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約談的法律屬性及其規(guī)制
本文關鍵詞:行政約談的法律屬性及其規(guī)制
更多相關文章: 行政約談 法律屬性 形式化 裁量權 規(guī)制策略
【摘要】: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時代背景下,我國的社會和經(jīng)濟生活日益復雜多變,行政民主化趨勢不斷增強,合作治理成為公共行政中的主旋律,合作行政方興未艾。以行政約談為代表的兼顧弱強制性和雙方合作性的柔性行政方式應運而生,并在價格監(jiān)督檢察、國家土地督察、消費者權益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等行政執(zhí)法領域廣泛實施,推動了行政執(zhí)法方式和行政治理模式的深層次變革。行政約談在執(zhí)法實踐中的大量運用并沒有引起學界對該問題持續(xù)、系統(tǒng)、深入的研究。作為行政約談法治研究的前提性問題,法律屬性之爭的正本清源首當其沖。為凝聚理論研究的基本共識,行政約談法律屬性的界定必須清晰合理、統(tǒng)籌兼顧,以便于集中研討和論證行政約談法治化的現(xiàn)實壁壘和策略選擇,形成學術研究的合力。文章第一部分的寫作在于揭開行政約談的神秘面紗。為革除約談實踐中的部門性和隨意性,加強行政約談的統(tǒng)合性研究,文章按照約談對象的不同,在整體上將行政約談劃分為內(nèi)部約談和外部約談進行考察。為充分回應當代行政法治的核心命題,文章在充分肯定內(nèi)部約談重要性的同時,理性地將研究的重心放在外部約談上。在行政約談的構成要素中,約談主體包括約談機關和約談對象,約談流程一般分為約談準備、約談實施和約談反饋三大階段,而約談協(xié)議則是一種行政合同。行政約談兼具溝通和協(xié)商、緩沖和預防、警示和督促以及補充和替代等多元目的與功能。文章第二部分嘗試運用行政行為形式化的方法,探求行政約談的法律屬性。文章從“獨立行為與附屬行為之爭”、“法律行為與事實行為之爭”、“行政指導與新型行為之爭”的不同面向進行分析和論證,發(fā)現(xiàn)以一元性的方法對行政約談的法律屬性作出非此即彼的判斷總是失之偏頗,陷入泥淖。為擺脫“行政行為形式論”的桎梏,行政約談的法律屬性研究應在革新傳統(tǒng)行政行為理論的基礎上,融入“行政法律關系論”和“行政過程論”的理論精髓。在堅持循序漸進的現(xiàn)實主義立場之下,賦予行政約談“規(guī)制性行政指導”的階段性理論定位,便于今后制度化、體系化和型式化法律建構理論工作的開展。文章第三部分以面向現(xiàn)實的問題意識,尋找制約行政約談法治進階的現(xiàn)實壁壘。行政約談立法不僅在立法主體上呈現(xiàn)出多極化傾向,而且在具體立法內(nèi)容和立法程序等微觀面向的處理上同樣差強人意。行政約談裁量權的濫用表現(xiàn)為約談啟動權行使的“失位”、“錯位”和“越位”,行政約談的封閉化運作表現(xiàn)為信息公開和公眾參與的不足。作為一種弱強制性行政方式,行政約談與傳統(tǒng)的行政行為效力理論發(fā)生抵牾,雖然約談行為背后的“隱性強制力”十分強大,但行政約談效力的不穩(wěn)定性仍然隨處可見。此外,行政約談救濟機制的梗阻導致權利救濟的習慣性失位。文章第四部分在充分認清法律規(guī)制必要性的基礎上,提出有序推進行政約談動態(tài)化、綜合性研究的策略選擇。在研究方法上,不僅要綜合運用“行政行為形式論”“行政法律關系論”和“行政過程論”,而且要借鑒“政府規(guī)制論”中的標準規(guī)制、信息規(guī)制和激勵規(guī)制等規(guī)制工具,實現(xiàn)政策目的和法治原理的良性互動。針對行政約談實施中的突出問題,我們需要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作出一系列策略選擇,采用循序漸進的約談立法模式,從經(jīng)濟學和法學的雙重視角提煉約談啟動的深層次標準和基礎性標準,通過引入信賴保護原則,建立持久穩(wěn)定的約談效力機制。同時,妥善處理約談過程中的信息公開和公眾參與問題,完善公法救濟制度,為行政約談的法治化建構奠定初步基礎。
【關鍵詞】:行政約談 法律屬性 形式化 裁量權 規(guī)制策略
【學位授予單位】:山東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6
【分類號】:D922.1
【目錄】:
- 中文摘要8-10
- Abstract10-13
- 引言13-16
- 一、行政約談基礎理論概述16-27
- (一) 行政約談的典型案例和初步研判16-18
- (二) 行政約談的構成要素18-20
- (三) 行政約談的一般性法律程序20-23
- (四) 行政約談目的與功能的多元化闡釋23-27
- 二、法律屬性之爭:行政約談的形式化努力與踟躕27-36
- (一) 獨立行為與附屬行為之爭27-28
- (二) 法律行為與事實行為之爭28-30
- (三) 行政指導與新型行為之爭30-32
- (四) 如何走出行政約談法律屬性之爭的泥淖?32-36
- 三、制約行政約談法治化進階的現(xiàn)實壁壘36-44
- (一) 約談立法的散亂和隨意36-38
- (二) 約談啟動裁量權的濫用38-39
- (三) 行政約談的封閉性運作39-41
- (四) 行政約談的效力缺乏穩(wěn)定性41-42
- (五) 權利救濟的習慣性失位42-44
- 四、有序推進行政約談法律規(guī)制的策略選擇44-57
- (一) 面向現(xiàn)實的循序漸進式立法模式44-46
- (二) 通過明確啟動基準來規(guī)范約談權力行使46-48
- (三) 妥善處理信息公開和公眾參與48-50
- (四) 建立持久穩(wěn)定的約談效力機制50-54
- (五) 完善行政約談的公法救濟54-57
- 結語57-58
- 參考文獻58-63
- 致謝63-65
- 攻讀學位期間發(fā)表的學術論文目錄65-66
- 學位論文評閱及答辯倩況表66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袁承東;;淺議行政法治原則[J];山東人大工作;2000年03期
2 袁曙宏;宋功德;;論行政法治原則的地域化[J];南京大學法律評論;2001年02期
3 吳宇;行政法治淺論[J];康定民族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1年04期
4 陳高英;論我國行政法治化的實現(xiàn)條件[J];學習論壇;2002年06期
5 胡象明;“行政”與“法治”的有機結合——蘇祖勤、徐軍華著《行政法治》評介[J];江漢論壇;2002年11期
6 孫保衛(wèi);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建設與行政法治[J];經(jīng)濟師;2002年06期
7 黎映桃,胡鐵民;行政法治中的辯證法視角[J];行政與法;2003年10期
8 陳文興;社會轉型期對我國行政法治的影響及對策[J];云南行政學院學報;2003年02期
9 劉偉忠,張宇;行政法治與行政效率[J];湖北社會科學;2004年05期
10 肖富義;行政法治與服務型政府[J];江西行政學院學報;2004年S1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梁津明;趙玉磊;;行政法治理念更新與社會管理制度創(chuàng)新[A];中國法學會行政法學研究會2010年會論文集[C];2010年
2 趙正群;;中國的行政判例與行政法治的發(fā)展[A];中國行政法之回顧與展望——“中國行政法二十年”博鰲論壇暨中國法學會行政法學研究會2005年年會論文集[C];2005年
3 石磊;;中國法學會行政法學研究會2005年年會綜述[A];中國行政法之回顧與展望——“中國行政法二十年”博鰲論壇暨中國法學會行政法學研究會2005年年會論文集[C];2005年
4 倪洪濤;;具體行政法治三則[A];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法律問題——中國法學會行政法學研究會2006年年會論文集[C];2006年
5 周繼東;;建設服務型政府視角下的行政法治[A];中國法學會行政法學研究會2010年會論文集[C];2010年
6 楊貴明;;淺談行政法治[A];社會主義與市場經(jīng)濟——全國社會主義與市場經(jīng)濟學術交流大會論文集[C];1999年
7 李蕊;殷宏;;加強執(zhí)政能力建設 促進政府依法行政[A];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當代中國全面發(fā)展(下)[C];2005年
8 俞歌春;;行政法治:為和諧社會營造良好法制環(huán)境[A];“科學發(fā)展觀與歷史唯物主義”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9 俞歌春;;行政法治:為和諧社會營造良好法制環(huán)境[A];“科學發(fā)展觀與歷史唯物主義”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10 高軍;;行政法治視域中的城管制度初探[A];2007年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界學術大會論文集(上)[C];2007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馬懷德;行政法治的新挑戰(zhàn)與新任務[N];法制日報;2013年
2 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研究員、副所長 馮軍;建立與完善新型行政權力分工制約機制[N];法制日報;2008年
3 王蘋 鐘聲;為政府依法行政提供服務[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4年
4 上海政法學院副院長、教授 關保英;依法治國中行政法治地位的新理念[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4年
5 石佑啟;行政法治的法律價值思考[N];法制日報;2001年
6 李軍善;我市舉行依法行政專題講座[N];金昌日報;2006年
7 本報記者 陳劉鋒;樹立依法行政新“標桿”[N];山西經(jīng)濟日報;2011年
8 聊城大學副教授 張成立;行政問責重在實效[N];人民政協(xié)報;2012年
9 莫于川;認識行政程序也必須與時俱進[N];檢察日報;2004年
10 蔣云根;網(wǎng)絡與行政法治文化建設[N];社會科學報;2000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呂林;行政和解研究[D];西南政法大學;2014年
2 杜一平;行政評價法律制度研究[D];吉林大學;2012年
3 蔣潤婷;行政法視閾下的行政參與權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4 皋華萍;論行政委托[D];蘇州大學;2015年
5 魏芙蓉;中國特色行政協(xié)商民主研究[D];吉林大學;2014年
6 李曉明;非強制行政的法理學思考[D];吉林大學;2004年
7 湯U喎,
本文編號:522609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falvlunwen/xingzhengfalunwen/5226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