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歷史圖像到建筑信息——以1930—1950年代兩位學者以敦煌壁畫為素材的建筑史研究成果為例
本文關鍵詞:從歷史圖像到建筑信息——以1930—1950年代兩位學者以敦煌壁畫為素材的建筑史研究成果為例
【摘要】:通過重讀1930-1950年代中國學者梁思成和西方學者布林以敦煌壁畫為素材的中國建筑史研究成果,重新審視從歷史圖像到建筑信息這個環(huán)節(jié)的關鍵問題,包括從價值判斷的角度評估歷史圖像素材使用的局限與潛力,以及歷史圖像的細節(jié)辨識與空間尺度還原的問題。
【作者單位】: 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guī)劃學院;
【關鍵詞】: 歷史圖像 建筑信息 中國建筑史 辨識 利用
【基金】: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項目(2013M540387)
【分類號】:TU-09
【正文快照】: 歷史圖像對中國建筑史研究有不言而喻的意義。中國建筑史在面對缺乏充分建筑實物遺存的歷史時期時,很大程度上需要依賴再現(xiàn)性歷史圖像來獲得對那個時代建筑的形象化認識。即使對于其他歷史時期,歷史圖像也可能包含現(xiàn)有其他類型材料所無法涵蓋的獨特建筑信息。如何從歷史圖像中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梁思成;;敦煌壁畫中所見的中國古代建筑[J];文物參考資料;1951年05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呂紅亮;;“穹廬”與“拂廬”——青海郭里木吐蕃墓棺板畫氈帳圖像試析[J];敦煌學輯刊;2011年03期
2 樊錦詩;敦煌石窟研究百年回顧與瞻望[J];敦煌研究;2000年02期
3 陳菁;;漢晉時期河西走廊磚墓穹頂技術初探[J];敦煌研究;2006年03期
4 王潔;;莫高窟早期建筑圖像的記號解讀[J];敦煌研究;2009年05期
5 王潔;陳世釗;;敦煌莫高窟隋朝建筑圖像解讀[J];敦煌研究;2010年04期
6 賀云翱;;六朝都城佛寺和佛塔的初步研究[J];東南文化;2010年03期
7 賈洪波;;關于宋式建筑幾個大木構件問題的探討[J];故宮博物院院刊;2010年03期
8 陳嶇;;敦煌莫高窟洞窟形制解讀[J];古建園林技術;2007年04期
9 陳菁;;漢晉時期河西走廊磚墓穹頂技術初探[J];古建園林技術;2009年02期
10 張毅捷;;普拍方[J];古建園林技術;2011年04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3條
1 劉臨安;陳婷;;唐大明宮翰林院建筑復原初探[A];《營造》第五輯——第五屆中國建筑史學國際研討會會議論文集(上)[C];2010年
2 貝英紅;;追求建筑與山地自然環(huán)境的融合——西安市清涼寺修復規(guī)劃設計說明[A];中國建筑學會2007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7年
3 梅明思;程建軍;;仁化縣云龍寺塔形制研究[A];2014年中國建筑史學會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4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8條
1 程義;關中唐代墓葬初步研究[D];西北大學;2007年
2 周俊玲;建筑明器美學論[D];西安美術學院;2009年
3 孫旭;宋代杭州寺院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0年
4 劉穎;敦煌莫高窟吐蕃后期經(jīng)變畫研究[D];中央美術學院;2010年
5 李江;明清時期河西走廊建筑研究[D];天津大學;2012年
6 玄勝旭;中國佛教寺院鐘鼓樓的形成背景與建筑形制及布局研究[D];清華大學;2013年
7 胡月文;絲綢之路段[D];西安美術學院;2014年
8 戴孝軍;中國古塔及其審美文化特征[D];山東大學;2014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張艷;中國傳統(tǒng)元素在滇怡苑居住區(qū)景觀規(guī)劃設計中的應用研究[D];西南林業(yè)大學;2010年
2 李彥彥;明代狀元造像創(chuàng)作的美學特征研究[D];沈陽建筑大學;2011年
3 耿海珍;明清衙署文化與其建筑藝術研究[D];中國藝術研究院;2011年
4 王蕊佳;河北易縣開元寺研究[D];天津大學;2010年
5 戚歡月;敦煌荒漠化地區(qū)建筑形態(tài)的再發(fā)展[D];清華大學;2004年
6 徐雄;唐宋時期汴州(東京)相國寺形制發(fā)展歷程的研究[D];清華大學;2004年
7 李鷹;河西走廊地區(qū)傳統(tǒng)生土聚落建筑形態(tài)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06年
8 王天航;建筑與環(huán)境:唐長安木構建筑用材定量分析[D];陜西師范大學;2007年
9 高燕;四川地區(qū)唐代石窟西方凈土變研究[D];四川大學;2007年
10 李靜;中原北方與敦煌北朝隋代石窟天井圖樣考察[D];清華大學;2007年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玄峰;;中國建筑史教育理念初探——中國建筑史教育系列之一[J];華中建筑;2006年06期
2 玄峰;蔡軍;;中國建筑史教育內(nèi)容淺析——中國建筑史教育系列之二[J];華中建筑;2007年02期
3 玄峰;蔡軍;;中國建筑史教學方法漫談——中國建筑史教育系列之六[J];華中建筑;2009年12期
4 王炎松;段亞鵬;;體驗與考察的方法對中國建筑史課程學習的重要意義[J];華中建筑;2010年08期
5 葛海霞;;中國建筑史教學淺析[J];中國商界(上半月);2010年08期
6 楊宇振;;超越東西之間:當代中國建筑史的寫法[J];建筑與文化;2011年07期
7 李潔;;僑校中國建筑史教學模式改革探討[J];高等建筑教育;2011年06期
8 高為;;“撿來的”《中國建筑史》[J];文學自由談;2013年01期
9 臧爾忠;《中國建筑史》勘誤[J];古建園林技術;1998年02期
10 特蕾西·米勒;吳弘明;;中國建筑史的多維性考察——首屆中國建筑史國際討論會綜述[J];城市史研究;2000年Z2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6條
1 路秉杰;;我的“中國建筑史”之路[A];《營造》第五輯——第五屆中國建筑史學國際研討會會議論文集(上)[C];2010年
2 單士元;;中國建筑史擴大研究課題意見的商榷——中國建筑學會建筑歷史學術委員會一九七九年度年會上的發(fā)言[A];建筑歷史與理論(第一輯)[C];1980年
3 楊鴻勛;;中國建筑史學史概說[A];建筑史論文集(第11輯)[C];1999年
4 劉妍;;中國曲屋頂疑題的百年探討[A];建筑歷史與理論第十一輯(2011年中國建筑史學學術年會論文集-蘭州理工大學學報第37卷)[C];2011年
5 張軼群;;新世紀文化遺產(chǎn)保護運動對中國建筑史研究與教學的新需求[A];高等學校土木工程專業(yè)建設的研究與實踐——第九屆全國高校土木工程學院(系)院長(主任)工作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6 劉敦楨;;南京靈谷寺無梁殿的建造年代和式樣來源——關于中國建筑史問題的一封信[A];建筑歷史與理論(第一輯)[C];1980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高為;“撿來的”雙效書——《中國建筑史》[N];中華讀書報;2013年
2 朱濤;1932:“中國建筑”的構筑[N];經(jīng)濟觀察報;2014年
3 梁思成;為什么研究中國建筑?[N];中華建筑報;2011年
4 吳錫平;建筑:立體的文化[N];人民日報海外版;2003年
5 早報記者 陳詩悅;他是被中國建筑史遺漏的人[N];東方早報;2014年
6 侯幼彬;以有無之道論中國建筑藝術[N];中國新聞出版報;2011年
7 顧孟潮;從建筑之樹說起[N];中華建筑報;2012年
8 李學英;讓凝固的音樂飛揚[N];人民法院報;2003年
9 宋冰;淡出歲月的古宅[N];人民日報海外版;2007年
10 中國傳媒大學副教授、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訪問學者 任孟山;費城與北京,哪個更有歷史?[N];華夏時報;2012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張帆;梁思成中國建筑史研究再探[D];清華大學;2010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5條
1 周怡;基于高職類院校的《中國建筑史》課程教學模式探究[D];西南交通大學;2011年
2 張侖;本科中國建筑史教學研究[D];北京建筑工程學院;2012年
3 胡穎;基于網(wǎng)絡的中國建筑史CAI研究[D];浙江大學;2002年
4 王德鵬;中國的石文化與建筑用石傳統(tǒng)初探[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10年
5 陳曉燕;中國近代折衷主義建筑研究[D];湖北美術學院;2007年
,本文編號:723146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guanlilunwen/chengjian/7231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