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人權理論演變研究
發(fā)布時間:2017-11-23 17:27
本文關鍵詞: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人權理論演變研究
更多相關文章: 人權 人權理論 國際人權法 改革開放 普遍價值
【摘要】: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人權理論研究水平不斷提高,研究成果也不斷增多。人權研究從社會科學的禁區(qū)變成了理論界熱點,人權理論種類也由單一化逐漸走向了多元化。 第一章是梳理和評論人權屬性理論的演變。由于受到教條的馬克思主義學說、前蘇聯(lián)和東歐高度集中的社會主義模式理論以及錯誤的階級斗爭思想的影響,“人權”一度被視為資本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專利。然而,隨著人道主義研究在70年代末期的盛行、改革開放路線以及“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原則的確立,不少人權理論研究者開始認識到人權與社會主義并不相沖突。此后,人權理論研究者開始加強對人學和國際人權法的研究,認為人權既不是“資本主義”的專利,也不是“社會主義”的專利,人權具有超越階級意識形態(tài)的普遍屬性。 第二章是梳理和評價國內學者關于人權起源理論的演變。在早期學者們將人權的起源追溯到人之外的客觀存在!皣x人權說”、“斗爭得來說”、“商賦人權說”、“生賦人權說”和“學賦人權說”都是在這種理念的影響下下提出來的。從80年代末開始,對人類學和國際人權法的研究逐漸興盛起來,學者們開始對“人”本身所具有的道德進行研究,將人權起源歸屬于人性,即人的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但是由于對人性認識不同,人性說又可以再分為“主體論”和“關系論”。前者認為人權是起源于人的自然屬性,后者認為人權是起源于人的社會屬性,即人與人之間的社會交往。無論是“主體論”還是“關系論”都重視道德在人權起源中的作用,因此出現(xiàn)“道德良心說”、“預付人權說”、“有償人權說”和“無償人權說”。 第三章是梳理和評論人權主體理論的演變。由于受到階級斗爭學說的影響,早期的理論一般認為享有人權的主體是“人民”,即是工人、農民、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叭嗣瘛笔且粋帶有階級性的概念,其對立面是“敵人”,即地主、富農、反動派、壞分子和右派!皵橙恕眱H是義務主體。1982年憲法規(guī)定了基本權利享有的主體是全體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即一切擁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的自然人,從而打破了人與人的階級界限。在立法上,公民之間可以平等的享有權利;在司法上,公民受到平等法律保護。然而,國際人權法將一切自然人視為國際人權公約的保障主體,各個締約國都有義務對其管轄范圍之內的自然人進行同等的保護。因此,學者們進一步批判了人權主體是公民的觀點并認為根據(jù)國際人權公約,人權的主體應該是每一個自然人此外,學者在人權的主體是個人還是集體形態(tài)產生了爭論,將人權分為“主體個人說”、“個體、集體和聚體說”和“集體權利法定說”等理論。同時,有關弱勢群體和克隆人的人權主體地位問題也獲得了學者們的關注。 第四章是梳理和評論人權內容理論的演變。早期,由于學者受到權利法定論和人權內政論等理論的影響將人權的內容等同于憲法中基本權利的內容。90年代,隨著人權理論研究的深入,學者們普遍認為權利具有不同的形態(tài)。基本權利僅僅是權利的法定形態(tài)一部分,權利還存在應有形態(tài)和實有形態(tài)。人權是人作為人的權利,具有道德權利的屬性;谌祟惱硇缘挠邢扌,立法者無法將所有的道德權利法通過立法的方式表現(xiàn)出來,因此人權的內容體系應該是開放的。但是,人權是一個抽象名詞,無法在具體的法律活動中予以直接的應用,這一原因導致了部分學者將其自身的精力投入到實體權利研究的領域中來。一部分學者將我國的憲法權利和通行的國際人權核心公約作比較,提議通過修憲的方式列入新的權利內容;另一部分學者基于社會現(xiàn)實與道德需要提議加入新的憲法權利以保障弱勢群體的權益。 第五章是梳理和評價人權標準理論的演變。早期學者們認為基于各國處于不同的社會物質生產水平條件下以及其他因素的影響,人權不可能有統(tǒng)一的標準,各國應該根據(jù)自己的社會條件制定人權標準,人權是一國的國內管轄事項。普遍主義者從倫理、國際人權法和人學的角度闡述了普遍標準的合理性。共識論者認為人權標準的統(tǒng)一性來源于國際交往過程中所產生的跨文化的重疊共識。針對人權標準共識論的觀點,有的學者分別提出了“梯度人權標準”和“低度人權標準”理論,認為人權標準中存在共識,但是共識只存在于一部分人權標準之中,應該在不同種類的人權中設立不同的標準 第六章是梳理和評價人權價值在人權理論中的變化。在學界,人權價值因為研究方法的不同被分為兩類:工具主義和目的主義。工具主義是通過工具價值的角度分析客體如何滿足主體的需要。早期,人權被視為建設社會主義、維護社會主義政權與資本主義作斗爭的工具,但隨著人權研究的深入和階級意識形態(tài)的淡化,人權的價值不再是維護某種意識形態(tài)的工具而是在制度上尊重和維護人性尊嚴的工具。目的主義是融合了價值理論中的“意義論”和“人性論”,指客體本身的品質“好”或“壞”對主體意義,更進一步說是人權是人具有尊嚴的表現(xiàn)。由于受到階級論、歷史主義、文化相對主義的挑戰(zhàn),人權一度被認為是自由主義所獨有的價值,人權理念在中國乃至東亞的傳播會導致亞洲社群主義社會的撕裂。普遍論者認為普世價值是現(xiàn)實存在的,任何一個社會都必須尊重人的尊嚴和權利,從已有的實踐角度來看,人權作為一種普遍的善已經得到各種不同文化背景下人的認可。人權的統(tǒng)一標準、人道主義干涉和救助都是普世價值在全球領域中的現(xiàn)實反映。 第七章筆者從宏觀角度初步地分析了人權理論發(fā)展的社會動因并將其分為四個方面:思想解放、市場經濟、多元社會文化以及國際交流。思想解放為人權理論發(fā)展提供著原始的動力。市場經濟的建立培育了市民的獨立人格,同時跨國公司和私營企業(yè)在財政上和物質上也支持著人權理論創(chuàng)新。社會多元文化從精神上豐富了人權理論的研究思路,不同文化觀念下人權理論彼此碰撞、相互批判、相互吸收,對人權理論的發(fā)展提供了精神動力支持。國際交流同樣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人權理論者可以從國際實踐中了解國際人權動向,從國際間學術交流中觀察學術前沿理論,這都有助于學者國際視野的形成。
【學位授予單位】:中國政法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1
【分類號】:D082;D921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張光博;關于憲法學涉及的幾個理論問題[J];法學雜志;2000年04期
2 齊延平;;和諧人權:中國精神與人權文化的互濟[J];法學家;2007年02期
3 徐顯明;對人權的普遍性與人權文化之解析[J];法學評論;1999年06期
4 葉孝信;1789年法國“人權宣言”的批判——從老根上清算右派分子關于民主、自由、法制等的,
本文編號:1219269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falvlunwen/xianfalw/12192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