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海難救助中救助人的義務
本文選題:海難救助 切入點:救助人義務 出處:《對外經濟貿易大學》2005年碩士論文
【摘要】:海難救助是海商法中一項古老而又獨特的制度,其最初的立法目的在于對 冒險救助海上財產的救助人進行鼓勵,從而維護海上航行安全,所以早期的海 難救助法律制度一般都只著重規(guī)定救助人在救助取得成效后請求報酬的權利, 而很少涉及對救助人應當承擔和履行的義務的規(guī)定。這樣,很可能會造成救助 過程中救助人與被救助人之間利益的失衡。同時,受海難救助法律制度中傳統(tǒng) 的“無效果,無報酬”原則的影響,過去各國法院對救助人違反義務的行為, 只有在其主觀上有重大過失或故意時才會對其追究責任,并且責任形式也多局 限于或減少其救助報酬或完全剝奪其本可獲得的救助報酬,即都以救助人本應 獲得的救助報酬的數額為上限。隨著海上船舶和其他財產價值的日益提高,這 種“重大過失原則”似乎過分地保護了救助人的權利,而忽略了被救助人的利 益。所以,用“一般過失原則”代替“重大過失原則”開始成為各國法院處理 相關案件時的變化趨勢。本文通過對有關海難救助的國際公約、英美國家相關 法律和判例及我國海商法的有關規(guī)定進行分析,著重論述了救助人在兩種主要 救助形式一純救助和合同救助下分別應當承擔的義務,討論了救助人違反義務 時應當承擔的后果和責任,并對我國《海商法》應當明確規(guī)定對救助人適用“一 般過失原則”提出了建議。
[Abstract]:Salvage at sea is an ancient and unique system in maritime law, and its original legislative purpose is to. Rescuers who take the risk of rescuing property at sea are encouraged to maintain the safety of maritime navigation, so the early seas. Generally speaking, the legal system of difficult rescue only lays stress on the right of the rescuer to claim compensation after the aid is effective. There is little reference to the obligation of the salvor. In this way, it is likely to result in relief. At the same time, the tradition in the legal system of salvage at sea. The effect of the principle of "no effect, no reward" on past breaches of obligations by national courts against rescuers, They will be held responsible only if they are subject to gross negligence or intent, and in many ways. To limit or reduce his reward for relief or to deprive him entirely of the reward for his assistance, that is to say, that the salvor should have been. With the increasing value of ships and other property at sea, The "gross negligence principle" seems to protect the rights of the rescuer excessively, while neglecting the interests of the rescued person. Therefore, the substitution of "gross negligence principle" for "general negligence principle" began to be dealt with by national courts. The trend of change in relevant cases. This article adopts the international convention on salvage at sea. The law and case law and the relevant provisions of China's maritime law are analyzed, with emphasis on two main aspects of the salvor. The form of salvage is the obligations to be undertaken under pure salvage and contract salvage respectively, and the breach of obligation by the salvor is discussed. The consequences and responsibilities to be borne by the parties, and the application to the salvor of the Maritime Law of China should be clearly specified. The principle of general negligence makes recommendations.
【學位授予單位】:對外經濟貿易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05
【分類號】:D996.19;D922.294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許碩;;試論海盜贖金的性質——以索馬里海盜為視角[J];牡丹江大學學報;2011年06期
2 張湘蘭;趙宏津;;試論海商法制度下海盜強索贖金的法律救濟[J];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05期
3 邸耀敏;;非公益募捐余款歸屬制度研究[J];法制與經濟(中旬刊);2011年06期
4 王苑;;好撒瑪利亞人立法研究[J];經濟視角(中旬);2011年03期
5 羅秀蘭;孫展望;;海上人命救助制度模式之反思[J];政法學刊;2011年02期
6 屈廣清;;中國海事法律適用法修改的具體建議[J];海峽法學;2011年02期
7 林艷琴;;論和諧社會下的社會救助制度之完善[J];東南學術;2011年03期
8 夏宗高;;廈金海域:兩岸首次舉行大規(guī)模海上聯合搜救演練[J];臺聲;2010年10期
9 朱德云;;我國貧困群體社會救助研究[J];當代經濟研究;2011年08期
10 ;[J];;年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晏偉;;淺談長江中的海難救助[A];江蘇省航海學會2005年度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2 古遠;陳桂元;詹發(fā)民;;淺談海難救助及相關法律[A];中國航海學會2002年度學術交流會論文集?痆C];2002年
3 李民;;論強制救助[A];中國律師2000年大會論文精選(下卷)[C];2000年
4 趙新江;;對“新珠江”輪在特大風浪中沉沒的反思[A];海浪海嘯與實用航海技術[C];2006年
5 羅振標;;保障臺灣海峽航行安全的探討[A];海事預防學術交流暨臺灣海峽航行安全研討會文集[C];1988年
6 高良臣;;海事賠償責任限制的主體探究[A];中國律師2005年海商法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7 陳水北;;論水上交通事故的第一時間效應[A];中國航海學會內河港航監(jiān)督專業(yè)委員會96年度學術交流論文集[C];1996年
8 林鵬鳩;;多船責任事故中賠償限額有關問題探討[A];中國律師2005年海商法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9 ;前言[A];2009年度救撈論文集[C];2009年
10 王淑梅;;海事賠償責任限制若干熱點問題探討[A];中國律師2005年海商法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鄭田衛(wèi)(上海海事法院);海難救助格式合同比較論[N];人民法院報;2001年
2 吳興人;誣賴救助人應予反坐[N];解放日報;2011年
3 于雕;規(guī)范安全事故和海難救助信息報送工作[N];東方城鄉(xiāng)報;2009年
4 李浩源;SSU:韓國海軍“水兵之王”[N];中國國防報;2010年
5 記者 劉長發(fā);用法律武裝人、救助人、改造人[N];重慶日報;2008年
6 馬毅 莊會柏;漁業(yè)海難救助手段亟須完善[N];中國船舶報;2001年
7 實習記者 顧博 通訊員 劉魯興;東海救助人的“幸福解碼”[N];中國交通報;2011年
8 劉徽;浙江鼓勵漁民同舟共濟[N];中國安全生產報;2006年
9 張明亮 新加坡《聯合早報》;南海合作困局的出路[N];世界報;2010年
10 姜明安;政府職責與被救助人受助自由的統(tǒng)一[N];檢察日報;2003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4條
1 劉剛仿;論海難救助的客體[D];對外經濟貿易大學;2006年
2 趙月林;殘骸強制打撈清除法律制度之研究[D];大連海事大學;2007年
3 艾素君;保賠保險合同法律制度研究[D];武漢大學;2005年
4 王小波;《羅得海商法》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陳興麗;論海難救助中救助人的義務[D];對外經濟貿易大學;2005年
2 談敏;海難救助人侵權損害賠償責任研究[D];西南政法大學;2010年
3 呂欣;海難救助法律制度研究[D];哈爾濱工程大學;2010年
4 王圣禮;海難救助標的芻議[D];西南政法大學;2005年
5 齊亮亮;海難救助報酬分配問題研究[D];安徽大學;2011年
6 李艷;國家主管機關海難救助報酬請求權問題研究[D];大連海事大學;2010年
7 李清立;論海難救助報酬留置權[D];對外經濟貿易大學;2005年
8 郭峰;海難救助中特別補償制度之評析[D];上海海事大學;2007年
9 楊質健;國家主管機關從事和控制的海難救助相關法律問題研究[D];大連海事大學;2003年
10 吳靜;國家主管機關海難救助若干法律問題研究[D];大連海事大學;2009年
,本文編號:1684282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falvlunwen/sflw/16842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