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法系國際學術研討會文集》2006年
本文關鍵詞:傳統(tǒng)中國鄉(xiāng)民的法律意識與訴訟心態(tài)——以諺語為范圍的文化史考察,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中華法系國際學術研討會文集》2006年
傳統(tǒng)中國鄉(xiāng)民的法律意識與訴訟心態(tài)——以諺語為范圍的文化史考察
徐忠明
【摘要】:正這些年來,我對傳統(tǒng)中國鄉(xiāng)民的訴訟心態(tài)一直抱有非常濃厚的研究興趣,也曾嘗試運用文學資料來探討這一問題。盡管這一研究視角對于我們理解和把握傳統(tǒng)中國鄉(xiāng)民的訴訟心態(tài)頗具價值,但就文學資料而言,其中絕大多數(shù)作品已經(jīng)文人墨客的潤飾和改寫,故而難免摻雜了他們的思想觀念,乃至相關的教化意圖;至少,
【作者單位】:中山大學法學院
【分類號】:D90-05
【正文快照】:
這些年來,我對傳統(tǒng)中國鄉(xiāng)民的訴訟心態(tài)一直抱有非常濃厚的研究興趣,也曾嘗試運用文學資料來探討這一問題011〕盡管這一研究視角對于我們理解和把握傳統(tǒng)中國鄉(xiāng)民的訴訟心態(tài)頗具價值,但就文學資料而言,,其中絕大多數(shù)作品已經(jīng)文人墨客的潤飾和改寫,故而難免摻雜了他們的思想
下載全文更多同類文獻
PDF全文下載
CAJ全文下載
(如何獲取全文? 歡迎:購買知網(wǎng)充值卡、在線充值、在線咨詢)
CAJViewer閱讀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AdobeReader僅支持PDF格式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陳景良;崔述反“息訟”思想論略[J];法商研究(中南政法學院學報);2000年05期
2 王妍;詩與歌、謠、諺、語[J];哈爾濱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01期
3 武占坤,高兵;試論諺語、俗語之分[J];漢字文化;2005年03期
4 李祝環(huán);中國傳統(tǒng)民事契約中的中人現(xiàn)象[J];法學研究;1997年06期
5 趙世瑜;謠諺與新史學——張守!吨袊乐{諺》讀后[J];歷史研究;2002年05期
6 向軍;湘西民間諺語與傳統(tǒng)社會心態(tài)[J];民族論壇;2005年06期
7 羅圣豪;論漢語諺語[J];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01期
8 徐忠明;;娛樂與諷刺:明清時期民間法律意識的另類敘事——以《笑林廣記》為中心的考察[J];法制與社會發(fā)展;2006年05期
9 秦暉;“大共同體本位”與傳統(tǒng)中國社會(上)[J];社會學研究;1998年05期
10 秦暉;“大共同體本位”與傳統(tǒng)中國社會(中)[J];社會學研究;1999年03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徐昱春;;英雄的成功與制度的失敗——《席方平》中訴訟制度的社會學分析[J];蒲松齡研究;2008年02期
2 徐濤;英漢諺語民族性的比較[J];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4年02期
3 王亞明;杜萬松;;中國民事訴訟依“法”裁判辨正——從檔案統(tǒng)計的視角[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8年02期
4 任志強;;明清時期墳塋的紛爭[J];安徽大學法律評論;2009年01期
5 蔣志如;;中國法學學術研究的“50歲現(xiàn)象”分析[J];安徽大學法律評論;2010年01期
6 湯奇學,陳寶云;“救國”與“救人”——辛亥革命時期與新文化運動時期改造國民性思想之比較[J];安徽大學學報;2003年04期
7 李遠行;大共同體本位?小共同體本位?——中國農村基層組織性質探析[J];安徽大學學報;2004年01期
8 王永茂;論魯迅的進化觀[J];安徽大學學報;2004年02期
9 顧元;體制與道德的背反——中國傳統(tǒng)司法的背景及困境[J];安徽大學學報;2004年04期
10 卞利;;明清時期婚姻立法的調整與基層社會的穩(wěn)定[J];安徽大學學報;2005年06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孔志國;;制度規(guī)避[A];2005中國制度經(jīng)濟學年會精選論文(第二部分)[C];2005年
2 郝建臻;;干部作風建設的法理學解讀[A];北京教育紀檢監(jiān)察工作研究會2007年年會論文集[C];2008年
3 陳平原;;古典散文的現(xiàn)代闡釋[A];北京論壇(2004)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文學藝術的對話與共生”中國文學分論壇論文或摘要集[C];2004年
4 張彥麗;;“比較的”與“文化的”法研究——中、日、美學者圍繞中國“法”問題的論爭及其思想意義[A];北京論壇(2006)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對人類文明方式的思考:“文明的演進:近現(xiàn)代東方與西方的歷史經(jīng)驗”歷史分論壇論文或摘要集(增編)[C];2006年
5 楊宜音;;社區(qū)公共參與:是否參與 誰來參與 如何參與[A];和諧社會:公共性與公共治理——2004學術前沿論壇論文集[C];2004年
6 李毅紅;;公德教育與北京的世界城市建設——以公共圖書館建設為例[A];世界城市北京發(fā)展新目標——2010首都論壇論文集[C];2010年
7 程光煒;;當代中國文學中主體形象的變遷[A];中國當代文學研究·2004年秋冬卷[C];2004年
8 謝恒山;;探析魯迅的求學精神和求學方法[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2)——中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9 張?zhí)m馨;;魯迅與蔡元培[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2)——中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10 謝靜;;繪制合作領域地圖——從SO項目看傳播的組織功能[A];“傳播與中國·復旦論壇”(2008):傳播媒介與社會空間論文集[C];2008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陳玉忠;宋代刑事審判權制約機制研究[D];河北大學;2009年
2 曲麗瑋;元刊雜劇復字詞匯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3 夏秀淵;拉丁美洲民法典的歷史與現(xiàn)實[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4 解錕;英國慈善信托制度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5 呂利;律簡身份法考論[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6 尹偉琴;民國祭田法律制度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7 錢泳宏;清代夫妻相犯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8 徐佳;生態(tài)語言學視域下的中國瀕危語言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9 鄭現(xiàn)喆;西方法在中韓兩國的移植和轉型及發(fā)展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10 黃芳;跨語際文學實踐中的多元文化認同[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邵江婷;基于社區(qū)發(fā)展的我國農業(yè)生態(tài)補償法律問題研究[D];華中農業(yè)大學;2010年
2 卞曉偉;新時期我國農村糾紛的多元化解決機制研究[D];華中農業(yè)大學;2010年
3 郭倩;農村低保對象的社會支持研究[D];華中農業(yè)大學;2010年
4 王國濤;納稅人權利保護司法論[D];山東科技大學;2010年
5 王永平;蚌病成珠—郁達夫的情愛生活與其文學創(chuàng)作[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6 李勛;中國法治變革下的價值觀沖突[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7 金鑫;信托財產公示制度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8 李曉冉;論重罪案件刑事和解[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9 郭露璐;論我國的人民調解制度的完善[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10 陳瑩;私力救濟的法經(jīng)濟學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季衛(wèi)東;;法律程序的形式性與實質性——以對程序理論的批判和批判理論的程序化為線索[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01期
2 徐忠明;“刑治主義”與中國古代法律觀念[J];比較法研究;1999年Z1期
3 王杰文;;試論馮夢龍的笑話理論及其意義——以馮夢龍輯錄的三部笑話集為例[J];寶雞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1期
4 蔣海;不對稱信息、不完全契約與中國的信用制度建設[J];財經(jīng)研究;2002年02期
5 閆曉君;走近“陜派律學”[J];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學院學報;2005年02期
6 王振忠;老鼠與黃貓兒的官司[J];讀書;1999年06期
7 陳景良;崔述反“息訟”思想論略[J];法商研究(中南政法學院學報);2000年05期
8 邱捷;;知縣與地方士紳的合作與沖突——以同治年間的廣東省廣寧縣為例[J];近代史研究;2006年01期
9 霍存福;漢語言的法文化透視——以成語與熟語為中心[J];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1年06期
10 趙曉耕;兩宋法律中的田宅細故[J];法學研究;2001年02期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徐忠明;包公故事:一個考察中國法律文化的視角[D];中國政法大學;2002年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徐忠明;;經(jīng)濟的法律分析與法律的經(jīng)濟分析——讀張中秋《法律與經(jīng)濟》隨想[J];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版);1996年01期
2 崔志霞;;中國農民的法律意識新探析——一個完美的捐款協(xié)議[J];中外企業(yè)家;2011年12期
3 張鐵慶;;企業(yè)領導干部要樹立正確的法律意識[J];經(jīng)營與管理;2011年09期
4 謝敏婷;;淺論社會化對法律意識的影響[J];法制與社會;2011年26期
5 吳富山;;試論領導干部法律意識的培養(yǎng)[J];企業(yè)家天地(理論版);2011年07期
6 羅茍新;;法律意識與企業(yè)公德的關系初探[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11期
7 呂敏蓉;;會計與法律復合型人才的培養(yǎng)和實踐[J];時代教育(教育教學);2011年06期
8 胡毅;;提高農民法律意識 推進統(tǒng)籌城鄉(xiāng)發(fā)展[J];四川文理學院學報;2011年04期
9 陳茜;;試論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公民法律意識現(xiàn)狀與改善[J];行政事業(yè)資產與財務;2011年08期
10 蔣群芳;;淺談如何培養(yǎng)邊遠山區(qū)農民的法律意識[J];現(xiàn)代閱讀(教育版);2011年15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吳俊明;;法律思維的轉型與法治建設[A];第十四屆全國法律邏輯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2006年
2 吳亞明;;關于運用法律維護地勘單位經(jīng)濟利益的探討[A];國土資源職教改革與創(chuàng)新[C];2009年
3 付春楊;;由董必武法律思想看政治意識與法律意識[A];董必武法學思想研究文集(第二輯)[C];2003年
4 孫曄;;試論提高農民法律素質與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A];董必武法學思想研究文集(第六輯)[C];2007年
5 廖洪;;淺析鄧小平法制教育思想[A];偉人智慧 強國豐碑——紀念鄧小平百年誕辰理論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6 王振清;;高瞻遠矚 永放光芒——董必武法律思想初探[A];董必武法學思想研究文集(第一輯)[C];2001年
7 楊槐;;傳統(tǒng)美德與法律意識——談《傳統(tǒng)美德故事》的法律思想[A];中國德育的重大改革: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教育實驗研究十年報告[中華傳統(tǒng)美德教育實驗研究文集(第五卷)][C];1998年
8 劉青山;;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應注重提高農民法律意識[A];科學發(fā)展觀:理論·模式·實踐——山東省社會科學界2006年學術年會文集(3)[C];2006年
9 劉茂林;陳新;;樹立對法律的信仰——學習董必武法律思想的體會[A];董必武法學思想研究文集(第四輯)[C];2005年
10 肖華;;淺析董必武普法思想對于維護社會穩(wěn)定的意義[A];董必武法學思想研究文集(第九輯)[C];2009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文殊;[N];西藏日報;2010年
2 心軒;[N];新疆日報(漢);2010年
3 許麗英;[N];黑龍江日報;2006年
4 ;[N];解放日報;2007年
5 毛穎穎;[N];北京商報;2008年
6 鄭秋;[N];中國審計報;2002年
7 本報記者 姚敏;[N];中國消費者報;2003年
8 徐漣;[N];中國文化報;2007年
9 張立;[N];檢察日報;2007年
10 宋芳;[N];大同日報;2008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8條
1 明輝;傳統(tǒng)中國侵權行為的法律對待[D];中國政法大學;2007年
2 葉立周;當代中國法律接受研究[D];吉林大學;2008年
3 李青;綜論洋務派的法律思想與實踐[D];中國政法大學;2001年
4 李鳳鳴;清代州縣官吏的司法責任[D];中國政法大學;2006年
5 焦利;清代監(jiān)察法研究[D];中國政法大學;2006年
6 張翅;冤抑與訴訟[D];中國政法大學;2009年
7 吳萃;清代證據(jù)制度研究[D];中國政法大學;2009年
8 劉穎;公民教育中的法制教育及其價值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10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滿娜;依法治國條件下的公民法律意識及其培養(yǎng)[D];大連理工大學;2000年
2 孟慶方;幼師學生法律意識調查及對策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4年
3 張明君;中國法律信仰生成問題初探[D];上海社會科學院;2006年
4 彭釗;論法律意識視野中的社會主義法治理念[D];中國政法大學;2008年
5 徐新合;中國當代文學作品中的法律意識研究[D];山東大學;2005年
6 徐穎;論公民法律意識的培育[D];復旦大學;2008年
7 李海峰;新農村建設背景下農民法律意識探析[D];江蘇大學;2008年
8 陳立;普法教育與農民工合法權益的維護[D];浙江師范大學;2009年
9 杜鵑;九十年代以來中國農民法律意識的變遷與農村法治化道路的探索[D];華中師范大學;2006年
10 王旌棘;論法律權威[D];吉林大學;2008年
本文關鍵詞:傳統(tǒng)中國鄉(xiāng)民的法律意識與訴訟心態(tài)——以諺語為范圍的文化史考察,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207367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falvlunwen/susongfa/2073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