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步反對的權利”研究及在我國海洋糾紛中的運用
本文關鍵詞:“初步反對的權利”研究及在我國海洋糾紛中的運用
更多相關文章: 初步反對的權利 國際習慣 管轄權 可接受性 中菲南海爭端
【摘要】:"初步反對的權利"是一項被專門用來阻止法庭對案件進行實質審理或實體裁決的國際司法權利,雖然其在《聯合國海洋法公約》中僅有只言片語的規(guī)定,但豐富的國際實踐足以證明其已經成為一項國際習慣。在該權利被行使的廣泛實踐中,一般情況下均是由被訴方提出反對,反對的主要是法庭的管轄權和申請書的可接受性,反對的內容不得涉及實體問題,而提起反對的時間一般在法庭程序提起后至被訴國提交辯訴狀的時間段之間。在深入考察之后,我國有必要利用相關研究在與他國的海洋司法糾紛中積極行使該項權利,例如目前的中菲南海爭端強制仲裁案。
【作者單位】: 海南大學法學院;
【關鍵詞】: 初步反對的權利 國際習慣 管轄權 可接受性 中菲南海爭端
【基金】: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項目“中國與鄰國海洋權益爭端問題的國際法理研究”(項目編號:12JZD048)的階段性成果
【分類號】:D993.5
【正文快照】: 2013年1月22日,菲律賓單方將與我國間南海爭端提交國際法庭要求根據《聯合國海洋法公約》(以下簡稱〈公約〉)進行強制仲裁。根據《公約》的相關規(guī)定,仲裁法庭對本案不具有管轄權,而且就此我國已多次通過聲明的方式進行說明并表達了“不接受菲律賓提起的仲裁”的立場。但除此之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條
1 余敏友;雷筱璐;;南海諸島爭端國際仲裁的可能性——國際法分析[J];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01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李濱;趙海峰;;論外層空間活動爭端的解決機制[J];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3期
2 趙海峰;;論國際司法程序的發(fā)展及其對國際法的影響[J];當代法學;2011年01期
3 吳慧;;法律方法解決國際海洋爭端的實踐分析[J];廈門大學法律評論;2003年02期
4 李帥;;新世紀以來南海問題研究綜述[J];法制與社會;2011年35期
5 譚宇生;;新馬填海爭端的國際法思考[J];國際論壇;2008年02期
6 宋杰;;法律視角下的“南海爭端”——含義與解決的技術性建議[J];當代法學;2012年04期
7 汪筱蘇;劉海裕;;南海問題的國際法考量——以中菲黃巖島對峙事件為視角[J];法制博覽(中旬刊);2012年07期
8 鄧志堅;;論國際海洋法法庭對200海里以外大陸架劃界爭端的管轄權——兼評孟加拉與緬甸劃界案[J];研究生法學;2012年06期
9 吳慧;商韜;;國際法律程序中法官和仲裁員因素——以中菲南海爭端仲裁案為例[J];國際安全研究;2013年05期
10 吳慧;;國際司法機構的咨詢管轄權研究[J];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年05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4條
1 吳瓊;;國際法視角下氣候變化爭端的困境與出路——關注因紐特人的申訴[A];2008全國博士生學術論壇(國際法)論文集——國際經濟法、國際環(huán)境法分冊[C];2008年
2 金永明;;國際海洋法法庭與國際法院比較研究——以法庭在組成、管轄權、程序及判決方面的特征為中心[A];《中國海洋法學評論》2005年卷第一期A部分[C];2005年
3 李文杰;鄒立剛;;國際海洋法仲裁庭對菲律賓訴中國案的管轄權問題[A];海南省首屆社會科學學術年會(2013年)論文集(上)[C];2013年
4 劉孝堂;傅廷中;CHEN Xiaoshuang;;南(中國)海沉船打撈的理論基礎與實踐路徑[A];《中國海洋法學評論》2013年卷第1期[C];2013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吳瓊;北極海域的國際法律問題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2 金永明;國際海底區(qū)域的法律地位與資源開發(fā)制度研究[D];華東政法學院;2005年
3 黃建中;國際法庭管轄權研究[D];中國政法大學;2005年
4 陳百賢;論船舶污染損害賠償[D];中國政法大學;2006年
5 王林彬;國際司法程序價值論[D];復旦大學;2007年
6 陳威;論專屬經濟區(qū)的剩余權利[D];中國政法大學;2007年
7 王巖;國際海底區(qū)域資源開發(fā)制度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07年
8 顧婷;國際公法視域下的WTO法[D];華東政法大學;2008年
9 褚曉琳;論海洋生物資源養(yǎng)護中的預警原則[D];廈門大學;2008年
10 朱鵬飛;國際環(huán)境爭端解決機制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09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吳迪;北極地區(qū)外大陸架劃界法律問題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2 韓洋;大海洋生態(tài)系區(qū)域:海洋法新制度的構建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10年
3 涂娟;《聯合國海洋法公約》中專屬經濟區(qū)的剩余權利研究[D];南昌大學;2010年
4 婁智宇;中日東海劃界問題的探析[D];吉林大學;2011年
5 張鋒茹;專屬經濟區(qū)非沿海國軍事活動的法律問題[D];華東政法大學;2011年
6 張華平;國際海底管理局的組成和職能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11年
7 李成軍;國際司法機構解釋與修訂裁決的權力分析[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10年
8 趙勁松;和平解決國際爭端原則及其適用——中國的理論評析和實踐探討[D];武漢大學;2004年
9 張曉麗;公海漁業(yè)法律制度研究[D];外交學院;2005年
10 彭守民;跨界海洋環(huán)境損害國家責任研究[D];大連海事大學;2005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3條
1 李晨陽;邵建平;;論白礁島主權爭端及其對新馬關系和東盟發(fā)展的影響[J];東南亞研究;2009年01期
2 朱利江;試論解決領土爭端國際法的發(fā)展與問題——最新案例剖析[J];現代國際關系;2003年10期
3 楊翠柏,唐磊;從地圖在解決邊界爭端中的作用看我國對南沙群島的主權[J];中國邊疆史地研究;2001年02期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葉秋冶;論尋找和發(fā)展國際習慣的傳統與現代方法[J];海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年04期
2 喬洲;淺議國際習慣是我國法的淵源[J];貴州警官職業(yè)學院學報;1997年02期
3 王藝;國際慣例與國際習慣之辨析[J];山東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04期
4 劉錦;;試析國際習慣與國際慣例[J];法學家;1989年02期
5 冰青;王馨;;論國際慣例與國際習慣[J];遼寧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7年01期
6 劉學文;;國際習慣與國際慣例的法理界分[J];法制與社會;2009年21期
7 陶凱元,鄭創(chuàng)豪;關于與國際慣例接軌的法律思考[J];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02期
8 尚軍;張改清;;淺析國際慣例的一般性質及其與我國現實立法的銜接問題[J];商場現代化;2009年08期
9 張軍旗;;巴塞爾協議的性質疑析[J];法治研究;2010年11期
10 朱蒙;;淺析國際慣例的概念與范圍[J];現代商業(yè);2010年35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5條
1 張磊;;關于國際法淵源內涵和外延的重新審視[A];2008全國博士生學術論壇(國際法)論文集——國際公法、國際私法分冊[C];2008年
2 班文戰(zhàn);;國際人權法在我國人權法制建設中的地位和作用[A];“‘人權入憲’與人權法制保障”理論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3 黃世席;;國際體育法若干基本問題初探[A];2006年中國青年國際法學者暨博士生論壇論文集(國際私法卷)[C];2006年
4 漆彤;;2020年的國際法:國際金融軟法的效力及其趨勢展望[A];“2020年的國際法”暨中國青年國際法學者論壇會議論文集[C];2011年
5 馬光;;WTO協定在韓國法院的直接適用與直接效力[A];WTO法與中國論叢(2011年卷)[C];2010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荀恒棟;對條約與習慣的適用[N];法制日報;2004年
2 法學所 柳華文;美國反恐戰(zhàn)爭對國際法提出的挑戰(zhàn)[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3年
3 饒戈平;不斷發(fā)展的國際法[N];學習時報;2000年
4 王偉;說說國際法院[N];中國紀檢監(jiān)察報;2006年
5 張乃根 復旦大學法學院;正確處理國際法與國內法關系[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1年
6 本報記者 鄒強;建設中國國際法的未來[N];法制日報;2008年
7 海軍軍事法院院長 李星光;軍艦能否進入他國領海[N];解放軍報;2009年
8 趙霞娥;談國際法概念的教學誤區(qū)[N];連云港日報;2009年
9 武漢大學國際法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靳婷;被掠奪的文化財產所有權爭議的解決途徑[N];人民法院報;2009年
10 楊澤偉 武漢大學法學院;當代國際法:全球化碎片化共存[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5條
1 王秀梅;國家對國際社會整體的義務[D];中國政法大學;2007年
2 張磊;外交保護國際法律制度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3 萬霞;外交保護制度研究[D];外交學院;2012年
4 郭志強;領事協助法律制度研究[D];外交學院;2013年
5 胡秀娟;武裝沖突中文化財產的國際法保護[D];武漢大學;2009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鞠光宇;從最新國際海洋劃界案例看中日東海劃界原則的適用[D];中國海洋大學;2005年
2 尹雪萍;WTO爭端解決機制的法律適用問題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07年
3 劉勇;國際海洋環(huán)境保護法律體系簡論[D];華東政法學院;2006年
4 張曉彤;國際法視野下的文物追索問題研究[D];中國政法大學;2010年
5 疏震婭;論普遍管轄原則與國家主權的關系[D];中國政法大學;2004年
6 姜暉;跨界環(huán)境損害國家責任研究[D];吉林大學;2006年
7 齊海英;國際水道利用與保護的法律實踐及對我國的啟示[D];外交學院;2007年
8 朱博夫;互聯網治理的國際法研究[D];中國政法大學;2009年
9 張程毅;跨國追索文物的若干法律問題研究[D];復旦大學;2010年
10 廖冰冰;WTO爭端解決中的承諾清單解釋問題[D];廈門大學;2008年
,本文編號:1105963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falvlunwen/guojifa/11059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