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刑法解釋的技術(shù)
本文選題:刑法解釋 切入點:技術(shù) 出處:《南通大學(xué)學(xué)報(社會科學(xué)版)》2017年05期
【摘要】:刑法解釋的落腳點在于解釋的技術(shù)。刑法解釋的方法論范式、本體論范式和二者的綜合范式分別為刑法解釋提供了"社會一般人判斷"考量類、"共識"考量類和綜合考量類三種主觀建構(gòu)的技術(shù)安排,但都存在走向主觀立場和偏見的風(fēng)險。刑法解釋的技術(shù)需建構(gòu)于解釋的過程控制,區(qū)分刑法解釋主觀的空間和客觀的領(lǐng)地,在主觀的空間給予思維馳騁的自由,在客觀的領(lǐng)地通過刑法解釋的主體、語言、邏輯、功能、刑法五個基本要素及刑法解釋有效性的形式要求確保刑法解釋的正當性。
[Abstract]:The foothold of the interpretation of criminal law lies in the technique of interpretation. The methodological paradigm of interpretation of criminal law, The ontological paradigm and the integrated paradigm of the two provide three kinds of technical arrangements for the subjective construction of criminal law interpretation, which are "social general judgment", "consensus" and "comprehensive consideration", respectively. However, there is the risk of moving towards subjective position and prejudice. The technology of criminal law interpretation should be based on the process control of interpretation, distinguish between the subjective space and objective territory of criminal law interpretation, and give freedom to thinking in the subjective space. In the objective territory, it is necessary to ensure the legitimacy of the criminal law interpretation through the subject, language, logic, function, five basic elements of the criminal law and the form of the validity of the criminal law interpretation.
【作者單位】: 廈門大學(xué)法學(xué)院;
【分類號】:D924.1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吳丙新;罪刑法定與刑法解釋的沖突[J];法學(xué)論壇;2001年05期
2 劉曉莉;刑法解釋的主體[J];吉林大學(xué)社會科學(xué)學(xué)報;2003年02期
3 王季秋;論刑法解釋的規(guī)則[J];江西公安?茖W(xué)校學(xué)報;2003年05期
4 蔡軍;論我國刑法解釋的目標和原則[J];河南大學(xué)學(xué)報(社會科學(xué)版);2004年01期
5 徐岱;刑法關(guān)懷與刑法解釋[J];當代法學(xué);2004年01期
6 齊文遠,周詳;論刑法解釋的基本原則[J];中國法學(xué);2004年02期
7 院曉苗;刑法解釋的限度[J];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學(xué)院學(xué)報;2005年03期
8 李佳欣;;刑法解釋的正義性追問[J];法制與社會發(fā)展;2006年04期
9 龔培華;;刑法解釋理論的基本問題[J];法學(xué);2007年12期
10 彭輔順;;有權(quán)刑法解釋與人權(quán)保障[J];山東警察學(xué)院學(xué)報;2007年06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2條
1 潘霞;;法官刑法解釋的公眾認同[A];建設(shè)公平正義社會與刑事法律適用問題研究-全國法院第24屆學(xué)術(shù)討論會獲獎?wù)撐募ㄏ聝裕C];2012年
2 王建林;伍玉聯(lián);;從條件到驗證:“同類規(guī)則”在刑法解釋中的理解與適用——一個基于類型理論的思考[A];建設(shè)公平正義社會與刑事法律適用問題研究-全國法院第24屆學(xué)術(shù)討論會獲獎?wù)撐募ㄏ聝裕C];2012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時延安;開拓刑法解釋理論研究的新境域[N];法制日報;2003年
2 北京師范大學(xué)刑事法律科學(xué)研究院 李希慧 邱帥萍;整體評價刑法解釋研究的進展與不足[N];檢察日報;2010年
3 沈海平;規(guī)范刑法解釋乃刑法正確適用首要問題[N];檢察日報;2003年
4 最高人民法院 方文軍;刑法解釋與能動司法芻議[N];人民法院報;2011年
5 武漢大學(xué)法學(xué)院 江西省高級人民法院 中共中央辦公廳 袁希利 胡嘉金 王昭振;風(fēng)險社會中的刑法解釋[N];人民法院報;2012年
6 李國如 張興如;應(yīng)加強刑法解釋研究[N];檢察日報;2002年
7 胡月軍 貴州省社會科學(xué)院法律所;罪刑法定的解釋原理[N];中國社會科學(xué)報;2010年
8 中國政法大學(xué)刑事司法學(xué)院院長、教授 曲新久;一個較為科學(xué)合理的刑法解釋[N];法制日報;2013年
9 胡月軍;在海妖與渦流之間的刑法解釋[N];法制日報;2012年
10 中山大學(xué)法學(xué)院 楊方泉;刑法解釋:嚴格解釋與類推不矛盾[N];中國社會科學(xué)報;2014年
相關(guān)博士學(xué)位論文 前5條
1 李;;刑法解釋論[D];中國人民大學(xué);1993年
2 顧樂;刑法解釋的存在依據(jù)與實現(xiàn)方式[D];吉林大學(xué);2008年
3 楊艷霞;正當性刑法解釋路徑研究[D];中國政法大學(xué);2004年
4 李佳欣;中國刑法解釋功能論[D];吉林大學(xué);2015年
5 王瑞君;罪刑法定的實現(xiàn)[D];山東大學(xué);2008年
相關(guān)碩士學(xué)位論文 前10條
1 李璐;論刑法解釋方法及其適用[D];山東大學(xué);2008年
2 許浩;刑法解釋的基本立場[D];華東政法大學(xué);2008年
3 呂文靜;論刑法解釋的主體與方法[D];黑龍江大學(xué);2009年
4 李連春;論刑法解釋的限制[D];西南政法大學(xué);2010年
5 張建忠;刑法解釋三論[D];山東大學(xué);2005年
6 栗洪濤;淺論刑法解釋的幾個問題[D];武漢大學(xué);2004年
7 王啟全;刑法解釋探析[D];山東大學(xué);2007年
8 王季秋;論刑法解釋的若干問題[D];武漢大學(xué);2004年
9 張磊;實質(zhì)刑法解釋論的提倡[D];廣西師范大學(xué);2012年
10 高佳庚;論我國刑法解釋之完善[D];山東大學(xué);2013年
,本文編號:1696463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falvlunwen/xingfalunwen/16964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