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方政府債務風險管理研究
發(fā)布時間:2017-10-26 22:16
本文關鍵詞:中國地方政府債務風險管理研究
更多相關文章: 地方政府 地方債務 債務風險 風險管理 債務風險控制
【摘要】:政府債務風險問題是威脅世界經(jīng)濟的穩(wěn)定與發(fā)展的重要因素。我國的政府債務風險主要表現(xiàn)為地方政府債務風險。自2009年以來,我國的地方政府的債務風險引起了普遍擔憂,2010年末我國地方政府債務規(guī)模達到10.7萬億元,而到2013年6月底債務規(guī)模達到近17.9萬億元,更有學者提出地方債問題與房地產(chǎn)泡沫將成為引發(fā)我國下一輪經(jīng)濟危機的主要推手。受到《預算法》的約束,地方政府不能通過發(fā)行債務的方式滿足其融資需求,為解決財政支出不斷增加,財政收入有限的問題,地方政府通過各種融資渠道籌措資金,形成的地方政府性債務規(guī)模不斷擴大,在缺乏有效監(jiān)管和償還保證的情況下,形成了巨大的債務風險。地方政府性債務風險如果不加以治理將可能對我國的經(jīng)濟造成嚴重的影響。 為研究地方政府債務風險管理,本文首先對我國目前地方政府債務總體情況、存在的風險和風險形成機理進行了全面梳理。我國的地方政府現(xiàn)有債務規(guī)模是經(jīng)過多年累積形成的,特別是94年稅制改革之后,由于地方財政支出責任的不斷增加,地方政府性債務也出現(xiàn)了較快增長,特別是為了應對兩次國際金融危機,地方政府債務出現(xiàn)了大規(guī)模增長。通過從債務規(guī)模、債務結構和債務管理等角度分析,我國地方政府性債務風險整體可控,但仍存在一定的風險隱患。從財政分權理論角度來分析,我國地方政府債務風險的形成是由于地方政府的財政收入不足以完成其支出責任;政府間財政關系缺乏法律的保障;財政體制和政府行政體制之間存在著矛盾。從公共選擇理論角度分析,債務風險的形成是由于政府作為“經(jīng)濟人”的舉債意愿被忽視;舉債的決策機制缺乏有效約束;不同層級政府的利益訴求與權力分配存在矛盾。從委托代理理論角度分析,地方政府在與中央政府、社會公眾以及金融機構等債權人的委托代理關系出現(xiàn)的問題導致了地方政府債務風險的產(chǎn)生。 構建有效的債務風險管理體系,需要借鑒國際經(jīng)驗。本文首先研究了不同地方政府債務管理模式的特點,包括市場約束型、制度約束型、共同管理型、行政控制型四種模式。然后根據(jù)債務風險控制過程,分別從事前規(guī)則、事中監(jiān)督、事后危機處理和破產(chǎn)機制三個方面進行梳理匯總各國的政策和措施,總結了各國風險管理的制度環(huán)境和市場環(huán)境。提出對我國地方政府債務風險管理的借鑒意義:如何構建有效的地方政府債務風險管理體系;完善債務風險管理的制度環(huán)境;培育有利于債務風險管理的市場環(huán)境。 根據(jù)我國地方政府債務管理的現(xiàn)狀,并借鑒國際經(jīng)驗,可以得出結論:為了防范和化解地方政府債務風險,應當建立健全地方政府債務管理體系,完善地方政府債務風險管理的制度環(huán)境和市場環(huán)境。地方政府債務風險管理體系包括債務風險管理機制、債務風險預警機制、債務償債保證機制、債務化解機制、債務監(jiān)督機制。地方政府債務風險管理的制度環(huán)境建設包括加強地方政府債務管理組織體系的建設,使地方政府債務管理法制化,進行政府會計制度改革,完善政府資產(chǎn)負債信息披露制度等。地方政府債務風險管理的市場環(huán)境建設包括建立完善的信用評級體系,增加地方政府債券保險服務。
【關鍵詞】:地方政府 地方債務 債務風險 風險管理 債務風險控制
【學位授予單位】:首都經(jīng)濟貿(mào)易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4
【分類號】:F812.5
【目錄】:
- 摘要4-5
- Abstract5-11
- 1 導論11-27
- 1.1 研究背景及意義11-14
- 1.1.1 研究背景11-13
- 1.1.2 研究的理論和實踐意義13-14
- 1.2 國內外研究綜述14-24
- 1.2.1 國外研究現(xiàn)狀14-19
- 1.2.2 國內研究現(xiàn)狀19-24
- 1.3 研究結構及方法24-25
- 1.3.1 研究結構24
- 1.3.2 研究方法24-25
- 1.4 論文的創(chuàng)新點和不足25-27
- 2 理論基礎27-34
- 2.1 概念界定27-30
- 2.1.1 公債的概念及分類27-28
- 2.1.2 債務風險的概念及分類28-30
- 2.2 風險管理理論30-32
- 2.3 財政分權理論32-34
- 3 地方政府債務現(xiàn)狀及效應分析34-47
- 3.1 地方政府債務發(fā)展歷程34-37
- 3.1.1 建國初期34-35
- 3.1.2 改革開放初期35
- 3.1.3 1994年稅制改革后35-37
- 3.1.4 近年發(fā)行地方公債的嘗試37
- 3.2 地方政府債務總體狀況37-42
- 3.2.1 地方政府債務總體規(guī)模37-38
- 3.2.2 地方政府債務的構成38-39
- 3.2.3 地方政府債務管理現(xiàn)狀39-42
- 3.3 地方政府債務效應分析42-44
- 3.3.1 地方政府債務的正效應42-43
- 3.3.2 地方政府債務的負效應43-44
- 3.4 地方政府債務與地方政府融資平臺44-47
- 3.4.1 地方政府債務的舉債主體44-45
- 3.4.2 地方債務風險管理的重要課題45-46
- 3.4.3 地方債務發(fā)展的過渡產(chǎn)物46-47
- 4 地方政府債務風險分析47-63
- 4.1 規(guī)模風險分析47-50
- 4.2 結構風險分析50-57
- 4.2.1 按地區(qū)分析50-51
- 4.2.2 按政府層級分析51-54
- 4.2.3 按債務性質分析54-57
- 4.2.4 按新舊債務結構分析57
- 4.3 管理風險分析57-61
- 4.3.1 財政體制風險57-59
- 4.3.2 政府治理風險59-60
- 4.3.3 法律監(jiān)督體制風險60-61
- 4.4 外在風險分析61-63
- 4.4.1 宏觀經(jīng)濟波動的風險61-62
- 4.4.2 中央政府反周期經(jīng)濟政策的風險62-63
- 5 地方政府債務風險的形成機理分析63-76
- 5.1 基于財政分權理論的債務風險形成機理分析63-69
- 5.1.1 財政分權理論關于財政體制的研究63
- 5.1.2 基于財政分權理論的債務風險形成機理分析63-69
- 5.2 基于公共選擇理論的債務風險形成機理分析69-71
- 5.2.1 公共選擇理論關于政府決策行為的研究69-70
- 5.2.2 基于公共選擇理論的債務風險形成機理分析70-71
- 5.3 基于委托代理理論的債務風險形成機理分析71-76
- 5.3.1 地方政府與各相關方存在的委托代理關系72-74
- 5.3.2 基于委托代理理論的債務風險形成機理分析74-76
- 6 地方政府債務風險管理的國際借鑒76-90
- 6.1 地方政府債務管理模式76-80
- 6.1.1 市場約束型管理模式76-78
- 6.1.2 制度約束型管理模式78-79
- 6.1.3 行政控制型管理模式79-80
- 6.1.4 共同協(xié)商型管理模式80
- 6.2 地方政府債務風險管理的國際經(jīng)驗總結80-88
- 6.2.1 事前規(guī)則80-82
- 6.2.2 事中監(jiān)督82-85
- 6.2.3 事后處理和破產(chǎn)機制85-86
- 6.2.4 制度環(huán)境86-87
- 6.2.5 市場環(huán)境87-88
- 6.3 對我國公共債務管理的啟示88-90
- 7 地方政府債務風險評價研究90-112
- 7.1 地方政府債務風險評價的常用方法90-94
- 7.1.1 產(chǎn)出綜合評價法90
- 7.1.2 收支綜合評價法90-91
- 7.1.3 資產(chǎn)負債評價法91
- 7.1.4 混合評價法91-92
- 7.1.5 本文公共債務風險評估方法的選擇——資產(chǎn)負債評價法92-94
- 7.2 地方政府債務風險資產(chǎn)負債評價指標體系94-103
- 7.2.1 地方公共資產(chǎn)負債與償債能力的相關性分析94-95
- 7.2.2 常用指標在評價地方政府債務風險方面的不足95-96
- 7.2.3 資產(chǎn)負債類指標的選擇原則96-97
- 7.2.4 資產(chǎn)負債指標體系的組成97-101
- 7.2.5 資產(chǎn)負債指標體系的建立101-103
- 7.3 地方政府債務風險資產(chǎn)負債指標體系的實證分析103-112
- 8 地方政府債務風險管理研究112-122
- 8.1 地方政府債務風險管理體系112-113
- 8.2 地方政府債務風險管理機制113-116
- 8.2.1 規(guī)范債務發(fā)行管理114
- 8.2.2 建立地方政府債務風險管理機制114-116
- 8.3 地方政府債務風險預警機制116-117
- 8.4 地方政府債務償債保證機制117-119
- 8.5 地方政府債務的監(jiān)督機制119-122
- 9 地方政府債務風險管理制度和市場環(huán)境建設122-128
- 9.1 地方政府債務組織體系122
- 9.2 地方政府債務法制化122-123
- 9.3 政府會計制度改革123
- 9.4 政府資產(chǎn)負債信息披露制度123-124
- 9.5 信用評級體系和地方政府債券保險服務124-127
- 9.5.1 建立完善的信用評級體系124-126
- 9.5.2 增加地方政府債券保險服務126-127
- 9.6 防范和化解地方政府債務風險的政策選擇127-128
- 結論128-130
- 參考文獻130-135
- 附錄135-136
- 后記136-137
- 在學期間發(fā)表的學術論文及研究成果137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郭艷紅;;地方財政風險之政策性因素分析[J];北方經(jīng)濟;2007年04期
2 唐云鋒;公共選擇理論視角下地方債務的成因分析[J];財經(jīng)論叢(浙江財經(jīng)學院學報);2005年01期
3 楊俊;;分稅制背景下央地財政分配關系的“隱性博弈”問題分析[J];財經(jīng)論叢;2012年02期
4 劉煜輝;張櫸成;;中國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分析[J];銀行家;2010年06期
5 夏琛舸;淺析政府或有債務問題[J];財經(jīng)問題研究;2003年06期
6 中國工商銀行投資銀行部課題組;李勇;陳振鋒;劉貴冰;賈崧;蔡曉婧;張曦;;地方政府債務風險的衡量、分布與防范[J];金融論壇;2011年01期
7 郭琳,樊麗明;地方政府債務風險分析[J];財政研究;2001年05期
8 賀忠厚;武永義;張召娣;;地方政府債務風險的防化與預警[J];財政研究;2006年01期
9 馬海濤;姜愛華;;政府公共服務提供與財政責任[J];財政研究;2010年07期
10 賈康;梁季;;中央地方財力分配關系的體制邏輯與表象辨析——客觀存在的地區(qū)間“橫向不均衡”,需要合理的中央、地方間“縱向不均衡”機制加以調節(jié)[J];財政研究;2011年01期
,本文編號:1100700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guanlilunwen/fengxianguanli/1100700.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