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類課程課堂教學中信息技術有效性研究
發(fā)布時間:2017-04-16 13:20
本文關鍵詞:管理類課程課堂教學中信息技術有效性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教育信息化發(fā)展迅速,信息化課堂教學也成了信息化建設的重中之重,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正在逐步被信息化課堂教學所替代。尤其是實踐實驗類課程更加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往往通過使用一些學習平臺或教學軟件來輔助教學,因此,該類課程對信息技術的使用更加頻繁。但是,由于目前很多教育工作者對信息化課堂教學的認識還不到位,各類信息技術在課堂教學中應用的盲目性和隨意性,導致經常出現(xiàn)使用目標不明確、方法不恰當及投入產出不匹配等問題,其應用效果大打折扣,不但沒有達到積極有效的目的,反而影響了課堂教學,限制了學生的發(fā)展。因此,必須采取有效措施提高信息化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然而,現(xiàn)有關于信息技術與課程的研究主要圍繞著中小學基礎教育而展開,在高等教育中的教學信息化方面,尤其是關于高校管理類課程方面的研究較少。 鑒于這些現(xiàn)實困惑和理論研究的不足,本研究基于任務技術匹配模型,并結合建構主義學習和教學理論構建理論模型,探究了課堂教學中信息技術匹配情況、影響任務技術匹配的因素以及任務技術匹配是如何影響學習表現(xiàn)的,并開發(fā)了一個可以有效測量課堂教學中任務技術匹配情況的測量量表,最后進行了實證研究。 實證部分采用問卷調查的方式,以東華大學課堂教學中使用過“決策天地”企業(yè)決策仿真教學平臺的在校本科生為研究對象展開研究,,共回收有效問卷233份。數據分析部分,先通過驗證性因子分析檢驗測量量量表的可靠性和有效性,結果顯示量表具有較高的內部一致性、收斂效度、聚合效度以及區(qū)分效度,表明量表建構有效。然后,運用結構方程驗證理論模型,并進行模型修正,直到各項擬合指標符合標準,展示了模型具有良好的有效性,同時檢驗了各項假設。 研究結論表明:任務特征、技術特征對任務技術匹配有顯著的影響;個人特征對任務技術的影響未達顯著水平;任務技術的匹配既能夠對學習表現(xiàn)產生直接影響,又會通過用戶對任務技術匹配的評價產生間接影響。本文所假設的6個路徑關系中,個人特征對任務技術的匹配的影響路徑在實證分析中沒有得到支持。最后對修正過的模型進行了解釋,并對管理類課程中信息化教學提出建議。 研究結果不僅成功回答了影響任務技術匹配的因素以及任務技術匹配是如何影響學習表現(xiàn)的,而且開發(fā)了一個可以有效測量課堂教學中信息技術有效性的量表。本研究也彌補了國內信息技術有效性研究在高等教育課堂教學中的匱乏。同時,基于TTF模型展開的研究不僅彌補了傳統(tǒng)TAM研究模型的不足,也拓展了TTF模型的應用領域。并歸納出可行性的建議策略,幫助教師合理高效地在課堂教學中使用信息技術,以匹配教學設計,從而提高信息化教學的有效性,提升教學質量。
【關鍵詞】:任務技術匹配 課堂教學 實踐實驗類課程 建構主義 結構方程建模
【學位授予單位】:東華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5
【分類號】:G434;C93-4
【目錄】:
- 摘要5-7
- Abstract7-9
- 目錄9-12
- 第1章 緒論12-18
- 1.1 研究背景及意義12-14
- 1.2 研究內容14
- 1.3 研究方法及研究流程14-17
- 1.3.1 研究方法14-16
- 1.3.2 研究流程16-17
- 1.4 論文結構17-18
- 第2章 相關理論文獻回顧18-38
- 2.1 信息化教學的現(xiàn)狀18-24
- 2.1.1 信息化教學的內涵及特征18-19
- 2.1.2 信息化教學的發(fā)展歷程19-21
- 2.1.3 信息化教學研究現(xiàn)狀21-24
- 2.2 學習結果分類24-28
- 2.2.1 加涅學習結果分類24-26
- 2.2.2 安德森的認知學習結果分類26-27
- 2.2.3 布盧姆認知教育目標分類27-28
- 2.3 學習理論28-34
- 2.3.1 行為主義學習理論29
- 2.3.2 認知主義學習理論29-31
- 2.3.3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31-34
- 2.4 信息系統(tǒng)評價理論34-38
- 2.4.1 理性行為理論(TRA)34-35
- 2.4.2 技術接受模型(TAM)35-36
- 2.4.3 任務技術匹配模型(TTF)36-38
- 第3章 實踐實驗類課程課堂教學場景下的任務技術匹配模型分析38-45
- 3.1 模型構建38-40
- 3.2 變量定義與研究假設40-45
- 3.2.1 任務技術匹配(TTF)40-41
- 3.2.2 任務特征41-42
- 3.2.3 信息技術特征42
- 3.2.4 個人特征42-43
- 3.2.5 TTF 用戶評價43
- 3.2.6 學習表現(xiàn)43-45
- 第4章 量表及實證方案設計45-72
- 4.1 量表設計45-71
- 4.1.1 TTF 初始量表設計45-58
- 4.1.2 其它各維度初始量表設計58-62
- 4.1.3 初始量表預測試62-71
- 4.2 實證方案設計71-72
- 4.2.1 調研對象及范圍71
- 4.2.2 數據處理方法71-72
- 第5章 實證分析72-102
- 5.1 結構方程分析方法概述72-76
- 5.1.1 結構方程的表示及組成72-74
- 5.1.2 結構方程的優(yōu)缺點74-75
- 5.1.3 模型評價與修正75-76
- 5.2 問卷信度分析76-78
- 5.2.1 TTF 量表信度分析77
- 5.2.2 其他因素信度分析77-78
- 5.3 結構方程測量模型檢驗78-90
- 5.3.1 TTF 測量模型檢驗79-86
- 5.3.2 全指標測量模型檢驗86-90
- 5.4 結構方程全模型路徑分析90-98
- 5.4.1 模型擬合度分析90-93
- 5.4.2 模型修正93-96
- 5.4.3 路徑分析及假設檢驗結果96-98
- 5.5 結論解釋及建議98-102
- 第6章 總結和展望102-106
- 6.1 總結102-104
- 6.2 局限及展望104-106
- 參考文獻106-112
- 附錄 高校課堂教學中信息技術有效性研究問卷112-117
- 攻讀學位期間發(fā)表的學術論文117-118
- 致謝118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張建偉,陳琦;從認知主義到建構主義[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6年04期
2 任秀華;;基于TAM和TTF模型的教師信息技術接受模型研究[J];中國遠程教育;2009年09期
3 郭俊杰;王佳瑩;;信息化教學過程的有效性策略研究[J];中國遠程教育;2010年10期
4 何克抗;信息技術與課程深層次整合的理論與方法[J];電化教育研究;2005年01期
5 張偉平;楊世偉;;高校信息化教學的有效性研究——基于設計的研究[J];電化教育研究;2010年01期
6 溫國雄,崔煥蓮,樊李東;基于學習結果分類的教學設計思想[J];廣東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3年02期
7 劉淵;魏芳芳;鄧紅軍;;用戶使用視角的政府門戶網站效用及影響因素研究[J];管理工程學報;2009年04期
8 李雷;張穎;趙宇;;新時期高校體育信息化教學困境及改善對策探討[J];電子世界;2014年16期
9 宋超;立根;;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設系統(tǒng)工程文獻綜述[J];經濟研究參考;2011年36期
10 王寅龍;李前進;李志祥;王希武;林克成;;信息化教學設計的過程、方法及評價要點探究[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1年06期
本文關鍵詞:管理類課程課堂教學中信息技術有效性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310907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guanlilunwen/glzh/3109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