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境污染損害的國家責任
本文選題:跨境污染 + 國家責任。 參考:《政法論叢》2015年05期
【摘要】:跨境污染損害中國家責任的發(fā)展呈現(xiàn)出兩種趨勢:一種是國際法對于國家的支配力逐漸增強,許多跨境污染損害已要求國家負責,且賠償?shù)某潭韧瑯釉黾?另一種是因救濟原則嚴格履行而訴諸于私法責任愈加增多,具有將跨境污染轉化為國內(nèi)事項的效果。這兩種趨勢非但不互相沖突而且還足以表明在跨境污染中國家責任的協(xié)調發(fā)展?缇澄廴緭p害賠償,無論賠償責任和實現(xiàn)的方法如何發(fā)達成熟,都是一種"事后救濟",核心是損失分擔,因此,其更需強調行為國的預防和減少實際損害的義務,把責任的承擔壓力切實轉化成為國家和從業(yè)者保護環(huán)境的改進行為,唯此,才能真正增加環(huán)境利益。
[Abstract]:There are two trends in the development of state responsibility in transboundary pollution damage: one is that the dominance of international law to the state has gradually increased, and many transboundary pollution damage has been held responsible by the state, and the degree of compensation has also increased; The other is that the liability of recourse to private law is increasing because of the strict performance of the relief principle, which has the effect of transforming cross-border pollution into domestic matters. These two trends not only do not conflict with each other, but also demonstrate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responsibility in cross-border pollution. Compensation for transboundary pollution damage, no matter how developed the liability and the method of realization, is a kind of "ex post relief", the core of which is loss sharing. Therefore, it is more necessary to emphasize the obligation of the author State to prevent and reduce the actual damage. Only by translating the burden of responsibility into the improving behavior of the state and practitioners to protect the environment can the environmental benefits be really increased.
【作者單位】: 南開大學法學院;
【分類號】:D996.9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條
1 楊力軍;;論國際法不加禁止的行為所產(chǎn)生的損害性后果的國際責任[J];法學研究;1991年04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楊興;;國際環(huán)境法的“共同但有區(qū)別的責任原則”芻議[J];安徽大學法律評論;2005年02期
2 楊新瑩;;我國外來物種入侵的法律對策分析[J];安徽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1期
3 郭磊;梅鳳喬;;風險防范原則在外來物種入侵立法中的適用[J];安徽農(nóng)業(yè)科學;2008年19期
4 楊新瑩;;外來物種入侵的法律對策分析——以國際環(huán)境法風險預防原則為視角[J];安徽農(nóng)業(yè)科學;2010年26期
5 何婧;;淺析我國文化和自然遺產(chǎn)保護的問題及對策[J];安康學院學報;2011年02期
6 陳海嵩;;風險預防原則理論與實踐反思——兼論風險預防原則的核心問題[J];北方法學;2010年03期
7 廖建凱;高虹;陳彬;;試論國際環(huán)境民間組織在國際法中的法律地位[J];環(huán)境科學與管理;2006年01期
8 李濱;;空間碎片損害法律責任的類型劃分[J];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5期
9 尹玉海;王明月;;外空法中“人類共同繼承財產(chǎn)”概念探析[J];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1期
10 楊澤偉;勞特派特國際法思想述評[J];比較法研究;2001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權赫秀;;“自顧不遑,斷難干預”——清政府對日本吞并大韓帝國的認識與反應[A];朝鮮·韓國歷史研究(第十二輯)——中國朝鮮史研究會會刊[C];2012年
2 周忠海;;構建和諧的國際經(jīng)濟新秩序——中國的視角[A];北京論壇(2006)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對人類文明方式的思考:“世界貿(mào)易組織.政府.企業(yè)”WTO分論壇論文或摘要集[C];2006年
3 黃志雄;萬燕霞;;論互聯(lián)網(wǎng)管理措施在WTO法上的合法性——以“谷歌事件”為視角[A];WTO法與中國論叢(2011年卷)[C];2010年
4 武亦文;;資源保護與經(jīng)濟發(fā)展的沖突及立法選擇[A];環(huán)境法治與建設和諧社會——2007年全國環(huán)境資源法學研討會(年會)論文集(第四冊)[C];2007年
5 謝軍安;蔣北辰;;論我國環(huán)境知情權的發(fā)展完善[A];環(huán)境法治與建設和諧社會——2007年全國環(huán)境資源法學研討會(年會)論文集(第四冊)[C];2007年
6 高曉露;;現(xiàn)代國際水法的發(fā)展趨勢及其啟示[A];水資源可持續(xù)利用與水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的法律問題研究——2008年全國環(huán)境資源法學研討會(年會)論文集[C];2008年
7 陳葉蘭;許婷;陳f:寅;;動物的環(huán)境法律主體資格探討[A];水資源可持續(xù)利用與水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的法律問題研究——2008年全國環(huán)境資源法學研討會(年會)論文集[C];2008年
8 李津津;;試論非政府組織在GMS生物多樣性保護走廊建設中的作用與局限[A];生態(tài)文明與環(huán)境資源法--2009年全國環(huán)境資源法學研討會(年會)論文集[C];2009年
9 唐雙娥;;生態(tài)用地的保護對我國建設用地總量控制制度的反思[A];生態(tài)文明與環(huán)境資源法--2009年全國環(huán)境資源法學研討會(年會)論文集[C];2009年
10 陳海嵩;;風險預防原則理論與實踐反思——兼論風險預防原則的核心問題[A];生態(tài)安全與環(huán)境風險防范法治建設——2011年全國環(huán)境資源法學研討會(年會)論文集(第一冊)[C];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竇會靜;我國非政府組織參與環(huán)境保護的法律問題研究[D];山東科技大學;2010年
2 程紅丹;國際環(huán)境法中的差別待遇研究[D];山東科技大學;2010年
3 馮瑩;歐盟環(huán)境法中的風險預防原則研究[D];山東科技大學;2010年
4 蔣士鋒;跨界環(huán)境損害法律責任研究[D];山東科技大學;2010年
5 周青;節(jié)能減排公眾參與機制研究[D];山東科技大學;2010年
6 楊鵬章;非強制性環(huán)境行政執(zhí)法行為研究[D];山東科技大學;2010年
7 陳浩;間諜活動的國際法規(guī)制問題[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8 夏彩菊;國際公務員的基本素質與基本能力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9 陳志英;船舶溢油應急反應機制的資金保障制度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10年
10 王曉強;我國生物多樣性保護法律制度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10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李佳穗;;國家責任的規(guī)則創(chuàng)設與制度演進——從洛克比案看國家責任機制的完善[J];蘭州學刊;2009年12期
2 李斐瓊;;生命權保障的國家責任[J];法制與社會;2013年24期
3 李宇征;萬永彪;;日本女性權益保障的國家責任評析[J];中華女子學院山東分院學報;2008年04期
4 卞鋒芝;;社會救助的國家責任之研究[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02期
5 蘇卡妮;;構建國家責任制度的必要性及其對中國的啟示[J];黑龍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1年04期
6 陳恩才;;論公共行政民營化后的國家責任[J];天府新論;2013年01期
7 陳小康;試探跨國環(huán)境污染的國家責任[J];法學評論;1986年05期
8 江偉鈺,陳方林;論跨國污染的國家責任和可持續(xù)發(fā)展[J];科技與法律;1998年03期
9 陶正華;美國應承擔國家責任[J];人民檢察;1999年06期
10 王琳;;國家責任不能無休止拋給家庭[J];法治與社會;2006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7條
1 石文龍;;國家責任——中國憲法學新的理論支點[A];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五屆學術年會文集(2007年度)(政治·法律·社會學科卷)[C];2007年
2 袁睿;;跨界海洋環(huán)境損害的國家責任[A];中國環(huán)境科學學會2006年學術年會優(yōu)秀論文集(下卷)[C];2006年
3 周清華;楊雷;;論WTO框架下國際投資領域的國家責任[A];《WTO法與中國論壇》文集——中國法學會世界貿(mào)易組織法研究會年會論文集(三)[C];2004年
4 周清華;楊雷;;論WTO框架下國際投資領域的國家責任[A];《WTO法與中國論壇》文集——中國法學會世界貿(mào)易組織法研究會年會論文集(四)[C];2005年
5 薛燕;;論跨國界污染的國家責任[A];中國環(huán)境科學學會2006年學術年會優(yōu)秀論文集(下卷)[C];2006年
6 王太高;鄒煥聰;;民生保障、民營化與國家責任的變遷[A];中國法學會行政法學研究會2010年會論文集[C];2010年
7 郭荔寧;曾青云;;國家責任與成人教育盛衰[A];2009年中國成人教育協(xié)會年會論文集[C];2009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日本作家、慰安婦問題專家、民間團體“反對戰(zhàn)爭與對女性暴力”調查行動中心共同代表 西野t`美子;日本不能否認國家責任[N];人民日報;2014年
2 朝勝;國家責任與研發(fā)利器[N];科技日報;2014年
3 鐘麗娟;老齡社會的國家責任[N];學習時報;2013年
4 中國政法大學法學院 王新宇;國家責任的基礎:依賴還是自治?[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3年
5 本報評論員 李杏;保護兒童的國家責任永不嫌多[N];長江日報;2013年
6 深圳商報評論員;深圳建設“文化強市”的國家責任[N];深圳商報;2011年
7 張砥;全力搜救失聯(lián)航班體現(xiàn)國家責任[N];北京日報;2014年
8 王志軍 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大學戰(zhàn)略教研部副教授;烈士遺骸回國展現(xiàn)國家責任[N];中國社會報;2014年
9 本報評論員 付小為;自建房應納入國家責任體系[N];長江日報;2013年
10 李珂;WTO義務下國家責任概觀[N];人民法院報;2002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肖艷輝;社會救助國家責任模式比較研究[D];湖南大學;2012年
2 KHADIJA M.Y.SOLYMAN;[D];中國政法大學;2014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梁旭光;國際性金融損害的國家責任理論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11年
2 林曉東;犯罪的國家責任初論[D];廈門大學;2007年
3 何召壯;從日本福島核泄漏事故看跨國核污染的國家責任[D];中國海洋大學;2012年
4 許文濤;反恐國家責任問題研究[D];復旦大學;2010年
5 李進;論國家責任構成[D];青島大學;2006年
6 徐瓊微;論船舶油污損害的國家責任[D];上海海事大學;2006年
7 彭瓊瑩;戰(zhàn)爭責任制度研究[D];國防科學技術大學;2008年
8 劉澤慧;防止海洋環(huán)境污染的管轄權及國家責任[D];中國海洋大學;2005年
9 馬文靜;論國家責任中的歸責原則與適當注意義務學說[D];廈門大學;2006年
10 楊敏;論我國養(yǎng)老的國家責任[D];西南政法大學;2013年
,本文編號:2061568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falvlunwen/guojifa/20615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