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案件“調解優(yōu)先”政策再思考——以新《民事訴訟法》先行調解制度為視角
[Abstract]:The current priority policy of mediation in civil cases is apt to trigger the problem of forced mediation in practice. Recent judicial practice shows that the first mediation system established in the new Civil procedure Law is not only unhelpful to solve this problem, but also has the risk of further amplifying it. By analyzing the historical trend of court mediation and the position of judges and parties in the process of mediation, we can find that the root of forced mediation lies in the fact that the judges in our country have too much dominant power and control over mediation itself. The combination of this power with the objective difficulties faced by the courts in recent years has formed the court's preference for mediation, and the reality of social disputes in China has created a large number of objective obstacles to mediation. The court's preference for mediation conflicts with the realistic obstacles of mediation in Chinese society, which leads to forced mediation. Under the realistic condition that the preferential policy of mediation can not be given up thoroughly, we should reform the current court mediation assessment mechanism, increase the evaluation index, and take the specific situation of the case and the natural condition of the parties as the consideration factors into the appraisal system.
【作者單位】: 西南財經(jīng)大學法學院;
【基金】:2013年四川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基層司法能力中心項目重點課題“先行調解制度背景下法官能動性研究”(jcsf2013-08)
【分類號】:D925.1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3條
1 姚志堅;"調解熱"與法院調解制度的現(xiàn)代轉型[J];法律適用;2005年09期
2 蔡虹;大陸法院調解與香港訴訟和解之比較——關于完善合意解決糾紛訴訟機制的思考[J];中國法學;1999年04期
3 李浩;;調解歸調解,審判歸審判:民事審判中的調審分離[J];中國法學;2013年03期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條
1 中國民事訴訟法學會常務副會長 南京師范大學教授 李浩;[N];人民法院報;2012年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李愛榮;戴劍;倪娜;;“草根型體育社團”形成的社會學歸因與發(fā)展對策[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12期
2 朱濤;;社會轉型視角下的法院調解[J];北京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01期
3 王旭輝;;結構洞:陷入與社會資本的運作——競爭者的社會網(wǎng)絡結構理論[J];北京大學研究生學志;2006年02期
4 林杰;知識論傳統(tǒng)與學術自由的合法性[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5年01期
5 閻鳳橋;學術勞動力市場的特性與研究型大學的教師聘用制度[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5年03期
6 林杰;;組織理論與中國大學組織研究的實證之維——讀《大學組織與治理》[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6年04期
7 馮向東;;不確定性視野下的教育與教育研究[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8年03期
8 丁小浩;;基于制度創(chuàng)新實現(xiàn)的帕累托改進——北大平民學校模式的效率機制分析[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9年04期
9 郭建如;閻鳳橋;;北大教育管理研究:學科制度化的回顧與反思[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10年04期
10 閆引堂;;教育社會學中的新制度學派:基于問題史的研究[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11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程宇;;“警察”職能異化的組織學分析——來自于沿海發(fā)達地區(qū)N區(qū)和H區(qū)的調查[A];2011廣東社會科學學術年會——地方政府職能與社會公共管理論文集[C];2011年
2 丘海雄;梁倩瑜;徐建牛;;國有企業(yè)組織結構改革的邏輯——對廣州一家國有企業(yè)的個案研究[A];中國制度變遷的案例研究(廣東卷)(第六集)[C];2008年
3 王宇露;黃中偉;;海外子公司東道國網(wǎng)絡結構、社會資本與網(wǎng)絡學習效果——社會資本是中介變量嗎?[A];2010年(第十屆)中國制度經(jīng)濟學年會論文集[C];2010年
4 范劍文;;研究中國媒體制度變遷的兩個理論范式[A];中國傳媒大學第二屆全國新聞學與傳播學博士生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5 南豪峰;;鄉(xiāng)村病人的醫(yī)治:神祗、社會資本與醫(yī)學專家的共同參與[A];新中國60周年與貴州社會變遷學術研討會暨貴州省社會學學會2009年年會論文集[C];2009年
6 梁波;劉玉照;王海英;;地方治理結構的轉型與農(nóng)民工待遇制度范式的變遷[A];2008年度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六屆學術年會文集(青年學者文集)[C];2008年
7 李雙龍;;國家與市民社會視閾下失地農(nóng)民的抗爭[A];道路 創(chuàng)新 發(fā)展——陜西省社會科學界第三屆(2009)學術年會暨陜西省社會學會2009年學術年會社會保障與就業(yè)論壇論文集[C];2009年
8 劉國勝;;建立與法院調解并重的訴訟和解制度,純化合意解紛機制[A];董必武法學思想研究文集(第四輯)[C];2005年
9 曾楚宏;朱仁宏;李青;;組織合法性與新創(chuàng)企業(yè)的成長[A];第三屆(2008)中國管理學年會論文集[C];2008年
10 武立東;王凱;黃海昕;;組織外部環(huán)境不確定性的研究述評——基于效率機制與合法性機制的雙重視角[A];第六屆(2011)中國管理學年會——組織與戰(zhàn)略分會場論文集[C];2011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衛(wèi)東;大學內部重點建設[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2 彭國華;我國高校理工科博士生科研激勵機制研究[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0年
3 李素芹;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發(fā)展的制度障礙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0年
4 史寶康;企業(yè)網(wǎng)絡能力影響因素實證研究[D];遼寧大學;2010年
5 尹玨林;企業(yè)社會責任前置因素及其作用機制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6 江依妮;中國式財政分權下的農(nóng)村義務教育投入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7 陳欽約;基于社會網(wǎng)絡的企業(yè)家創(chuàng)業(yè)能力和創(chuàng)業(yè)績效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8 張仁江;企業(yè)文化、創(chuàng)業(yè)導向與企業(yè)績效關系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9 朱德友;高校教師激勵機制研究[D];武漢大學;2010年
10 游泓;情感與信任關系的社會學研究[D];武漢大學;2009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良明;我國民事訴訟調解制度研究[D];江西財經(jīng)大學;2010年
2 蔣穎;完善大學內部治理結構的法治思考[D];江蘇大學;2010年
3 馬海燕;青島港灣國際物流有限公司企業(yè)文化建設問題研究[D];長春工業(yè)大學;2010年
4 葛肖麟;“成功”選舉背后的居委會行動分析[D];華東理工大學;2011年
5 張騰;企業(yè)私下戰(zhàn)略行為的規(guī)制合法性形成機制研究[D];華東理工大學;2011年
6 劉曉曉;高校學生會的德育功能研究[D];山東經(jīng)濟學院;2011年
7 趙輝;高等教育事業(yè)單位功能目標和系統(tǒng)環(huán)境的演變[D];沈陽師范大學;2011年
8 李洪昌;制度變遷中的組織認同及社會認同[D];沈陽師范大學;2011年
9 董付雁;法院調解制度研究[D];北方工業(yè)大學;2011年
10 林魁彪;北京市S區(qū)中小學校長培訓現(xiàn)狀與建議[D];首都師范大學;2011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9條
1 曹建明;;當前行政審判工作中的幾個問題[J];法律適用;2007年05期
2 白彥;楊兵;;有關“調審分離”的若干問題及對策[J];法律適用;2011年04期
3 李浩;論法院調解中程序法與實體法約束的雙重軟化──兼析民事訴訟中偏重調解與嚴肅執(zhí)法的矛盾[J];法學評論;1996年04期
4 李秀平;首家調解法庭紀事[J];法律與生活;2004年10期
5 李浩;民事審判中的調審分離[J];法學研究;1996年04期
6 范愉;調解的重構(上)——以法院調解的改革為重點[J];法制與社會發(fā)展;2004年02期
7 范愉;;“當判則判”與“調判結合”——基于實務和操作層面的分析[J];法制與社會發(fā)展;2011年06期
8 張豪;;調解八法[J];山東審判;2010年03期
9 姚紅;朱江;王亞新;肖建華;;《民事訴訟法》修改大家談[J];國家檢察官學院學報;2011年05期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條
1 ;[N];人民法院報;2004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李周偉;沈林榮;;行政訴訟中構建調解制度的若干思考[J];四川警察學院學報;2008年06期
2 齊歡歡;郝軍;;關于我國行政訴訟適用調解制度的構想[J];法制與社會;2010年06期
3 李躍霞;;試論調解制度的價值及其實現(xiàn)的規(guī)范性條件[J];太原大學學報;2011年01期
4 張湘成,張雅;構建訴辯模式下的新型調解制度[J];人民司法;2002年06期
5 侯運生,呂振軍;關于調解制度改革的思考[J];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03年02期
6 徐炳煊,邢綃紅;反思、重構:我國法院調解制度[J];延邊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2期
7 董玉鵬;現(xiàn)行農(nóng)村基層調解制度的若干問題[J];北京農(nóng)業(yè)職業(yè)學院學報;2005年01期
8 劉東亮;;論行政訴訟中的調解——兼與朱新力教授商榷[J];行政法學研究;2006年02期
9 葉億培;;試論訴訟和解制度的建立[J];改革與戰(zhàn)略;2007年02期
10 韓芳;;關于我國確立行政訴訟調解制度的思考[J];黑河學刊;2007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張在禎;;關于建立仲裁受托調解制度的思考[A];中國仲裁與司法論壇暨2010年年會論文集[C];2010年
2 寧靜波;;法經(jīng)濟學視角下的調解制度[A];2009年度(第七屆)中國法經(jīng)濟學論壇論文集[C];2009年
3 賀恒揚;劉路陽;;東西方法律文化語境下的刑事調解比較研究[A];中國犯罪學學會第十七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4 牛福靜;;論行政復議調解制度[A];法制建設與和諧海關征文專輯[C];2007年
5 公丕祥;;董必武的人民司法思想與我國訴訟調解制度[A];董必武法學思想研究文集(第四輯)[C];2005年
6 春楊;;人民調解是人民司法的重要補充——讀華北人民政府《關于民間糾紛調解的決定》[A];董必武法學思想研究文集(第九輯)[C];2009年
7 劉淑娟;徐麟;;構建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司法調解互動與協(xié)調的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重讀董必武《論加強人民司法工作》[A];董必武法學思想研究文集(第六輯)[C];2007年
8 尚洪立;邱新華;;嫁接與耦合:法院調解正當性的現(xiàn)實出路——以賦予當事人程序選擇權為切入點[A];全國法院系統(tǒng)第二十二屆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2011年
9 陳占軍;;淺談律師如何有效參與社會矛盾化解工作[A];中華全國律師協(xié)會憲法與人權委員會、行政法專業(yè)委員會2010年年會暨“律師參與化解社會矛盾的理論與實踐”研討會論文集[C];2010年
10 張斌;;加強和完善人民調解工作 不斷提高黨構建和諧社會的能力[A];中國犯罪學研究會第十五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第一輯)[C];2006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劉 行;建議確立行政訴訟調解制度[N];人民法院報;2004年
2 李曉燕;淺談調解制度的完善[N];江蘇經(jīng)濟報;2001年
3 中國政法大學副教授 何 兵;調解制度的光輝所在[N];人民法院報;2004年
4 楊小華 岳池記者站 楊龍鳳;縣人民法院創(chuàng)新調解制度[N];廣安日報;2010年
5 鄭建剛;從程序正義看調解制度[N];檢察日報;2002年
6 記者 姜鵬飛 毛曉宇 通訊員 郁新;“小資金”撬動“大和諧”[N];嘉興日報;2010年
7 煙臺市中級人民法院課題組;傳統(tǒng)調解制度的弊端及改革思路[N];人民法院報;2004年
8 蔣熙輝;芻議糾紛調解制度[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7年
9 張云霞;完善調解制度 強化監(jiān)督是關鍵[N];檢察日報;2003年
10 王貴廷邋劉寶權;沈陽皇姑建立集中傳喚調解制度[N];人民法院報;2007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來文彬;家事調解制度研究[D];西南政法大學;2010年
2 洪冬英;當代中國調解制度的變遷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07年
3 張曉茹;家事裁判制度研究[D];中國政法大學;2004年
4 黃海濤;法院調解立法研究[D];中國政法大學;2008年
5 蔡國芹;刑事調解制度研究[D];上海交通大學;2009年
6 林軻亮;早期中立評估制度研究[D];西南政法大學;2012年
7 李德恩;民事調解中的當事人自治原理研究[D];上海交通大學;2011年
8 鄭東升;法庭調解語言的合法性研究[D];中國政法大學;2011年
9 譚煒杰;行政訴訟和解研究[D];中國政法大學;2011年
10 陳琦華;回應性法理念與法院立案庭制度創(chuàng)新研究[D];上海大學;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祖禎祺;委托調解探析[D];鄭州大學;2010年
2 林釩;論我國法院附設調解制度的構建[D];廣東商學院;2011年
3 易文;法院調解制度研究[D];四川大學;2003年
4 賀利云;人民調解的重構[D];中國政法大學;2005年
5 王立;傳統(tǒng)調解制度及其現(xiàn)代重構之思考[D];安徽大學;2003年
6 郭琳;略論我國法院調解制度之改革[D];中國政法大學;2002年
7 張雅政;論我國民事訴訟調解制度的不足與完善[D];中國政法大學;2004年
8 劉偉光;試論我國行政審判中的調解制度[D];廈門大學;2002年
9 黃海濤;我國法院調解制度改革研究[D];中國政法大學;2001年
10 陳蕾;法院委托調解若干問題研究[D];華北電力大學(北京);2010年
,本文編號:2205660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falvlunwen/susongfa/22056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