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情詞到口供:我國情態(tài)證據(jù)制度的歷史考察
[Abstract]:The narrow sense of modal evidence refers to the face, voice or body of the defendant or witness at trial and the materials that can prove the true situation of the case as a whole. During the Western Zhou Dynasty, the system of "five hearing and breaking prison litigation" was formally established and became the basic way of trial in feudal society of our country. In the whole ancient litigation system, "five hearing" is the basic way to hear cases, which pays more attention to modal evidence, and essentially promotes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modal evidence system. Of course, based on the changes of historical conditions and social reality, the five listening system has also encountered some difficulties, and has some corresponding thinking and reform. Finally, the system of "five hearing and breaking prison litigation", which is embodied as modal evidence, began to be restricted more and more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After the Opium War, with the dilemma faced by traditional justice and the introduction of western judicial ideas, "five listening" gradually faded out of China's judicial vision.
【作者單位】: 四川大學法學院;
【基金】:最高人民檢察院課題(GJ2012D15)
【分類號】:D915.13
【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條
1 奚瑋;吳小軍;;中國古代“五聽”制度述評[J];中國刑事法雜志;2005年02期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劉偉;試論《任氏傳》狐意象的基本特征[J];蒲松齡研究;2005年03期
2 何朝暉;;明代縣衙規(guī)制與日常政務處理程序初探[J];安徽大學學報;2005年06期
3 曾良;蔡俊;;從詞匯系統(tǒng)看中古漢語詞義訓釋[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09年01期
4 陳丕武;;論王僧孺的麗逸詩風[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11年02期
5 李佳;;中道自然的漸行漸遠——以皎然“至麗而自然”說為中心[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12年02期
6 翁小倩;;狐信仰興衰原因的民俗學研究[J];安徽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01期
7 蘇海洋;雍際春;晏波;尤曉妮;;甘肅歷史地震與氣象異常相關(guān)性研究之一——兩漢三國魏晉南北朝時期[J];安徽農(nóng)業(yè)科學;2011年25期
8 金仁義,張靜;東晉皇室婚姻初探[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1年02期
9 程志強;海瑞與張居正比較研究[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1年03期
10 紀慧娟,宗韻;明代驛遞夫役僉派方式之變化[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3年01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孔志國;;制度規(guī)避[A];2005中國制度經(jīng)濟學年會精選論文(第二部分)[C];2005年
2 楊天宇;;杜子春對《周禮》今書的?奔班嵭䦟Χ判5娜∩醄A];傳統(tǒng)中國研究集刊(第五輯)[C];2008年
3 iJ天宇;;鄭司農(nóng)注《周禮》所用“讀為”術(shù)語考辨——兼評段玉裁對“讀為”術(shù)語的界定[A];傳統(tǒng)中國研究集刊(第七輯)[C];2009年
4 陳祥渝;;六朝暨丹陽地域山水文化淺析[A];“六朝歷史文化與鎮(zhèn)江地域發(fā)展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匯編[C];2010年
5 黃震云;;孔子的司法實踐與法制思想[A];儒學與二十一世紀文化建設:首善文化的價值闡釋與世界傳播[C];2007年
6 許子濱;;從《左傳》看《儀禮》的成書及其反映的時代[A];《春秋》三傳與經(jīng)學文化[C];2009年
7 周鳳霞;;漢代巫蠱術(shù)溯源[A];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五屆學術(shù)年會文集(2007年度)(哲學·歷史·人文學科卷)[C];2007年
8 付開鏡;;毒藥與魏晉南北朝政治斗爭和矛盾處理的關(guān)系(摘要)[A];毒理學史研究文集(第七集)[C];2007年
9 趙伯雄;;《周禮》中的正月為夏正說[A];史海偵跡——慶祝孟世凱先生七十歲文集[C];2005年
10 許兆昌;;上古華夏區(qū)域國際體系的演變[A];史海偵跡——慶祝孟世凱先生七十歲文集[C];2005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尹偉琴;民國祭田法律制度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2 錢泳宏;清代夫妻相犯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3 張東平;近代中國監(jiān)獄的感化教育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4 劉寶春;南朝東海徐氏家族文化與文學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0年
5 楊棟;神話與歷史:大禹傳說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6 王小燕;魏晉隱士美學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7 王忠春;清代無訟思想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8 許穎;清代文官行政處分程序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9 佟大群;清代文獻辨?zhèn)螌W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10 趙愛華;亂世與古小說[D];南開大學;2010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劉文佳;中國古代的清官和民眾的“青天”崇拜傾向[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2 唐閏杰;實用刑事推定論[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3 蔣曉艷;紅山文化與中華禮制文明[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4 董云香;先秦節(jié)慶文化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5 張野;先秦休閑文化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6 劉敏;《太平廣記》中的鼠信仰探究[D];中國海洋大學;2010年
7 李雄貴;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品格證據(jù)之適用研究[D];湘潭大學;2010年
8 楊旭;李文pだ裱枷胙芯縖D];湘潭大學;2010年
9 叢欣莉;刑事證人資格制度研究[D];湘潭大學;2010年
10 彭斌;清代情理審判研究[D];湘潭大學;2010年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朱興有,孫光永;析再審審判程序中當事人處分權(quán)的限制[J];廣東商學院學報;2002年04期
2 于華江,吳江;民事撤訴之法律控制[J];常州工學院學報;2003年03期
3 高瑋;沉默權(quán)在我國刑事訴訟法中確立的必要性[J];山東省農(nóng)業(yè)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4年03期
4 葉秋華;孔德超;;英國律師學院制度歷史考察[J];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7年03期
5 付璇;;論我國刑事書面證言制度的改革與完善[J];貴州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4期
6 李朋;;試論行政公益訴訟原告處分權(quán)的限制[J];魅力中國;2009年22期
7 黃榮斌,汪天亮;香港問題的一段歷史考察(1979一1982)[J];南京社會科學;1997年04期
8 袁洪濤,馬驪華;刑事訴訟中律師職能受限之分析[J];云南大學學報(法學版);1999年03期
9 禹竹蕊;沉默權(quán)漫議[J];四川警官高等?茖W校學報;2000年03期
10 馬德鴻;略論法官庭外證據(jù)調(diào)查權(quán)[J];甘肅政法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01年03期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徐曙;執(zhí)行案件應實行執(zhí)限制[N];江蘇經(jīng)濟報;2001年
2 顏志明 徐宇紅;常熟法院成功限制債務人出境[N];法制日報;2002年
3 李;中國法津服務業(yè) 進一步放寬限制[N];中國貿(mào)易報;2000年
4 凌非;有標準總比沒標準好[N];工人日報;2002年
5 湯嘯天(作者系上海大學法學院司法研究所所長);“零口供”提法不妥 沉默權(quán)應受限制[N];檢察日報;2001年
6 龔汝富;淺議明清訟師秘本的法學價值[N];光明日報;2003年
7 馮慧;我國民事證據(jù)開示制度之設想[N];人民法院報;2001年
8 ;親子鑒定要戴緊箍咒?[N];新華每日電訊;2001年
9 孟慶有;旅順口 敞開收案方便群眾[N];人民法院報;2000年
10 徐懷陳 趙小聯(lián);關(guān)于實行被執(zhí)行人民事管制制度的構(gòu)想[N];人民法院報;2002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3條
1 邱福軍;刑事證明標準研究[D];四川大學;2007年
2 潘度文;我國民事訴訟中檢察機關(guān)角色研究[D];中國政法大學;2005年
3 彭海青;刑事裁判權(quán)研究[D];中國政法大學;2006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蔣建軍;論監(jiān)獄服刑人員民事權(quán)利的享有[D];四川大學;2006年
2 張云泉;電子證據(jù)的取證及其限制[D];中國政法大學;2006年
3 米多;論我國法官自由裁量權(quán)的理論與現(xiàn)實[D];吉林大學;2006年
4 宋君;論民事訴訟中反訴制度之完善[D];湘潭大學;2008年
5 王曉娟;憲法視野中的沉默權(quán)制度[D];山東大學;2005年
6 孟慶偉;刑事強制措施制度的正當性分析[D];貴州大學;2007年
7 趙永林;律師民事責任研究[D];山東大學;2008年
8 王曉斌;民事上訴權(quán)的保障與限制[D];西南政法大學;2009年
9 王蕾;民事訴權(quán)的理論、立法與實踐[D];河北大學;2006年
10 周桂芳;審級制度視角下的民事再審制度改革[D];華東政法學院;2006年
,本文編號:2483824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falvlunwen/susongfa/24838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