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刑法的目的_《山東大學》2010年碩士論文
本文關鍵詞:以目的為主的綜合刑法,,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山東大學》 2010年
減刑制度的若干問題研究
劉衛(wèi)寧
【摘要】:減刑制度作為我國刑事法律體系中一種非常重要的行刑制度,對刑法特別是刑罰功能的發(fā)揮起著著重要作用,但是在中國社會急劇轉(zhuǎn)型的時代,刑事案件高發(fā),重新犯罪率急升,減刑制度中的個別環(huán)節(jié)降低了刑罰的威懾力,影響了刑罰的預防功能,背離了刑罰的目的。對于這樣一個時代命題,大多數(shù)法律研究者走了道德哲學的進路,從權利的角度來理解法律問題,思考和解決社會問題,以輕緩化、人道化的國際行刑趨勢為背景,把減刑作為罪犯的權利來論證和分析減刑制度,其主張不過是用“法言法語”包裝后的一些道德直覺,他們的最大弊端是:缺乏社會科學的嚴謹論證。本文從社會科學(主要是法經(jīng)濟學)的進路提出了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案,揭示了減刑法律制度背后的經(jīng)濟學邏輯。通過對減刑制度的理論基礎、法理依據(jù)、法律性質(zhì)和實際適用狀況的分析及中外減刑制度的比較,以法律威懾理論為視角,指出威懾不足和威懾過度都不利于刑罰目的的實現(xiàn),并就如何完善減刑制度,使減刑制度最大限度地發(fā)揮作用,保持適當?shù)耐匦?降低重新犯罪率,實現(xiàn)刑罰的目的給出了切合實際的對策性的建議。對減刑制度的法經(jīng)濟學分析表明,犯罪與刑罰的經(jīng)濟學理論可以獲得對減刑制度設計與完善的指導權;谶@一研究范式,本文對減刑制度進行了論述,共分四個部分: 第一節(jié)闡述了減刑制度的理論基礎。從減刑制度和刑罰目的的關系入手,闡述了減刑制度的理論基礎、法律性質(zhì),從制度設計的合目的性出發(fā)指明了減刑制度存在的法理依據(jù),肯定減刑制度在司法實踐中的作用,同時強調(diào)了減刑制度應該服從、服務于刑罰目的的實現(xiàn)。 第二節(jié)對中外減刑制度進行了比較研究。通過中外減刑制度中一些具體環(huán)節(jié)的比較,指出我國減刑在制度層面上需要修正的問題,正是這些向題的存在導致刑罰的威懾力不足,刑罰的預防功能受到影響。 第三節(jié)對減刑制度進行了實證研究和法經(jīng)濟學分析。通過對某一監(jiān)獄各種類型罪犯的減刑幅度、實際服刑刑期的實證研究,以刑罰威懾理論為視角‘,分析、論述我國減刑制度在司法實踐中存在的問題,這些問題降低了刑罰的威懾效應,是重新犯罪率上升的原因之一,背離了刑罰目的。 第四節(jié)提出了減刑制度的改革與完善建議。對減刑制度在現(xiàn)階段如何進行完善提出設想,提出完善刑罰體系存在的結(jié)構性缺陷,保障刑罰體系的整體威懾力,嚴格限制減刑的適用,擴大假釋,提高刑罰的威懾效率等比較符合中國國情的主張,從而更好地實現(xiàn)刑罰目的,最大限度地保障公正和效率的統(tǒng)一。
【關鍵詞】:
【學位授予單位】:山東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0
【分類號】:D924.12
【目錄】:
下載全文 更多同類文獻
CAJ全文下載
(如何獲取全文? 歡迎:購買知網(wǎng)充值卡、在線充值、在線咨詢)
CAJViewer閱讀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黃曉亮;;論完善我國現(xiàn)行刑罰體系的原則與思路[J];當代法學;2010年01期
2 趙秉志,陳志軍;刑罰價值理論比較研究[J];法學評論;2004年01期
3 徐靜村;;減刑、假釋制度改革若干問題研究[J];法治研究;2010年02期
4 郝英兵;;2000—2008年中國犯罪現(xiàn)象分析[J];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1期
5 梁恒;;回歸與超越:刑罰輕緩化的道德突圍[J];廣西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9年05期
6 文海林;以目的為主的綜合刑法[J];法學研究;2004年01期
7 趙秉志;;我國刑事立法領域的若干重大現(xiàn)實問題探討[J];求是學刊;2009年02期
8 周光權;刑罰進化論——從刑事政策角度的批判[J];法制與社會發(fā)展;2004年03期
9 時延安;;刑罰的正當性探究——從權利出發(fā)[J];法制與社會發(fā)展;2010年02期
10 王世洲,劉孝敏;關于中國刑法學理論體系起點問題的思考[J];政法論壇;2004年06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翟中東;;法學層面上的刑罰裁量根據(jù)[J];安徽大學法律評論;2001年00期
2 韓軼;;西方國家的刑罰目的觀及其對我國刑罰目的界定的啟示——兼論懲罰犯罪應界定為我國刑罰目的[J];安徽大學法律評論;2001年00期
3 王圣揚;夏珍珍;;論中國當代傳媒與司法的關系[J];安徽大學法律評論;2003年02期
4 金澤剛;;犯罪原因與死刑限制——死刑案件給我們的一點啟示[J];安徽大學法律評論;2005年01期
5 施鵬鵬;;論無罪推定的本質(zhì)[J];安徽大學法律評論;2005年02期
6 邱帥萍;;死刑適用疑難問題研究[J];安徽大學法律評論;2011年02期
7 郭世杰;;論“監(jiān)企合一”與我國監(jiān)獄職能的實現(xiàn)[J];安徽大學法律評論;2011年02期
8 李婷;次道德現(xiàn)象及其刑事法理依據(jù)探析[J];安徽電氣工程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5年02期
9 陳嬰虹;論農(nóng)民利益的缺失——從國家與農(nóng)民契約關系的角度[J];安徽大學學報;2004年05期
10 高新華;論以人為本司法觀的理論基礎——從新憲法修正案談起[J];安徽大學學報;2005年03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趙秉志;陰建峰;;新中國刑法立法60年——以影響刑法立法的客觀范疇為視角[A];中國道路:理論與實踐——第三屆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論人才“百人工程”學者論壇(2009)論文集[C];2009年
2 李澤明;;人民監(jiān)督員制度研究[A];首屆國家高級檢察官論壇論文集[C];2005年
3 薛培;王波;白文俊;;寬嚴相濟的刑事司法適用機制研究[A];第二屆國家高級檢察官論壇論文集[C];2006年
4 王文生;周慶峰;;從社會主義法治理念視角下芻議寬嚴相濟刑事政策[A];第二屆國家高級檢察官論壇論文集[C];2006年
5 呂禮華;;死刑問題探討[A];第二屆國家高級檢察官論壇論文集[C];2006年
6 郭云忠;;檢察權謙抑性的法理基礎[A];第二屆國家高級檢察官論壇論文集[C];2006年
7 馮仁強;;寬嚴相濟刑事政策司法適用解讀[A];第三屆國家高級檢察官論壇論文集[C];2007年
8 鞏富文;姚宏科;;刑事從寬政策之困境探析[A];第三屆國家高級檢察官論壇論文集[C];2007年
9 楊迎澤;朱全景;;和諧社會、法律監(jiān)督與檢察官職業(yè)培訓[A];第四屆國家高級檢察官論壇論文集[C];2008年
10 趙保民;;寬嚴相濟刑事政策的現(xiàn)實定位及實現(xiàn)路徑分析[A];第六屆國家高級檢察官論壇論文集[C];2010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張進德;協(xié)商性司法在西方的興起[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2 吳曉暉;論宏觀調(diào)控決策的法律調(diào)整[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3 張玉堂;邊沁功利主義分析法學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4 夏菲;論英國警察權的變遷[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5 趙寧;罪狀解釋論[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6 陳玲;背信犯罪比較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7 許青松;間接正犯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8 張少林;被害人行為刑法意義之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9 劉源;論我國犯罪構成結(jié)構之完善[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10 張雪樵;經(jīng)濟行政權法律監(jiān)督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李昀;廢物污染環(huán)境犯罪研究[D];中南林業(yè)科技大學;2009年
2 張漢政;我國旅游業(yè)知識產(chǎn)權保護之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3 席曉鳴;論刑民交錯現(xiàn)象[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4 崔海霞;權利行使過程中的敲詐勒索[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5 賀磊;自由心證的法理與制度初探[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6 潘愛青;增設執(zhí)業(yè)資格刑的立法探析[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7 劉婷婷;利用影響力受賄罪若干問題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8 謝麗莉;論嚴格責任在我國刑法中的適用[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9 馬健;犯罪情境預防的理論與實踐[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10 唐閏杰;實用刑事推定論[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郭澤強;張高潔;;反思刑事和解制度[J];北方法學;2008年03期
2 劉愛龍;;法理學三十年之法的價值問題研究述評[J];北方法學;2009年01期
3 王利明;;侵權責任法制定中的若干問題[J];當代法學;2008年05期
4 邱興隆;威懾刑的理性反思[J];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學院學報;1999年01期
5 顧錚;“激浪者是藝術史的鷹隼”[J];讀書;2002年10期
6 李風圣;有限的公正[J];讀書;2002年11期
7 周國平;純粹藝術∶精神尋找形式[J];讀書;2002年11期
8 馬克昌;借鑒刑法立法例修改和完善我國刑法[J];法學評論;1989年02期
9 邱興隆;從信仰到人權——死刑廢止論的起源[J];法學評論;2002年05期
10 黃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刑事司法協(xié)助法(立法建議稿)[J];法學評論;2008年01期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2條
1 中國人民大學刑事法律科學研究中心趙秉志教授等;[N];檢察日報;2003年
2 張濤;[N];人民日報;2004年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王奎,寧平平;減刑的正當根據(jù)及我國減刑制度的反思與完善[J];湘潭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3年S1期
2 方菲;;對減刑若干問題的思考[J];武漢公安干部學院學報;2009年04期
3 王學峰;;減刑制度的比較研究[J];科教導刊(中旬刊);2010年07期
4 彭海濱;;減刑制度運行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人民檢察;2010年10期
5 侯偉;;論我國監(jiān)獄減刑制度的完善途徑[J];林區(qū)教學;2011年06期
6 廖增昀;;對我國減刑制度的思考[J];政治與法律;1990年06期
7 郭學升;淺談刑罰執(zhí)行中的減刑問題[J];政法論叢;1997年S1期
8 凱比努爾·亞森;;緩刑的減刑及存在的問題研究[J];法制與社會;2008年32期
9 李海瀅;論減刑制度的范圍[J];行政與法;2004年04期
10 何利;;法院是否可以依執(zhí)行機關建議撤銷減刑[J];中國審判;2009年12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謝柏榮;黃國鵬;;和諧社會之罪犯處遇[A];中國犯罪學研究會第十五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第一輯)[C];2006年
2 儲槐植;;犯罪在關系中存在和變化——關系犯罪觀論綱:一種犯罪學哲學[A];犯罪學論叢(第一卷)[C];2003年
3 譚鵬;;青少年犯罪的法律救助機制探討[A];湖南省犯罪學研究會第八次學術研討會優(yōu)秀論文集[C];2008年
4 黃明儒;黃義華;;懷柔刑事政策的提倡與刑罰結(jié)構維新[A];中國犯罪學研究會第十六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冊)[C];2007年
5 江獻軍;;“寬嚴相濟”刑事執(zhí)行政策研究[A];中國犯罪學研究會第十六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冊)[C];2007年
6 于世忠;房緒興;;刑事法治論域中的刑法目的[A];中國犯罪學研究會第十六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冊)[C];2007年
7 儲槐植;;論犯罪學理論框架及研究目標[A];犯罪學論叢(第一卷)[C];2003年
8 文新宇;;試論刑罰與犯罪的關系——兼談死刑的廢存問題[A];貴州省2004年刑法學年會論文集[C];2004年
9 許章潤;;試論犯罪學的研究方法[A];犯罪學論叢(第一卷)[C];2003年
10 于文卿;;淺議對監(jiān)獄提請假釋的檢察監(jiān)督[A];第七屆國家高級檢察官論壇會議文章[C];2011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天津市人民檢察院 郝雙梅;[N];檢察日報;2010年
2 姚明軍 楊柳;[N];江蘇法制報;2005年
3 李賢華;[N];法制日報;2000年
4 主持人 王平 中國政法大學刑事司法學院教授 李云峰;[N];法制日報;2006年
5 吳艷 吳德彪;[N];江蘇法制報;2006年
6 ;[N];河北科技報;2005年
7 劉金林;[N];檢察日報;2007年
8 本報記者 鄧紅陽;[N];法制日報;2009年
9 鄧紅陽;[N];法制日報;2007年
10 本報記者 孫文鷹;[N];人民法院報;2009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8條
1 趙運鋒;寬嚴相濟刑事政策司法適用研究[D];上海交通大學;2009年
2 張永紅;我國刑法第13條但書研究[D];北京大學;2003年
3 李川;刑罰目的理論的反思與重構[D];山東大學;2007年
4 李震;論刑罰輕緩化[D];山東大學;2008年
5 蔡一軍;刑罰配置論綱[D];吉林大學;2009年
6 徐久生;刑罰目的及其實現(xiàn)[D];中國政法大學;2009年
7 董淑君;刑罰的要義[D];中國政法大學;2003年
8 陸岸;輕罪法建構研究[D];蘇州大學;2012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劉衛(wèi)寧;減刑制度的若干問題研究[D];山東大學;2010年
2 李玉強;減刑制度研究[D];黑龍江大學;2010年
3 陳志剛;減刑制度廢除研究[D];中國政法大學;2010年
4 侯偉;我國徒刑罪犯減刑制度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10年
5 酈毓貝;論減刑制度[D];鄭州大學;2000年
6 何福根;我國減刑制度存在的問題及其完善[D];蘇州大學;2010年
7 蔡亮;減刑制度改革研究[D];內(nèi)蒙古大學;2011年
8 李本茁;論死緩限制減刑制度的完善[D];中南大學;2012年
9 王愛鮮;我國減刑制度的一般理論研究[D];河南大學;2004年
10 賈敬芳;我國減刑制度的適用問題及其完善[D];河北大學;2010年
本文關鍵詞:以目的為主的綜合刑法,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181997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falvlunwen/xingfalunwen/1819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