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元升值影響的三種假說及對人民幣匯率調整的啟示
本文關鍵詞:日元升值影響的三種假說及對人民幣匯率調整的啟示 出處:《財經科學》2011年04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廣場協(xié)議后的日元升值與日本經濟衰退之間沒有必然聯系。日本經濟衰退是日本經濟高度發(fā)展之后,追趕型發(fā)展模式沒有相應轉變,迫于美國壓力實施不當貨幣政策的結果。中國當前存在通貨膨脹壓力,人民幣對美元名義匯率有升值趨勢。減稅、增加公共支出、改革融資體制,統(tǒng)一分割的地方市場既有助于抵消本幣升值的緊縮效應,又有利于經濟結構的調整。
[Abstract]:The appreciation of the yen after the Plaza Agreement is not closely related with the economic recession in Japan. Japan's economy is highly developed in Japan's economy, the catch-up development mode is not changed, the improper implementation of monetary policy under pressure from the United States. The results China current inflation pressure, the nominal exchange rate of RMB to us dollar appreciation trend. The tax cuts, increase public spending. The reform of financing system, unified segmentation of local markets are helping to offset the contractionary effects of currency appreciation, but also conducive to the adjustment of economic structure.
【作者單位】: 復旦大學經濟學院;鹽城工業(yè)學院;
【分類號】:F832.6
【正文快照】: 人民幣是否會對美元升值再次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歷史好像在重演,上個世紀80年代,美國由于雙赤字和經濟滑坡,對日貿易持續(xù)逆差,美國政府公開要求日元升值。1985年9月日本與美國簽署了廣場協(xié)議,日元對美元進入快速升值階段,不久日本經濟就走上衰退之路,直到今天,日本仍然備受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8條
1 張志華;;人民銀行巨額外匯儲備的經濟性質及其出路[J];財經科學;2009年12期
2 河合正弘,劉文;日本匯率政策對人民幣的經驗與教訓[J];國際金融研究;2004年10期
3 袁鋼明;;日本經濟泡沫興敗及其對中國經濟的啟示——兼論日元升值的正面影響[J];國際經濟評論;2007年04期
4 馬克·比森;劉智利;;東亞的發(fā)展型國家:中日經驗比較[J];經濟社會體制比較;2010年02期
5 林毅夫;;發(fā)展戰(zhàn)略、自生能力和經濟收斂[J];經濟學(季刊);2002年01期
6 林毅夫,李永軍;中小金融機構發(fā)展與中小企業(yè)融資[J];經濟研究;2001年01期
7 韋森;;減稅富民:大規(guī)模產能過剩條件下啟動內需之本[J];理論學刊;2010年01期
8 張志華,劉新東,陸遜;日本20世紀60年代汽車產業(yè)政策的啟示[J];經濟前沿;2004年08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唐志祥;中小企業(yè)融資困境分析及對策建議[J];安徽電氣工程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4年03期
2 蔣長流;借鑒國外經驗,充分發(fā)揮政府在促進我國小企業(yè)發(fā)展中的作用[J];安徽大學學報;2001年03期
3 蕭芍芳,王蓮;民間金融規(guī)范化發(fā)展的路徑選擇[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5年05期
4 許躍輝;民營上市公司的融資偏好結構分析[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5年02期
5 胡楊成,李曉明;中小企業(yè)融資問題初探[J];安徽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03期
6 莊胡蝶;;民營中小企業(yè)融資問題探討[J];安徽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04期
7 楊靜;石成華;姜華;;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的根本出路在于民營經濟大發(fā)展[J];安徽農業(yè)科學;2006年07期
8 周慶元;駱建建;;農村公共產品供給·自生能力與新農村建設[J];安徽農業(yè)科學;2008年23期
9 蔣滿霖;王茂榮;;我國民營銀行公司治理結構的經濟分析[J];安徽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01期
10 潘錦云;入世后我國中小企業(yè)的發(fā)展環(huán)境[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郭麗婷;楊秀萍;;政府支持縣域中小企業(yè)融資的政策創(chuàng)新[A];科技創(chuàng)新與產業(yè)發(fā)展(B卷)——第七屆沈陽科學學術年會暨渾南高新技術產業(yè)發(fā)展論壇文集[C];2010年
2 杜建國;盛昭瀚;馬國建;;演化經濟學及其在中小企業(yè)研究中的應用[A];經濟全球化與系統(tǒng)工程——中國系統(tǒng)工程學會第16屆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0年
3 鄭江淮;趙延光;宋雪清;;非國有化、產權多元化與經濟績效——非國有經濟內部結構性差異及變化趨勢的實證研究[A];中國制度經濟學年會論文集[C];2003年
4 江春;許立成;;金融發(fā)展的政治經濟學——兼論中國國有商業(yè)銀行改革的邏輯[A];2005中國制度經濟學年會精選論文(第一部分)[C];2005年
5 匿名;;融資制度演化與我國融資模式選擇研究綜述[A];中國制度經濟學年會論文集[C];2006年
6 Justin Yifu Lin;;Was Is China's Growth Real and Is China's Growth Sustainable?[A];北京論壇(2004)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經濟學視角下的文化繁榮與交流”經濟分論壇論文或摘要集[C];2004年
7 陳之楚;;天津中小企業(yè)保險服務研究——基于天津保險市場數據實證[A];十二五·新挑戰(zhàn):經濟社會綜合風險管理——北大賽瑟(CCISSR)論壇文集·2011[C];2011年
8 卞敏;;構建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A];科學發(fā)展觀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全國社會科學院系統(tǒng)鄧小平理論研究中心第十一屆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9 周立;;兩部門合作:農村金融體系形成的一般邏輯與中國經驗[A];首屆中國經濟論壇論文集[C];2005年
10 陳陣;鄭紅艷;;中國國有商業(yè)銀行產權結構與效率關系的實證分析[A];第八屆國有經濟論壇:中國商業(yè)銀行深化改革與管理創(chuàng)新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劉銘凱;臺灣地區(qū)中小企業(yè)融資狀態(tài)研究[D];蘇州大學;2010年
2 張映芹;制度理性與福利公正[D];陜西師范大學;2010年
3 郁方;中國銀行業(yè)壟斷與規(guī)制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10年
4 李國棟;董事會職能影響企業(yè)多元化經營績效的實證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5 馮菲;我國貨幣流通速度分析[D];南開大學;2010年
6 吳建濤;人民幣匯率制度改革的政策效果和經濟影響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7 楊曉東;城市商業(yè)銀行跨區(qū)域經營問題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8 燕泰翔;中國工農關系演進與農業(yè)發(fā)展研究[D];河北農業(yè)大學;2010年
9 劉志榮;中小企業(yè)服務體系的形成、運作機理與評價[D];暨南大學;2010年
10 雷國雄;不確定性、創(chuàng)新不足與經濟演化[D];暨南大學;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林小專;基于認知偏差的中小企業(yè)融資困境研究[D];浙江理工大學;2010年
2 陳偉;比較優(yōu)勢理論與我國出口制造業(yè)發(fā)展及產業(yè)結構升級策略新析[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3 吳杰;中德中小企業(yè)技術創(chuàng)新問題對比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4 陳勇;山東省民營企業(yè)融資問題研究[D];山東農業(yè)大學;2009年
5 王婷;深圳發(fā)展銀行供應鏈金融融資模式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10年
6 于磊;莊河中行中小企業(yè)授信業(yè)務發(fā)展對策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10年
7 宋德榮;我國中小企業(yè)融資問題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10年
8 劉然吉;中小企業(yè)融資的財政支持體系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10年
9 漆南;商業(yè)銀行關系型信貸模式研究[D];湘潭大學;2009年
10 陳永青;我國中小企業(yè)新要素資本配置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6條
1 朱孟楠;陳f^;王雯;;全球金融危機下主權財富基金:投資新動向及其對中國的啟示[J];國際金融研究;2009年04期
2 余永定;;國際貨幣體系改革和中國外匯儲備資產保值[J];國際經濟評論;2009年03期
3 謝平;陳超;;論主權財富基金的理論邏輯[J];經濟研究;2009年02期
4 于良春,鞠源;壟斷與競爭:中國銀行業(yè)的改革和發(fā)展[J];經濟研究;1999年08期
5 余永定;覃東海;;中國的雙順差:性質、根源和解決辦法[J];世界經濟;2006年03期
6 蔡f ;;中國經濟面臨的轉折及其對發(fā)展和改革的挑戰(zhàn)[J];中國社會科學;2007年03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邱嘉鋒;王珊珊;;日元升值的歷史教訓及其啟示[J];經濟學動態(tài);2009年11期
2 黃彬;;日元升值之路對中國的啟示[J];統(tǒng)計與決策;2010年01期
3 David Cohen;路程;;中國不可能重演日元升值神話[J];滬港經濟;2006年06期
4 汪洋;;我國經濟與金融形勢回顧與展望[J];金融與經濟;2008年03期
5 王世杰;蔡賽男;;論我國經濟發(fā)展戰(zhàn)略調整下的匯率變動[J];海南金融;2011年08期
6 金森俊樹;趙志君;;人民幣匯率評估:日本經驗談[J];宏觀經濟研究;2006年04期
7 江涌,倪建軍;國際金融局勢與人民幣匯率機制選擇——研討會綜述[J];現代國際關系;2003年11期
8 李峧;;08年全球匯率波動加大對世界造船工業(yè)的影響[J];船舶物資與市場;2008年03期
9 ;林毅夫:人民幣過快升值對經濟危害巨大[J];中國市場;2008年03期
10 孫樂嚴;;匯率角力進行時[J];資本市場;2010年1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綦剛長;;金融危機條件下的人民幣匯率問題研究[A];建設經濟文化強省:挑戰(zhàn)·機遇·對策——山東省社會科學界2009年學術年會文集(2)[C];2009年
2 劉吉雙;衣保中;;日本中小型企業(yè)應對日元升值的經驗及對我國沿海地區(qū)的啟示[A];江蘇省外國經濟學說研究會2011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1年
3 劉敏;;公共投資與私人消費:我國經濟內需型增長的兩個引擎[A];慶祝新中國成立六十周年暨民族地區(qū)科學發(fā)展理論研究[C];2010年
4 譚璨;李榕;;日元升值對日本經濟社會的影響及其啟示[A];2008湖南商務改革開放30周年征文獲獎論文?痆C];2008年
5 逯新紅;;人民幣匯率市場化進程中存在的問題和政策建議[A];中國與世界年中經濟分析與展望(2010)[C];2010年
6 汪爭平;;人民幣實際匯率調整對深圳經濟的影響[A];2003年中國經濟特區(qū)論壇:特區(qū)發(fā)展與國際化問題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3年
7 秦迎霞;邊策;吳潤衡;;人民幣升值條件下的紡織品貿易中存在J曲線效應嗎[A];中國數學力學物理學高新技術交叉研究學會第十二屆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8年
8 席彥群;;人民幣匯率波動對企業(yè)現金流的影響分析[A];中國會計學會高等工科院校分會2009年學術會議(第十六屆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9年
9 鄭建明;;匯率理論的最新發(fā)展及匯率變動的資產價格效應——兼論人民幣升值壓力下的宏觀調控思路[A];2004年中國經濟特區(qū)論壇:科學發(fā)展觀與中國的發(fā)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10 焦娜;郭其友;;人民幣匯率升值對勞動市場從業(yè)率影響的動態(tài)彈性分析[A];教育部文科重點研究基地聯誼會2008年年會暨青年經濟學者論壇論文集[C];2008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證券時報記者 賈壯;金融海嘯猛烈 全球貨幣博弈[N];證券時報;2008年
2 安邦咨詢首席分析師 陳功;經濟前景不明 股市不給力[N];證券時報;2010年
3 本報記者 傅蘇穎 董少鵬;人民幣匯率博弈七年路線圖 剖析背后的國別利益之爭[N];證券日報;2010年
4 特派記者 吳曉鵬;美元綁架了市場?[N];21世紀經濟報道;2009年
5 鄒藍;不應將人民幣匯率政治化[N];深圳商報;2010年
6 中國社科院世經政所國際金融室副主任 張明;人民幣匯率彈性化正當其時[N];中國經營報;2010年
7 本報記者 董瀟;人民幣匯率:回歸價值重估軌道[N];中華工商時報;2010年
8 中國社科院世經政所國際金融室副主任 張明;歐債危機升級可能推遲人民幣匯率調整[N];中國證券報;2010年
9 童海華;防被“溫水煮青蛙”關鍵在擴內需[N];中國經濟導報;2010年
10 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博士后 張軍;人民幣匯率“熱”議[N];人民政協(xié)報;2010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曉策;中國經濟發(fā)展的內需結構失衡問題研究[D];吉林大學;2012年
2 唐亞暉;人民幣匯率失調的測算及匯率傳遞效應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3 周艷;匯率變動、貿易失衡與政策選擇:中國的經驗[D];廈門大學;2007年
4 楊雪峰;人民幣匯率升值的波動效應與穩(wěn)定機制研究[D];復旦大學;2007年
5 俞開江;人民幣“雙率”調整與我國貿易收支平衡調控研究:理論與實證研究[D];浙江大學;2009年
6 張斌;90年代的國際收支:原因、趨勢與政策[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3年
7 吳駿;動態(tài)購買力平價理論及其應用研究[D];合肥工業(yè)大學;2007年
8 劉鳳娟;人民幣匯率、國際貿易與經濟增長的理論與經驗研究[D];湖南大學;2007年
9 馬驥;人民幣匯率調整的貿易效應研究[D];北京郵電大學;2008年
10 谷宇;人民幣匯率體制變革對中國經濟的影響分析[D];吉林大學;2008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姜龍;人民幣匯率問題對中美經貿關系的影響[D];黑龍江大學;2010年
2 張華;基于彈性價格貨幣模型的人民幣匯率失衡研究[D];新疆財經大學;2010年
3 葉莉;中國入世,人民幣匯率調整與匯率制度改革[D];河北工業(yè)大學;2002年
4 董萍;人民幣匯率體制探討[D];東北農業(yè)大學;2000年
5 孫定一;人民幣匯率的巴拉薩—薩繆爾森效應分析[D];山東大學;2010年
6 關曉紅;人民幣匯率制度研究[D];暨南大學;2001年
7 徐萬教;人民幣匯率變化對中國經濟增長影響[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1年
8 劉耀宗;匯率調整的產業(yè)效應[D];對外經濟貿易大學;2007年
9 伍梓延;WTO與IMF框架下人民幣匯率問題研究[D];中國政法大學;2011年
10 朱艷嫣;新時期人民幣匯率制度研究[D];江西財經大學;2002年
,本文編號:1382977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guanlilunwen/bankxd/13829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