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商事爭議之可仲裁性研究
本文選題:國際商事仲裁 + 可仲裁性。 參考:《中國政法大學》2011年碩士論文
【摘要】:國際商事仲裁作為訴訟外國際商事爭議解決的重要機制,在社會經(jīng)濟進步中顯示出了蓬勃的生命力,歷經(jīng)上千年的歷史發(fā)展,逐步在世界范圍內(nèi)得到了普遍的認同,其中蘊含的法理基礎、實證規(guī)則與價值規(guī)范可謂是博大精深。隨著全球經(jīng)濟一體化浪潮的推動,國際商事活動日益頻繁,不斷開拓新的領域。在這樣的社會形勢下,國際商事仲裁持續(xù)發(fā)展的一個重要體現(xiàn)就是可仲裁事項的擴展。在國際商事仲裁可仲裁性方面,傳統(tǒng)的理念在發(fā)生著變化,固有的制度已經(jīng)產(chǎn)生了不同程度的松動,各國在爭做國際商事仲裁中心的目標下紛紛對本國商事爭議可仲裁性的擴大進行了一系列立法和實踐上的探索。本文從國際商事爭議可仲裁性法理基礎出發(fā),比較研究各國當前的立法和實踐做法,總結國際商事爭議可仲裁性發(fā)展的趨勢,分析我國當前立法和實踐中的不足,以圖為我國國際商事仲裁之相關立法提供一些可行性建議。 本文共分為四章:第一章為國際商事爭議可仲裁性概述,本章從國際商事爭議的解決以及國際商事仲裁制度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出發(fā),引出國際商事爭議可仲裁性的定義及內(nèi)涵,進而概括了可仲裁性在各國立法中的表現(xiàn)形式;第二章為國際商事爭議可仲裁性的法理分析,本章在第一章的基礎上結合國際商事爭議可仲裁性的性質,分析了其與公共政策的關系,列舉了界定可仲裁性問題的主客觀標準;第三章為國際商事爭議可仲裁性的發(fā)展與演進,本章從可仲裁性問題的發(fā)展歷史著手,結合當前國際經(jīng)濟背景,比較研究了世界各國立法和實踐中的相關做法,總結了國際商事爭議可仲裁性擴展的趨勢;第四章著眼于我國的國際商事爭議事項可仲裁性立法與實踐,在借鑒先進國家的相關經(jīng)驗,結合當前國際商事仲裁在國際上的發(fā)展形勢的基礎上,為我國今后的國際商事仲裁立法及實踐提出了一些思考和建議。
[Abstract]:As an important mechanism for solving international commercial disputes, international commercial arbitration has shown a vigorous vitality in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progress. After thousands of years of historical development, the international commercial arbitration has been widely recognized in the world. The legal basis, the empirical rules and the value norms are extensive and profound. With the impetus of the wave of economic integration, international commercial activities are becoming more and more frequent and new fields are constantly opened up. In such a social situation, an important embodiment of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international commercial arbitration is the expansion of arbitration matters. In the arbitrability of international commercial arbitration, the traditional concept has changed, and the inherent system has been produced. With different degrees of loosening, countries have carried out a series of legislative and practical exploration on the expansion of the arbitrability of domestic commercial disputes under the aim of becoming an international commercial arbitration center. This article, starting from the basis of the arbitrable legal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commercial disputes, compares the legislative and practical practices before the international commercial disputes, and summarizes the international commercial dispute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trend of the development of arbitration and analyzes the shortcomings of the current legislation and practice in our country, and provides some feasible suggestions for the relevant legislation of international commercial arbitration in China.
This article is divided into four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is an overview of the arbitrability of international commercial disputes. From the settlement of the international commercial disputes and the emergenc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national commercial arbitration system, this chapter leads to the definition and connotation of the arbitrability of international commercial disputes, and then generalizes the forms of arbitration in the legislation of various countries; the second chapter is the international business. In the first chapter, on the basis of the nature of the arbitrability of the international commercial disputes, this chapter analyses the relationship with the public policy and enumerates the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standards to define the arbitrability; the third chapter is the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of the arbitrability of the international commercial dispute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is chapter from the development of the arbitrable issue. On the basis of history, combining with the current international economic background, this paper makes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relevant practices in the legislation and practice of all countries in the world and summarizes the trend of the arbitrability expansion of international commercial disputes. The fourth chapter focuses on the arbitrable legislation and practice of the international commercial disputes in China, and the relevant experience of the advanced countries in the light of the relevant experiences of the advanced countries and the current international business. On the basis of the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situation, we put forward some thoughts and suggestions for the future legislation and practice of international commercial arbitration in China.
【學位授予單位】:中國政法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1
【分類號】:D997.4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諶宏偉;;論醫(yī)療侵權糾紛的可仲裁性[J];中國衛(wèi)生事業(yè)管理;2011年06期
2 楊月萍;;論國際商事仲裁中爭議事項可仲裁性的法律適用[J];溫州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年03期
3 馬占軍;;我國醫(yī)療糾紛仲裁解決機制構建研究[J];河北法學;2011年08期
4 倪靜;;論專利糾紛的可仲裁性[J];南昌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年04期
5 范燕薇;;國際體育仲裁之特殊性分析[J];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03期
6 梁華;;“貿(mào)仲”,不斷發(fā)展的國際仲裁中心[J];中國律師;2010年03期
7 王煒;;論仲裁協(xié)議有效性的寬容趨勢[J];仲裁研究;2011年01期
8 韓麗麗;;論國際商事仲裁[J];知識經(jīng)濟;2011年18期
9 申維娜;;試論現(xiàn)代商人法的性質和地位[J];企業(yè)導報;2011年10期
10 張敏;;論國際商事仲裁中的臨時保全措施[J];河南司法警官職業(yè)學院學報;2011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7條
1 丁丁;潘方方;;論股東派生爭議的可仲裁性[A];中國仲裁與司法論壇暨2010年年會論文集[C];2010年
2 李慶明;;美國仲裁背景下的禁訴令制度[A];2008全國博士生學術論壇(國際法)論文集——國際公法、國際私法分冊[C];2008年
3 劉劍;;《紐約公約》與對外國仲裁裁決的承認和執(zhí)行[A];1997年政府法制研究報告[C];1997年
4 王千華;;論醫(yī)療仲裁特別規(guī)則的設計[A];中國仲裁與司法論壇暨2010年年會論文集[C];2010年
5 高媛;董小龍;;北京2008年奧運仲裁的司法監(jiān)督問題研究[A];北京論壇(2008)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文明的普遍價值和發(fā)展趨向:“奧運精神與世界和諧”奧林匹克分論壇論文或摘要集[C];2008年
6 于喜富;;比較法視角下仲裁裁決的執(zhí)行監(jiān)督——兼論我國仲裁裁決不予執(zhí)行制度之存廢[A];中國仲裁與司法論壇暨2010年年會論文集[C];2010年
7 崔起凡;;國際商事仲裁域外取證的司法協(xié)助:現(xiàn)狀與趨勢[A];中國仲裁與司法論壇暨2010年年會論文集[C];2010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張 貝;證券爭議的可仲裁性[N];人民法院報;2004年
2 曲鵬;爭議事項具有可仲裁性的標準及范圍[N];人民法院報;2006年
3 范麗敏邋王良;仲裁:解決國際商事爭議的重要方式[N];中國貿(mào)易報;2007年
4 記者 呼濤;商事爭議仲裁成國際貿(mào)易避險良方[N];經(jīng)濟參考報;2005年
5 聶燕玲;應確立反壟斷爭議的仲裁程序[N];檢察日報;2007年
6 本報記者 張亮;中國律師需要國際舞臺[N];法制日報;2009年
7 記者 吳新光;中國貿(mào)促會河北調(diào)解中心及時解決涉外爭端[N];河北經(jīng)濟日報;2006年
8 茅新;國際商會組織:幫助企業(yè)化解經(jīng)貿(mào)糾紛[N];中華工商時報;2007年
9 記者 李巍、王玉亮;冀港簽署調(diào)解合作協(xié)議[N];河北日報;2006年
10 王婧;涉外仲裁八大法律問題亟待研究[N];法制日報;2008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6條
1 石現(xiàn)明;國際商事仲裁當事人權利救濟制度研究[D];西南政法大學;2007年
2 張圣翠;國際商事仲裁強行規(guī)則研究[D];華東政法學院;2006年
3 趙寧;國際商事仲裁裁決撤銷制度研究[D];復旦大學;2008年
4 倪靜;知識產(chǎn)權糾紛訴訟外解決機制研究[D];廈門大學;2008年
5 張麗霞;論我國商事仲裁的司法監(jiān)督[D];對外經(jīng)濟貿(mào)易大學;2004年
6 申黎;國際商事仲裁的司法介入制度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2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武雁冰;國際商事爭議之可仲裁性研究[D];中國政法大學;2011年
2 任冠儒;國際商事爭議可仲裁性問題研究[D];大連海事大學;2009年
3 王應春;爭議的可仲裁性研究[D];中國政法大學;2011年
4 崔勇濤;論微型法庭在國際商事爭議解決中的運用[D];湘潭大學;2011年
5 劉亞瓊;論民商事爭議的可仲裁性[D];中國政法大學;2011年
6 梅傲;涉外人身性財產(chǎn)爭議的可仲裁性研究[D];西南政法大學;2011年
7 程伶俐;論國際商事仲裁中可仲裁性問題的弱化[D];華東政法學院;2004年
8 鄭晶;爭議事項可仲裁性問題研究[D];廈門大學;2007年
9 姚琦;論我國反壟斷法律爭議的可仲裁性[D];對外經(jīng)濟貿(mào)易大學;2005年
10 王麗珍;反壟斷爭議的可仲裁性研究[D];廈門大學;2008年
,本文編號:1959338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falvlunwen/guojifa/19593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