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團隊結構對團隊創(chuàng)造力的影響——基于研究型大學科研團隊的探索性案例研究
本文關鍵詞:科研團隊結構對團隊創(chuàng)造力的影響——基于研究型大學科研團隊的探索性案例研究
更多相關文章: 科研團隊 團隊結構 團隊創(chuàng)造力 研究型大學
【摘要】:從組織管理學和管理心理學的研究視角入手,根據(jù)團隊結構和團隊創(chuàng)造力相關研究理論,確立科研團隊結構和團隊創(chuàng)造力的探索性研究指標。選取來自不同學科領域和具有不同結構特征的科研團隊開展探索性案例研究,對團隊結構和團隊創(chuàng)造力各指標進行匯總和比較分析,得出團隊成員個體能力、角色配置和異質性結構等團隊結構因素對團隊創(chuàng)造力的正、負向影響結果。根據(jù)探索性研究結果,構建了科研團隊結構對團隊創(chuàng)造力影響的假設模型。
【作者單位】: 大連理工大學公共管理與法學學院;
【分類號】:G644;C936
【正文快照】: 一、引言隨著團隊管理理論的深入發(fā)展,團隊結構的影響和有效性研究逐步興起,關注組織行為學、管理學、心理學等多學科理論的交叉研究問題。研究型大學的科研團隊由專家、教職人員或專職研究人員構成,具有較強的科研協(xié)作能力和創(chuàng)造能力,通過團隊內部的信息共享與資源互補,達成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劉惠琴;彭方雁;;融合與創(chuàng)新:研究型大學科研團隊運行模式剖析[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5年05期
2 徐青;張云;應飚;;試論研究型大學創(chuàng)新性科研團隊的建設[J];中國高教研究;2009年03期
3 吳金光,曹燕萍;論我國研究型大學創(chuàng)建進程中的研究生教育改革[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05年07期
4 劉廣青;李文中;劉傳宇;;研究型大學科研創(chuàng)新團隊建設模式和評價體系研究[J];中國高校師資研究;2010年05期
5 魏炳波;;研究型大學的學科建設與人才培養(yǎng)[J];高校教育管理;2010年04期
6 方華梁;李忠云;;從行業(yè)特色高校到研究型大學的戰(zhàn)略與路徑[J];教育與職業(yè);2010年14期
7 陶裕春;解英明;;高?蒲袌F隊知識共享影響因素分析[J];科技進步與對策;2008年12期
8 高海燕,趙時亮;論高等院校的虛擬科研團體建設[J];中國高教研究;2005年06期
9 周進生;郭炳利;;淺議研究教學型大學的特征與建設[J];中國地質教育;2006年04期
10 肖春;毛詩焙;;高校科研團隊與研究生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1年06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婁成武;;研究型大學管理模式研究[A];遼寧省哲學社會科學獲獎成果匯編[2005-2006年度][C];2008年
2 姚玲;周星;許愛偉;;試述研究型大學與培養(yǎng)高層次來華留學生[A];北京高校來華留學生教育研究[C];2008年
3 朱勝軍;;論研究型大學核心競爭力[A];北京高校政經、社建教學研究會年會論文集[C];2007年
4 潘黎;劉元芳;;研究型大學在創(chuàng)新型國家中的角色定位[A];首屆中國科技政策與管理學術研討會2005年論文集(上)[C];2005年
5 段遠源;馮婉玲;;研究型大學教材建設相關問題思考[A];探索的腳步——“十一五”北京高等教育教材建設論文集[C];2010年
6 何勇;裴晶瑩;羅圣國;熊楚強;;研究型大學本科教育教學督導工作信息化管理初探[A];著力提高高等教育質量,努力增強高校創(chuàng)新與服務能力——北京市高等教育學會2007年學術年會論文集(下冊)[C];2008年
7 劉向兵;梁敬芝;;本科教育質量與研究型大學核心競爭力的培育[A];著力提高高等教育質量,努力增強高校創(chuàng)新與服務能力——北京市高等教育學會2007年學術年會論文集(下冊)[C];2008年
8 黃健;;芻議建設研究型大學科研管理工作[A];中華醫(yī)學會第12次全國醫(yī)學科學研究管理學學術年會資料匯編[C];2010年
9 王濱生;張德欣;鄒廣平;;積極發(fā)展適應研究型大學特點的實驗教學體系[A];高教科研2006(上冊:校長論壇·教育改革)[C];2006年
10 楊濤;郭健;;美國研究型大學支持創(chuàng)辦科技園區(qū)的歷史考察[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20)——外國教師教育史、職業(yè)與成人教育史研究[C];2009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劉莉;環(huán)境系博士生論文獲ES&T2009年度最佳論文獎[N];新清華;2010年
2 記者 陳瑞昌 通訊員 丁姍;蘇州大學開創(chuàng)科研團隊育人模式[N];中國教育報;2010年
3 吉首大學 申緒湘;高?蒲袌F隊 不宜“近親繁殖”[N];中國教育報;2009年
4 記者 胡鍵 通訊員 岳宗;廣東要在全球引進創(chuàng)新人才[N];南方日報;2010年
5 記者 陳敬農 通訊員 趙如江;研究型大學知識經濟的發(fā)動機[N];科技日報;2000年
6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長 朱清時;在研究型大學創(chuàng)建一流學科[N];人民日報海外版;2002年
7 趙秀紅 翟帆;評估研究型大學還要看產學研結合[N];中國教育報;2007年
8 記者 宋曉夢;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校長施建軍:研究型大學應承擔起構建國家創(chuàng)新體系的使命[N];光明日報;2009年
9 杞人;佛高中心:小平臺,大科技[N];科技日報;2011年
10 席路虎;構建和諧科研團隊 提升科技創(chuàng)新能力[N];太行日報;2011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張崴;研究型大學科研團隊結構對團隊創(chuàng)造力的影響[D];大連理工大學;2013年
2 閆俊周;高校創(chuàng)新型科研團隊的組織及其對績效的作用機理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11年
3 韓國元;高校科研團隊知識共享研究[D];哈爾濱工程大學;2012年
4 李霞;高校創(chuàng)新型科研團隊行為模式及其對績效的影響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12年
5 李正;中國研究型大學本科教育質量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6 燕京晶;中國研究生創(chuàng)造力考察與培養(yǎng)研究[D];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10年
7 程妍;跨學科研究與研究型大學建設[D];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09年
8 楊連生;大學學術團隊管理模式與組織效能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06年
9 楊連生;大學學術團隊管理模式與組織效能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06年
10 殷朝暉;論國家科研體制建設與研究型大學發(fā)展[D];華中科技大學;2005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劉雙云;中美研究型大學學術組織機構研究[D];上海交通大學;2007年
2 王義;我國研究型大學的學院建設研究[D];蘭州大學;2009年
3 呂思為;我國研究型大學形成的教育政策基礎及環(huán)境研究[D];西安電子科技大學;2005年
4 高昀;論我國研究型大學學科建設規(guī)劃[D];湖南大學;2005年
5 彭正明;研究型大學研究生德育模式研究[D];武漢大學;2005年
6 李棟;論我國研究型大學社會服務職能[D];湖南師范大學;2006年
7 梁敏樂;我國研究型大學教師科研成果評價方法研究[D];蘭州大學;2011年
8 趙博頡;現(xiàn)代大學制度下的大學內部治理結構研究[D];南京理工大學;2005年
9 李俊義;我國西部研究型大學的戰(zhàn)略規(guī)劃研究[D];蘭州大學;2006年
10 李彤;研究型大學科學研究的組織化[D];山西大學;2006年
,本文編號:1214612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guanlilunwen/glzh/12146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