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匿身份偵查相關證據(jù)問題的域外考察
本文選題:隱匿身份偵查 + 證據(jù)能力; 參考:《社會科學研究》2014年03期
【摘要】:隱匿身份偵查指的是偵查人員或受委托偵查的人員隱匿其真實身份實施的偵查。各國立法與實踐,都概括性地認可了隱匿身份偵查所獲取的證據(jù)的證據(jù)能力。但是,沒有經過授權的隱匿身份偵查,其所獲得證據(jù),形同違法取得的證據(jù),沒有證據(jù)能力,這是絕對證據(jù)排除法則。對恣意授權、逾越授權和口頭授權則必須區(qū)分對待。隱匿身份偵查秘密性與其他訴訟規(guī)則存在沖突與調和。隱匿身份偵查的偵查人員或受委托人員一般具有證人資格。國外司法對隱匿身份偵查所獲得的物證、書證等證據(jù)都持較為寬松的態(tài)度。隱匿身份偵查人員獲取的被害人陳述一般不應具有證據(jù)資格。隱匿身份偵查人員獲取的犯罪嫌疑人口供的證據(jù)能力主要考慮兩個因素:身份偽裝是否對自由意志具有強制性;隱匿身份偵查的具體手段是否對自由意志具有強制性。
[Abstract]:The investigation of concealing identity refers to the investigation carried out by investigators or entrusted investigators who conceal their real identity. The legislation and practice of various countries have generally recognized the evidence ability obtained by the investigation of concealing identity. However, without authorization to conceal identity, the evidence obtained is similar to illegal evidence, and there is no evidence capacity, which is the absolute rule of evidence exclusion. A distinction must be made between arbitrary, transgressive and verbal authorizations. There are conflicts and conciliations between secret investigation and other procedural rules. Investigators or authorized persons who conceal their identity generally have the qualification of witnesses. The foreign judicature holds a more lenient attitude towards the material evidence, documentary evidence and other evidence obtained in the investigation of concealing identity. Generally speaking, the victim statement obtained by the investigators should not be qualified as evidence. There are two main factors in the evidence ability of the criminal suspect's confession obtained by the secret investigator: whether the identity camouflage is mandatory to the free will and whether the specific means of concealing the identity investigation have the compulsion to the free will.
【作者單位】: 西南政法大學情態(tài)證據(jù)研究所;西南政法大學刑事偵查學院;
【分類號】:D925.2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5條
1 張晶;;論臥底警察取得證據(jù)的效力及相關配套制度的建構[J];湖南公安高等?茖W校學報;2008年02期
2 孫艷;價值沖突的權衡與選擇——論臥底偵查[J];犯罪研究;2005年02期
3 龍宗智;徘徊于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之間——論中國刑事訴訟法的再修改[J];政法論壇;2004年05期
4 姚莉,吳丹紅;證人資格問題重述[J];中國刑事法雜志;2002年05期
5 劉品新;;美國《聯(lián)邦證據(jù)規(guī)則》評介[J];證據(jù)學論壇;2000年00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尹春麗;;論中國法制發(fā)展的戰(zhàn)略選擇[J];安徽大學法律評論;2001年00期
2 王圣揚;孫世崗;;西方訴訟證明標準本土化的可行性研究[J];安徽大學法律評論;2001年00期
3 翟繼光;;經濟法責任研究[J];安徽大學法律評論;2003年02期
4 王超;;新世紀中國司法改革之路[J];安徽大學法律評論;2004年01期
5 韓春暉;;論行政處分對象的范圍[J];安徽大學法律評論;2005年01期
6 王慶廷;;法律的親情化求證——一個法理學的視角[J];安徽大學法律評論;2006年02期
7 王亞明;;多元糾紛解決機制的法文化探析[J];安徽大學法律評論;2006年02期
8 蔣鵬飛;劉少軍;;美國刑事被害人權利載入聯(lián)邦憲法若干問題研究[J];安徽大學法律評論;2008年01期
9 趙坤;;論移植憲法的權威性[J];安徽大學法律評論;2011年02期
10 孫洪坤;沉默權的代價[J];安徽大學學報;2002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袁雪;;無需法律的秩序——當代社會中非國家法存在的必要性與合理性探究[A];繁榮學術 服務龍江——黑龍江省第二屆社會科學學術年會優(yōu)秀論文集(上冊)[C];2010年
2 王鵬;;信息不對稱條件下法院判決正確性問題探析——從合同詐騙罪與合同違約競合說起[A];2012年度(第十屆)中國法經濟學論壇論文集[C];2012年
3 鄭磊;;兩個村莊的村民政治——以農民的選舉權意識為契入點[A];新農村建設的制度保障[C];2005年
4 李擁軍;劉雪斌;韋霏;;中國法理學三十年(1978—2008)[A];中國法學三十年(1978-2008)[C];2008年
5 孔志國;;制度規(guī)避[A];2005中國制度經濟學年會精選論文(第二部分)[C];2005年
6 廖華;;論民間法對我國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環(huán)境法制建設的貢獻[A];生態(tài)文明與環(huán)境資源法--2009年全國環(huán)境資源法學研討會(年會)論文集[C];2009年
7 聶玉娟;;淺析環(huán)境侵權訴訟證明標準[A];生態(tài)文明與環(huán)境資源法--2009年全國環(huán)境資源法學研討會(年會)論文集[C];2009年
8 高飛龍;;森林采伐制度中公權與私權的沖突與平衡[A];生態(tài)文明與林業(yè)法治--2010全國環(huán)境資源法學研討會(年會)論文集(上冊)[C];2010年
9 時永才;王剛;;論司法裁判的可接受性——兼議值得當事人信賴的民事審判權運行方式[A];全國法院系統(tǒng)第二十二屆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2011年
10 李杰;;法官機械司法的博弈分析[A];全國法院系統(tǒng)第二十二屆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2011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趙寧;罪狀解釋論[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2 尹偉琴;民國祭田法律制度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3 鄭現(xiàn)U,
本文編號:2080441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falvlunwen/susongfa/20804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