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2~1935年的上海銀行業(yè)與南京國民政府內債
本文選題:上海銀行業(yè) 切入點:南京國民政府 出處:《史學月刊》2011年05期
【摘要】:自1932~1935年間,面對南京國民政府的頻頻舉債、日趨惡化的經濟金融環(huán)境以及自身經營中的種種困難,上海銀行業(yè)通過各種方式承借了巨額的政府債款,對政府債券的投資購買持續(xù)增加。這在降低資金營運成本、獲取相應收益及滿足各方面需要的同時,也加深了銀行業(yè)與政府財政之間的關系。但是鑒于政府債信的不穩(wěn)固和債市的變幻不定,在承借投資政府內債問題上,上海各銀行機構逐步加強了同業(yè)合作,并根據(jù)市場走勢采取一些必要的風險防范措施。
[Abstract]:From 1932 to 1935, in the face of the frequent borrowing of the Nanjing National Government, the deteriorating economic and financial environment and the difficulties in its own operation, the Shanghai banking industry has taken on a huge amount of government debt through various means. Investment purchases of government bonds continue to increase. This reduces the operating cost of funds, yields corresponding benefits, and meets the needs of all parties. It has also deepen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banking sector and the government finances. However, in view of the instability of the government debt and the volatility of the bond market, on the issue of borrowing and investing in government domestic debt, Shanghai banks and institutions have gradually strengthened their interbank cooperation. And according to the market trend to take some necessary risk prevention measures.
【作者單位】: 中國工商銀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復旦大學應用經濟學博士后流動站;
【分類號】:F832.9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條
1 吳景平;近代中國內債史研究對象芻議——以國民政府1927年至1937年為例[J];中國社會科學;2001年05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姜虹;1935年南京國民政府改組中國銀行原因探析[J];安徽史學;2002年03期
2 陳文彬;1927—1937年上海失業(yè)人群再就業(yè)狀況述略[J];安徽史學;2004年03期
3 陳禮茂;;救濟與控制:中國通商、四明和中國實業(yè)三行的改組[J];安徽史學;2006年02期
4 馬陵合,廖德明;張靜江與淮南鐵路——兼論淮南鐵路的經濟意義[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年01期
5 張立杰;;南京國民政府“驗票”新論[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年05期
6 魏浩然,梁川;南京國民政府中央銀行設立的負面效應[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1期
7 周濤;清末民初中國銀行業(yè)中的近代化因素[J];北京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02期
8 彭世畦;抗戰(zhàn)爆發(fā)前國民政府控制全國經濟的努力和國家資本的發(fā)展[J];北京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4期
9 王壽春;前景與對策:浙江民營經濟在基礎領域的拓展研究[J];財經論叢(浙江財經學院學報);2001年04期
10 杜恂誠;;近代中國股份有限公司治理結構中的大股東權利[J];財經研究;2007年1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劉平;;民國時期的存款實名制及其歷史啟示[A];中國錢幣論文集(第五輯)[C];2010年
2 蒂姆·賴特;李必樟;;南京時期的國民黨政府和對中國工業(yè)的管制——煤礦業(yè)中的競爭和統(tǒng)制[A];近代中國(第一輯)[C];1991年
3 馬俊亞;;中國近代的資本集中及其經濟功能[A];近代中國(第六輯)[C];1996年
4 王方中;;1934年長江中下游的旱災[A];近代中國(第九輯)[C];1999年
5 梁耀強;;孫中山《鐵路計劃》的理想與實踐:以抗戰(zhàn)前隴海鐵路的營運為例[A];孫中山:歷史·現(xiàn)實·未來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6 金以林;;從蔣氏下野到蔣汪合流[A];中華民國史研究三十年(1972—2002)——中華民國史(1912—1949)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上卷)[C];2002年
7 趙利棟;;黨、政府與民眾團體——以上海市商民協(xié)會與上?偵虝䴙橹行腫A];中華民國史研究三十年(1972—2002)——中華民國史(1912—1949)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上卷)[C];2002年
8 杜恂誠;;20世紀二三十年代中國信用制度的演進[A];中華民國史研究三十年(1972—2002)——中華民國史(1912—1949)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中卷)[C];2002年
9 史瀚波;;民國時期專業(yè)銀行職員社會及教育背景研究[A];中華民國史研究三十年(1972—2002)——中華民國史(1912—1949)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中卷)[C];2002年
10 吳景平;何旭艷;;抗戰(zhàn)時期的上海華商信托業(yè)[A];中國抗戰(zhàn)與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60周年學術研討會文集(下卷)[C];2005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馬志剛;中國近代銀行業(yè)監(jiān)理法律問題研究[D];中國政法大學;2001年
2 白華山;工商界·市政府·市黨部[D];復旦大學;2003年
3 戴建兵;白銀與近代中國經濟(1890-1935)[D];復旦大學;2003年
4 王晶;上海銀行公會研究(1927-1937)[D];復旦大學;2003年
5 薛念文;上海商業(yè)儲蓄銀行研究(1915-1937)[D];復旦大學;2004年
6 宋佩玉;抗戰(zhàn)前期上海外匯市場研究(1937.7—1941.12)[D];復旦大學;2004年
7 童麗;近代銀行家:中國金融創(chuàng)新思想的先驅(1912—1949)[D];復旦大學;2004年
8 張徐樂;上海私營金融業(yè)研究(1949—1952)[D];復旦大學;2004年
9 魏文享;民國時期的工商同業(yè)公會研究(1918—1949)[D];華中師范大學;2004年
10 郭圣莉;城市社會重構與新生國家政權建設[D];復旦大學;2005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永進;上海商業(yè)聯(lián)合會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03年
2 夏友仁;國民政府中央銀行制度研究[D];鄭州大學;2003年
3 周麗華;中國民間金融的現(xiàn)狀、原因及發(fā)展:制度分析[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4 易棉陽;早期華資銀行業(yè)研究(1897—1927年)[D];廣西師范大學;2004年
5 牛林豪;1945年前馬寅初財政金融思想研究[D];河南大學;2005年
6 魏浩然;中國中央銀行的現(xiàn)代化(1928—1945)[D];廣西師范大學;2005年
7 蔣湘妮;試論中國旅行社經營管理[D];東華大學;2006年
8 徐占春;近代上海轉口貿易研究(1843-1941年)[D];西北大學;2006年
9 劉稚旖;法國退還庚子賠款始末[D];西南交通大學;2006年
10 葉陳鳳;浙江發(fā)展民營銀行的優(yōu)勢和制度設計研究[D];浙江師范大學;2006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3條
1 宋時娟;江海關二五附稅國庫券基金保管委員會始末[J];檔案與史學;2000年03期
2 王晶;1932年的公債風潮:國民政府與上海金融界關系述評[J];檔案與史學;2000年03期
3 吳景平;江蘇兼上海財政委員會述論[J];近代史研究;2000年01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蔣立場;;上海銀行業(yè)與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前后的若干內債[J];江海學刊;2011年02期
2 ;上海銀行業(yè)集約化經營的策略研究[J];財經研究;1999年06期
3 吳晶晶;一二八事變后上海銀行業(yè)之聯(lián)合準備制[J];史林;2005年03期
4 吳遐;;銀行業(yè):高管是怎樣煉成的[J];滬港經濟;2009年07期
5 杜艷;POS機安裝江湖一統(tǒng) 上海銀行業(yè)搶跑年底大限[J];金卡工程;2003年07期
6 蘇達奇;提高貸款質量 化解金融風險——對上海銀行業(yè)化解信貸風險的調查與思考[J];中國城市金融;2001年12期
7 周路;對上海中資銀行業(yè)目前機構發(fā)展問題的若干看法和建議[J];上海金融;1999年08期
8 ;創(chuàng)新之道,,來自上海銀行業(yè)的思考[J];銀行家;2007年12期
9 劉平;;民國時期上海銀行業(yè)業(yè)規(guī)修訂述論[J];史學月刊;2008年09期
10 范根定;;上海銀行業(yè)駛入信息電子化高速道沖出“10米”——訪中國人民銀行上海分行科技處邵臻浩處長[J];每周電腦報;1997年1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鄧績;;體驗“真實瞬間” 規(guī)范“互動行為”——上海銀行業(yè)窗口服務質量標準編制過程的啟示[A];質量——持續(xù)發(fā)展的源動力:中國質量學術與創(chuàng)新論壇論文集(上)[C];2010年
2 譚新喜;譚備戰(zhàn);;試論南京國民政府學校軍訓(1927—1937)[A];第四期中國現(xiàn)代化研究論壇論文集[C];2006年
3 徐娟;;試評1927—1937年南京國民政府的童子軍教育[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0)——中華民國教育史研究[C];2009年
4 周韜;譚獻民;;1927—1937年南京國民政府的初等教育發(fā)展述論[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0)——中華民國教育史研究[C];2009年
5 王明飛;;“虹口事件”對中韓關系的影響[A];朝鮮·韓國歷史研究(第十輯)——中國朝鮮史研究會會刊[C];2008年
6 尹占娥;馬軍杰;;上海銀行業(yè)的網(wǎng)點布局研究[A];中國地理學會2004年學術年會暨海峽兩岸地理學術研討會論文摘要集[C];2004年
7 陳耀先;;金融企業(yè)的社會責任[A];科學持續(xù)地發(fā)展生產力——世界生產力科學院中國籍院士文集[C];2009年
8 孫朝奮;;寫“簡”、識“繁”、“打”拼音和漢語的規(guī)范[A];北京論壇(2009)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危機的挑戰(zhàn)、反思與和諧發(fā)展:“化解危機的文化之道——東方智慧”中文分論壇論文或摘要集[C];2009年
9 張昀京;;1912年—1949年中國科技界體制研究[A];經濟發(fā)展方式轉變與自主創(chuàng)新——第十二屆中國科學技術協(xié)會年會(第四卷)[C];2010年
10 張榮生;;張謇與景本白[A];鹽文化研究論叢(第五輯)[C];2010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記者 衛(wèi)容之;上海銀行業(yè)金融機構數(shù)快速攀升[N];國際金融報;2005年
2 本報記者 鄒靚;上海試行《上海銀行業(yè)客戶投訴處理公約》[N];上海證券報;2008年
3 郭雪瑩;上海銀監(jiān)局促進滬上銀行業(yè)支持新農村建設[N];第一財經日報;2009年
4 記者 馮娟;上海銀行業(yè)力助小企業(yè)過“冬”[N];金融時報;2009年
5 記者 馮娟;上海銀行業(yè)積極支持四川災后恢復重建[N];上海金融報;2009年
6 記者 張煒;上海銀行業(yè)凈利潤下滑趨勢減緩[N];中國經濟時報;2009年
7 記者 馮娟;上海銀監(jiān)局部署2010年工作重點[N];上海金融報;2010年
8 記者 馮娟;上海銀行業(yè)積極推進金融服務下基層[N];上海金融報;2010年
9 馮娟 劉方圓 (記者 馮娟);上海銀行業(yè)備戰(zhàn)世博進入沖刺階段[N];金融時報;2010年
10 記者 姚玉潔;上海銀行業(yè):明年起停止向房產中介“返點”[N];新華每日電訊;2009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段金生;南京國民政府的邊政[D];云南大學;2010年
2 張莉;南京國民政府新聞出版立法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1年
3 蘇國安;南京國民政府時期學校教育政策研究[D];河北大學;2010年
4 王識開;南京國民政府社會救濟制度研究[D];吉林大學;2012年
5 李曄曄;孫中山地方自治思想與南京國民政府的實踐[D];吉林大學;2012年
6 蔣立場;上海銀行業(yè)與國民政府內債(1927-1937)[D];復旦大學;2009年
7 謝永棟;南京國民政府中央信托局研究(1935-1937)[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8 單冠初;南京國民政府收復關稅自主權的歷程[D];復旦大學;2003年
9 廣少奎;南京國民政府教育部及其行政制度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5年
10 石濤;南京國民政府中央銀行研究(1928-1937年)[D];復旦大學;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曹明;南京國民政府初期《土地法》研究(1928—1936年)[D];東北師范大學;2004年
2 費震宇;現(xiàn)行合同法律制度與南京國民政府契約法律制度比較研究[D];華東政法學院;2002年
3 常長嶺;南京國民政府與中學教育現(xiàn)代化[D];華中師范大學;2003年
4 譚備戰(zhàn);南京國民政府國防軍備建設研究(1931~1937)[D];河南大學;2005年
5 李剛;南京國民政府《民法·親屬編》研究[D];河南大學;2005年
6 郭從杰;南京國民政府農業(yè)推廣政策研究(1927-1937)[D];華中師范大學;2005年
7 李翔;南京國民政府軍隊撫恤制度研究[D];武漢大學;2005年
8 夏慧玲;南京國民政府《工廠法》研究(1927-1937)[D];湖南師范大學;2006年
9 衡芳珍;1927-1936年南京國民政府勞工立法研究[D];河南大學;2005年
10 劉娜;南京國民政府出版政策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06年
本文編號:1668546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guanlilunwen/bankxd/16685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