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共生度模型的長江經濟帶制造業(yè)與物流業(yè)協同發(fā)展研究
本文選題:共生度 + 制造業(yè); 參考:《管理學刊》2017年05期
【摘要】:合理布局長江經濟帶沿江制造業(yè)與物流業(yè),實現制造業(yè)與物流業(yè)協同發(fā)展,對優(yōu)化產業(yè)結構、轉變經濟發(fā)展方式和增強區(qū)域競爭力至關重要。本文基于共生度模型對1978—2013年長江經濟帶九省二市制造業(yè)與物流業(yè)的共生度、共生關系以及共生壽命進行了測算。經分析得出結論:考察期內上海市制造業(yè)與物流業(yè)處于正向非對稱互惠共生模式階段,貴州省處于從制造業(yè)寄生于物流業(yè)階段向正向非對稱互惠共生模式過渡階段,其他九個地區(qū)均處于從物流業(yè)寄生于制造業(yè)階段向正向非對稱互惠共生模式過渡階段,各個地區(qū)出現轉折點的時間前后不一,但最終都會向正向對稱互惠共生模式靠攏。綜合來看,上海市制造業(yè)與物流業(yè)進入正向對稱互惠共生模式階段的時間最早,而經濟較落后的地區(qū)進入正向對稱互惠共生模式階段的時間較遲。因此,要堅持互利共贏合作機制、創(chuàng)新供應鏈服務模式、加強區(qū)域交流與合作、優(yōu)化共生環(huán)境、減少物流業(yè)發(fā)展對制造業(yè)的制約作用,以實現二者的正向對稱互惠共生。
[Abstract]:The rational distribution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 and logistics industry along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and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 and logistics industry are very important to optimize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change the mod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strengthen the regional competitiveness. Based on the symbiotic degree model, the symbiosis degree, symbiotic relationship and symbiotic life of manufacturing and logistics industry in nine provinces and two cities of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from 1978 to 2013 are calculated in this paper. The conclusions are as follows: Shanghai manufacturing and logistics are in the positive phase of asymmetric reciprocal symbiosis and Guizhou is in the transition stage from manufacturing parasitism to positive asymmetric reciprocal symbiosis during the period of investigation. The other nine regions are in the transition stage from logistics industry parasitism in manufacturing industry to positive reciprocal symbiosis mode. The turning points in each region are different in time, but in the end they all tend to positive symbiotic symbiotic model. To sum up, Shanghai manufacturing industry and logistics industry entered the stage of positive symbiotic symbiotic symbiosis, while the backward regions entered the stage of positive symbiotic symbiosis. Therefore, we should insist on the mutually beneficial win-win cooperation mechanism, innovate the service mode of supply chain, strengthen the regional exchange and cooperation, optimize the symbiotic environment, reduce the restricting effect of logistics industry development on th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so as to realize the positive symbiosis and reciprocal symbiosis between the two.
【作者單位】: 福建師范大學經濟學院;
【基金】: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青年項目(14CJL001) 福建省社科基地重大項目(FJ2015JDZ016) 福州市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項目(2016FZ17) 福建省高校新世紀優(yōu)秀人才支持計劃
【分類號】:F259.27;F427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柴錫賢;;上海在長江經濟帶的作用[J];上海城市規(guī)劃;2002年02期
2 張改紅,王力;長江經濟帶的環(huán)境質量與可持續(xù)發(fā)展[J];重慶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3年01期
3 彭勁松;;長江經濟帶大都市圈發(fā)展格局與競爭力分析[J];重慶工商大學學報(西部論壇);2009年01期
4 李博;;湖北省長江經濟帶城鎮(zhèn)化建設的問題與對策——基于對黃石、荊州等地的實地調研[J];科技創(chuàng)業(yè)月刊;2011年01期
5 朱英明,姚士謀,李昌峰;長江經濟帶農業(yè)勞動力轉移若干問題研究[J];地理學與國土研究;1999年02期
6 孫智君;于洪麗;;長江經濟帶能源效率、能源消費與經濟增長的區(qū)域差異——基于沿江11省市的數據分析[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2014年03期
7 高萬權;發(fā)揮宜賓對長江經濟帶的支持作用[J];經濟地理;1994年02期
8 朱英明,姚士謀;農村人口轉化:長江經濟帶經濟發(fā)展之關鍵[J];中國軟科學;1999年06期
9 吳傳清;董旭;;長江經濟帶全要素生產率的區(qū)域差異分析[J];學習與實踐;2014年04期
10 唐壬藝;何林;;長江經濟帶城市化發(fā)展水平綜合評價——以長江經濟帶6個中心城市為例[J];時代金融;2013年18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2條
1 唐建榮;;南京是一座開明開放的城市和欣欣向榮的投資熱土——在2006長江經濟帶生產力發(fā)展(南京)論壇上的講話[A];2005—2006中國生產力發(fā)展研究報告(下)[C];2006年
2 劉錫漢;;加快長江物流大通道建設 促進長江流域經濟持續(xù)協調發(fā)展——在2006長江經濟帶生產力發(fā)展(南京)論壇上的演講[A];2005—2006中國生產力發(fā)展研究報告(下)[C];2006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彭興庭;“長江經濟帶”,話好聽,,路難行[N];經理日報;2005年
2 程維;長江經濟帶“胎動”[N];青島日報;2005年
3 程維;長江經濟帶舞動龍計劃[N];西部時報;2005年
4 本報記者 王麗娟;長江經濟帶 攜東中西部和諧共舞[N];中國改革報;2006年
5 記者 姜濤;長江經濟帶:今后15年內最具潛力[N];新華每日電訊;2006年
6 陸峰 姚大捚 顧雷鳴;中國長江經濟帶生產力發(fā)展論壇在寧舉行[N];新華日報;2006年
7 本報記者 章涌;湖南“淘金”長江經濟帶[N];湘聲報;2006年
8 毛開云;建設長江經濟帶應環(huán)保先行[N];中國環(huán)境報;2014年
9 本報記者 張倪;建設長江經濟帶 守住生態(tài)底線是關鍵[N];中國經濟時報;2014年
10 魏昊星 柳潔 (本報記者 魏昊星);建設長江經濟帶環(huán)保是關鍵[N];中國經濟時報;2014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李小帆;長江經濟帶城鎮(zhèn)化空間效應研究[D];中國地質大學;2016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潘玲玲;綠色低碳理念下城市土地集約利用綜合評價研究[D];南昌大學;2015年
2 姚瑤;長江經濟帶現代物流業(yè)投入產出效率評價及影響因素研究[D];安徽大學;2016年
3 陳思思;人力資本對長江經濟帶經濟增長的實證研究[D];吉林大學;2016年
4 李言順;長江經濟帶能源效率區(qū)域差異及影響因素研究[D];上海社會科學院;2016年
5 肖薇;長江經濟帶生態(tài)城市建設評價研究[D];湖南大學;2015年
6 張慧;長江經濟帶高技術產業(yè)全要素生產率研究[D];重慶理工大學;2016年
7 王波;推動長江經濟帶新型城鎮(zhèn)化發(fā)展研究[D];四川省社會科學院;2014年
8 倪浩;邊界屏蔽效應與長江經濟帶城市群協調發(fā)展問題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5年
9 周潁;長江經濟帶物流發(fā)展與產業(yè)布局優(yōu)化[D];上海海運學院;2001年
10 龍宇;長江經濟帶物流與區(qū)域經濟增長關系的實證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4年
本文編號:1816760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gongshangguanlilunwen/18167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