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納米線—氧化鋁復合薄膜制備與光學性能研究
本文關鍵詞:銀納米線—氧化鋁復合薄膜制備與光學性能研究
更多相關文章: 磁控濺射 納米線陣列 表面等離子體共振 瞬態(tài)非線性光學
【摘要】:表面等離子體共振(SPR)源于金屬表面自由電子的集體振蕩,它是入射光子激發(fā)金屬介面自由電子的產物。金屬納米線陣列與電介質復合的結構,由于具有特殊的結構特征(各向異性、周期性),其表面等離子體共振行為獨特,在光、電、磁等物理性質方面呈現(xiàn)明顯的各向異性,廣泛應用于負折射、亞波長成像、超快光開關等領域。目前,制備金屬納米線陣列復合薄膜最常用的是模板法,然而該方法卻存有許多局限性,例如:制備工藝復雜,不適合大面積制備,不易與其他功能器件集成,電沉積要求襯底導電等,制約了對金屬納米線陣列復合薄膜的應用。本論文中,我們提出并開發(fā)了一種非模板的方法,制備銀納米線陣列-氧化鋁復合薄膜。該方法基于磁控共濺射技術,并輔助襯底偏壓蝕刻,一步制備銀納米線陣列復合薄膜,制備過程不需要任何誘導劑,也不產生廢棄物,是一種綠色無污染的制備工藝。該工藝制備納米線陣列的原理是通過施加襯底偏壓,使得氬離子轟擊共濺射沉積的薄膜,氬離子的轟擊對銀的結晶和生長方向具有選擇性,銀的(111)晶面優(yōu)先生長。該工藝對襯底材料的選擇具有多樣性,可以低成本、大面積制備。傳統(tǒng)模板法制備的金屬納米線,直徑通常在幾十個納米的尺度,而利用我們設計的制備工藝,銀納米線的直徑和間距能夠達到10nm以下,直徑最小可達2nm。通過磁控濺射技術,我們可以在粗糙襯底、柔性襯底等復雜環(huán)境下制備銀納米線陣列,可以將氧化鋁介質替換成氧化硅等其他陶瓷介質,甚至可以堆疊構筑雙層或三層的銀納米線陣列薄膜。本論文通過實驗與模擬計算相結合的方式,研究了這種超細、密排的銀納米線陣列復合薄膜的光學性能。利用DDSCAT計算軟件模擬了球體、圓球二聚體、圓柱體甚至到納米線陣列結構的表面等離子體共振規(guī)律,掌握納米結構的尺寸、形狀、環(huán)境介質、耦合等因素對共振特征的影響規(guī)律。研究了制備沉積參數改變對銀納米線陣列薄膜的影響,如銀靶沉積功率、沉積時間、偏壓刻蝕功率等參數,解釋了銀納米線陣列SPR行為對直徑、間距等結構因素的超敏感性,并通過制備參數的綜合,實現(xiàn)從可見光到近紅外范圍調節(jié)納米線軸向共振峰的峰位。另外,利用飛秒泵浦-探測系統(tǒng),研究了銀納米線-氧化鋁薄膜的瞬態(tài)非線性光學性能,這種復合薄膜能夠實現(xiàn)2ps以下的超快光信號調制。在此基礎上改變了探測光的入射角度和泵浦激光的激發(fā)功率,研究對銀納米線-氧化鋁薄膜弛豫過程的影響。通過構筑雙層和三層陣列薄膜堆疊的結構,在可見光范圍的寬譜(480nm-780nm)超快光響應。這種具備超快光調制特性的銀納米線陣列超材料在光通信、光計算等領域具有應用前景。
【關鍵詞】:磁控濺射 納米線陣列 表面等離子體共振 瞬態(tài)非線性光學
【學位授予單位】:南京理工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6
【分類號】:TB383.2
【目錄】:
- 摘要5-7
- Abstract7-11
- 1 緒論11-25
- 1.1 引言11
- 1.2 表面等離子體共振11-21
- 1.2.1 表面等離子體共振的基本概念11-13
- 1.2.2 表面等離子體共振的物理機制13-16
- 1.2.3 表面等離子體共振的影響因素16-17
- 1.2.4 表面等離子體共振的模擬計算17-19
- 1.2.5 表面等離子體共振的應用領域19-21
- 1.3 納米材料21-23
- 1.3.1 納米材料的簡介21
- 1.3.2 銀納米材料21-22
- 1.3.3 金屬納米線陣列22-23
- 1.4 本論文研究目的及內容23-25
- 1.4.1 課題研究目的23
- 1.4.2 課題研究內容23-25
- 2 實驗方法與模擬計算25-38
- 2.1 實驗裝置25-28
- 2.1.1 磁控濺射裝置25-26
- 2.1.2 光學檢測裝置26-27
- 2.1.3 薄膜分析測試方法27-28
- 2.2 模擬計算28-38
- 2.2.1 球體的模擬計算28-30
- 2.2.2 圓球二聚體的模擬計算30-33
- 2.2.3 圓柱體的模擬計算33-38
- 3 銀納米線陣列薄膜穩(wěn)態(tài)光學性能的研究38-59
- 3.1 引言38
- 3.2 陣列復合薄膜的制備及光學性能38-42
- 3.2.1 制備工藝流程及薄膜結構表征38-41
- 3.2.2 陣列復合薄膜的光學性能檢測41-42
- 3.3 銀靶沉積功率對陣列薄膜的影響42-48
- 3.4 沉積時間對陣列薄膜的影響48-50
- 3.5 襯底偏壓刻蝕功率對陣列薄膜的影響50-53
- 3.6 替換陣列薄膜的襯底材料53-56
- 3.6.1 粗糙襯底54-55
- 3.6.2 柔性襯底55-56
- 3.7 替換陣列薄膜的陶瓷介質56-57
- 3.8 本章小結57-59
- 4 銀納米線陣列薄膜瞬態(tài)非線性光學性能的研究59-69
- 4.1 引言59
- 4.2 陣列薄膜超快光響應的研究59-64
- 4.2.1 飛秒泵浦探測瞬態(tài)光學性能59-62
- 4.2.2 不同探測光入射角度62-63
- 4.2.3 不同泵浦激光激發(fā)功率63-64
- 4.3 多層銀納米線-氧化鋁復合薄膜的寬譜超快光響應64-67
- 4.3.1 雙層銀納米線陣列復合薄膜65-66
- 4.3.2 三層銀納米線陣列復合薄膜66-67
- 4.4 本章小結67-69
- 5 總結與展望69-71
- 5.1 總結69-70
- 5.2 展望70-71
- 致謝71-72
- 參考文獻72-79
- 附錄79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周吉峰;銀納米團可以儲存更多的光學數據[J];稀有金屬快報;2001年12期
2 鄒凱,張曉宏,吳世康,段曉峰;光化學法合成銀納米線及其形成機理的研究[J];化學學報;2004年18期
3 ;硅酸鹽基銀納米孔復合材料順利通過檢測[J];有機硅氟資訊;2005年08期
4 周學東;何鑫;趙修建;趙小鋒;;一維銀納米棒的制備及其薄膜化研究[J];材料導報;2006年S2期
5 王悅輝;張琦;周濟;;銀納米立方體的制備及其影響因素[J];材料導報;2008年03期
6 馮晉陽;劉保順;宋明霞;周學東;趙修建;;玻璃中定向銀納米棒的制備及偏光性能研究[J];武漢理工大學學報;2009年04期
7 馬占芳;司國麗;初一鳴;陳穎;;三角銀納米柱的研究進展[J];化學進展;2009年09期
8 吳馨洲;裴梅山;王廬巖;李肖男;陶緒堂;;線狀和樹枝狀銀納米結構、形成機理及表面增強拉曼散射性質(英文)[J];物理化學學報;2010年11期
9 李山;鐘明亮;張禮杰;熊祖洪;張中月;;偏振方向及結構間耦合作用對空心方形銀納米結構表面等離子體共振的影響[J];物理學報;2011年08期
10 趙紅;付宏剛;田春貴;任志宇;袁明明;;銀納米枝的合成及表面增強拉曼效應[J];高等學;瘜W學報;2011年10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邵桂雪;李天保;張華;趙君芙;梁建;許并社;;微波冷凝回流制備銀納米線[A];2011中國材料研討會論文摘要集[C];2011年
2 李慧s,
本文編號:688005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guanlilunwen/gongchengguanli/6880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