16
- 1.2.2 數(shù)值模擬方法16-17
- 1.2.3 模型方法17-19
- 1.3 微通道內氣液兩相流的研究19-25
- 1.3.1 單通道內氣液兩相流的研究20-22
- 1.3.2 通道結構對氣液兩相流的影響22-23
- 1.3.3 多通道內氣液兩相流的研究23-24
- 1.3.4 微通道內氣液兩相流穩(wěn)定性研究24-25
- 1.4 微反應器放大的研究25-27
- 1.4.1 微反應器的結構層次25-26
- 1.4.2 微反應器數(shù)量放大策略26
- 1.4.3 微反應器放大實例26-27
- 1.5 微通道反應器的研究現(xiàn)狀及展望27-29
- 1.6 課題的提出及主要工作29-30
- 第二章 梳狀微通道內氣液兩相流的實驗研究30-41
- 2.1 研究目標及準備工作30-32
- 2.1.1 研究目標31
- 2.1.2 實驗體系及條件的選擇31-32
- 2.2 實驗裝置及流程32-35
- 2.2.1 梳狀微通道的制作32-33
- 2.2.2 實驗儀器與試劑33-34
- 2.2.3 檢測手段34
- 2.2.4 實驗流程34-35
- 2.3 實驗結果及分析35-41
- 2.3.1 圖片處理方法35-37
- 2.3.2 氣液柱尺寸37-38
- 2.3.3 流體速度38-39
- 2.3.4 氣液分布39-41
- 第三章 梳狀微通道內氣液兩相流的模型化研究41-51
- 3.1 流型分區(qū)41-42
- 3.2 主通道內氣液柱參數(shù)42-43
- 3.3 主要假定43
- 3.4 主要計算43-45
- 3.4.1 膜厚的計算43-44
- 3.4.2 氣液柱流動中的體積守恒44
- 3.4.3 體積流速的衡算44-45
- 3.4.4 微通道進口處的壓力衡算45
- 3.5 計算過程及結果45-47
- 3.6 對操作條件的預測47-51
- 3.6.1 操作下限47-49
- 3.6.2 操作上限49
- 3.6.3 操作條件的實驗驗證49-51
- 第四章 微通道的光測量系統(tǒng)51-58
- 4.1 檢測原理與實現(xiàn)51-53
- 4.2 器件選購及系統(tǒng)搭建53-56
- 4.2.1 器件選購53-54
- 4.2.2 系統(tǒng)搭建過程54-56
- 4.3 光測量系統(tǒng)效果評價56-58
- 4.3.1 實驗裝置及流程56
- 4.3.2 實驗結果及分析56-58
- 第五章 結論及展望58-60
- 5.1 結論58
- 5.2 展望58-60
- 主要符號說明60-62
- 參考文獻62-71
- 發(fā)表論文和參加科研情況說明71-72
- 致謝72-73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陳永平;肖春梅;施明恒;吳嘉峰;;微通道冷凝研究的進展與展望[J];化工學報;2007年09期
2 胡雪;魏煒;雷建都;馬光輝;蘇志國;王化軍;;T型微通道裝置制備尺寸均一殼聚糖微球[J];過程工程學報;2008年01期
3 甘云華;楊澤亮;;軸向導熱對微通道內傳熱特性的影響[J];化工學報;2008年10期
4 楊凱鈞;左春檉;丁發(fā)喜;王克軍;呂海武;曹倩倩;王吉順;;微通道散熱器長直微通道的新加工工藝研究[J];吉林化工學院學報;2011年09期
5 付濤濤;朱春英;王東繼;季喜燕;馬友光;;微通道內氣液傳質特性[J];化工進展;2011年S2期
6 卜永東;沈寅麒;杜小澤;楊立軍;楊勇平;;仿蜂巢微通道分叉結構的甲醇重整制氫[J];化工學報;2013年06期
7 宋善鵬;于志家;劉興華;秦福濤;方薪暉;孫相_g;;超疏水表面微通道內水的傳熱特性[J];化工學報;2008年10期
8 李彩霞;王斯民;胡鵬睿;;等壁溫下平行微通道內層流換熱的數(shù)值模擬[J];化學工程;2012年03期
9 李鑫;陳永平;吳嘉峰;施明恒;;寬矩形硅微通道中流動冷凝的流型[J];化工學報;2009年05期
10 馬璨;袁惠新;楊振東;魯娣;;微反應器矩形微通道截面高寬比對流速的影響[J];環(huán)境科學與技術;2009年10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史東山;李錦輝;劉趙淼;;關于微通道相關問題研究方法現(xiàn)狀分析[A];北京力學會第18屆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2年
2 逄燕;劉趙淼;;溫黏關系對微通道內液體流動和傳熱性能的影響[A];北京力學會第18屆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2年
3 范國軍;逄燕;劉趙淼;;微通道中液體流動和傳熱特性的影響因素概述[A];北京力學會第18屆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2年
4 劉麗昆;逄燕;劉趙淼;;幾何參數(shù)對微通道液體流動和傳熱性能影響的研究[A];北京力學會第18屆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2年
5 劉麗昆;劉趙淼;申峰;;幾何參數(shù)對微通道黏性耗散影響的研究[A];北京力學會第19屆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3年
6 肖鵬;申峰;劉趙淼;;微通道中矩形微凹槽內流場的數(shù)值模擬[A];北京力學會第19屆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3年
7 肖鵬;申峰;劉趙淼;李易;;凹槽微通道流場的三維數(shù)值模擬[A];北京力學會第20屆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4年
8 周繼軍;劉睿;張政;廖文裕;佘漢佃;;微通道傳熱中的兩相間歇流[A];上海市制冷學會2011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1年
9 夏國棟;柴磊;周明正;楊瑞波;;周期性變截面微通道內液體流動與傳熱的數(shù)值模擬研究[A];中國力學學會學術大會'2009論文摘要集[C];2009年
10 婁文忠;Herbert Reichel;;硅微通道致冷系統(tǒng)設計與仿真研究[A];科技、工程與經(jīng)濟社會協(xié)調發(fā)展——中國科協(xié)第五屆青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4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2條
1 本報記者 陳杰;空調將進入微通道時代[N];科技日報;2008年
2 張亮;美海軍成功為未來武器研制微型散熱器[N];科技日報;2005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任滔;微通道換熱器傳熱和制冷劑分配特性的數(shù)值模擬和實驗驗證[D];上海交通大學;2014年
2 翟玉玲;復雜結構微通道熱沉流動可視化及傳熱過程熱力學分析[D];北京工業(yè)大學;2015年
3 伍根生;基于納米結構的氣液相變傳熱強化研究[D];東南大學;2015年
4 盧玉濤;微通道內氣—液兩相分散與傳質的研究[D];天津大學;2014年
5 逄燕;彈性壁面微通道內液滴/氣泡的生成特性研究[D];北京工業(yè)大學;2016年
6 余錫孟;微通道反應器中若干有機物液相氧化反應研究及相關數(shù)據(jù)測定[D];浙江大學;2016年
7 徐博;微通道換熱器在家用分體空調應用的關鍵問題研究[D];上海交通大學;2014年
8 趙恒;大功率軸快流CO_2激光器射頻激勵源的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6年
9 趙亮;電動效應作用下微通道內液體流動特性[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09年
10 李志華;微通道流場混合與分離特性的研究[D];浙江大學;2008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程天琦;新型分合式微通道混合性能的研究[D];西北大學;2015年
2 何穎;三角形截面微通道中流體的流動和換熱特性的理論研究和結構優(yōu)化[D];昆明理工大學;2015年
3 劉雅鵬;垂直磁場作用下平行板微通道內Maxwell流體的周期電滲流[D];內蒙古大學;2015年
4 吳媛媛;制冷壓縮冷凝機組中微通道換熱器的研究[D];南京理工大學;2015年
5 馬曉雯;硅基底表面特性對微通道界面滑移的影響[D];大連海事大學;2015年
6 張志強;微通道蒸發(fā)器表面結露工況下性能研究[D];天津商業(yè)大學;2015年
7 毛航;二氧化碳微通道氣冷器優(yōu)化設計及分子動力學模擬[D];鄭州大學;2015年
8 崔振東;微通道內空化流動傳熱的Lattice Boltzmann模擬[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工程熱物理研究所);2015年
9 邱德來;疏水性對微通道流動與換熱的影響[D];南京師范大學;2015年
10 張蒙蒙;二氧化碳微通道平行流氣冷器流量分配特性研究[D];鄭州大學;2015年
,本文編號:969557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guanlilunwen/gongchengguanli/9695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