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和印度經常項目失衡的比較研究與實證分析
發(fā)布時間:2020-06-10 20:59
【摘要】:中國和印度曾同為農業(yè)世界的中心國家,都屬于世界人口大國,在近代均經歷了經濟從衰落到復興的過程,又在20世紀末進行了經濟改革,目前是全球經濟增長速度較快的國家,經濟發(fā)展模式為世界所矚目,兩國國情有許多共同之處。但同為新興市場國家的中國和印度的經常項目卻存在很大的差異,中國常年以順差為主,而印度則以逆差為主。中印兩國在經常項目上的差異值得我們進行比較研究。通過比較,可以為改善我國經常項目失衡得到一些啟發(fā),可以更好地解決我國外部失衡的問題,以保證國內經濟穩(wěn)定、健康地發(fā)展。 在研究方法上,本文采用文獻研究法,理論研究和實證研究相結合,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結合的研究方法。通過查閱相關文獻后發(fā)現(xiàn):匯率、財政收支、金融體系、人口年齡結構等因素與經常項目之間存在密切的關系。并且,通過對中印兩國宏觀經濟、微觀經濟的分析后發(fā)現(xiàn),兩國在一些因素上存在較大差異,這些因素主要包括匯率、經濟增長率,政府財政收支,金融體系、人口年齡結構和貿易開放度。其中,選取了政府財政收支差額占GDP的比例作為政府財政收支的替代變量,銀行提供的信貸占GDP的比例作為金融體系的替代變量,人口依賴比率作為人口年齡結構的替代變量,進出口總額占GDP的比例作為貿易開放度的替代變量。 隨后本文采用比較研究的方法,從貿易結構(商品貿易和服務貿易的發(fā)展)、人口年齡結構、金融體系以及財政收支出發(fā),對中印兩國的經常項目進行了對比研究,同時分析了2008年OECD各國的貿易結構、人口年齡結構、金融體系和財政收支與經常項目的關系,從理論和經驗上證實了這幾個因素對中印兩國經常項目的差異起著重要的影響作用。在比較研究的過程中本文注重結構分析,分析了中印兩國的服務貿易和商品貿易在經常項目中的不同影響作用,可以發(fā)現(xiàn)商品貿易與經常項目之間存在緊密的關系,商品貿易越是發(fā)達的國家,經常項目越有可能為順差。而服務貿易與經常項目之間沒有明顯的相關關系。此外,在已有的消費、儲蓄、投資與經常項目關系研究的文獻中,很少對個體的年齡差異進行區(qū)分。而實際上處于不同年齡段的人的儲蓄、消費、投資是不一樣的,存在一定的異質性。本文從人口年齡結構的角度出發(fā),把年齡結構這一因素納入對儲蓄、消費、投資的研究中,從而分析不同的年齡結構對經常項目的影響。 在實證研究方面本文應用了計量應用軟件Eviews5.0,采用中印兩國1982年至2008年的相關數(shù)據(jù),針對導致兩國經常項目產生差異的多種因素,運用最小二乘法、Johansen協(xié)整檢驗和格蘭杰因果檢驗進行實證分析。結果表明:在我國,各影響因素與經常項目存在長期的均衡關系。人口依賴比率、經濟增長率、金融體系與經常項目存在負相關的關系;貿易開放度與經常項目存在正相關的關系;匯率與經常項目存在負相關的關系,但相關性較弱。通過格蘭杰因果檢驗驗證了人口依賴比率、經濟增長率、金融體系和貿易開放度對經常項目存在單向的因果關系,即這四個因素是導致我國經常項目發(fā)生變化的原因。匯率對經常項目不存在單向的因果關系。印度的人口依賴比率、金融體系和貿易開放度與經常項目存在正相關的關系;經濟增長率和匯率與經常項目存在負相關的關系,但相關性較弱。格蘭杰因果檢驗表明了匯率對經常項目存在單向的因果關系。 最后,結合理論研究、實證檢驗的結論和中印兩國的比較分析,為如何改善我國經常項目失衡提出政策性意見。為了改善我國經常項目長期失衡的現(xiàn)狀,必須從人口年齡結構、金融體系、經濟發(fā)展政策等方面入手,通過改進內部經濟來實現(xiàn)外部的均衡,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實現(xiàn)內外部經濟的均衡發(fā)展,使得我國經濟能夠持續(xù)、平穩(wěn)、健康的向前發(fā)展。
【學位授予單位】:浙江財經學院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0
【分類號】:F832.6;F224
本文編號:2706851
【學位授予單位】:浙江財經學院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0
【分類號】:F832.6;F224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5條
1 王莉;金融制度的國際比較研究:以新經濟為例[J];國際金融研究;2004年02期
2 王信;從國際視角看中國如何調整經常項目失衡[J];國際經濟評論;2005年05期
3 王維國,徐勇,李秋影;我國人口年齡結構變動對經濟發(fā)展影響的定量分析[J];市場與人口分析;2004年06期
4 王仁言;人口年齡結構、貿易差額與中國匯率政策的調整[J];世界經濟;2003年09期
5 劉偉,李傳昭;我國財政赤字與經常項目動態(tài)關系的實證分析[J];中央財經大學學報;2005年09期
,本文編號:2706851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guanlilunwen/bankxd/27068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