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產權侵權損害賠償確定的司法路徑分析
本文關鍵詞:知識產權侵權損害賠償確定的司法路徑分析
【摘要】:近年來,隨著知識產權侵權案件的日益增多,怎樣更好地確定侵權損害賠償的數額成為擺在法官面前最主要的難題。為厘清知識產權侵權損害賠償基本法理,使裁判更具正當性和合理性,本文按照司法實踐中對知識產權侵權損害賠償案件審判的基本進路,從整體的角度,分析每個環(huán)節(jié)影響侵權損害賠償額確定的可能因素和難點,抽絲剝繭,逐步推進,最終得出與案情相適應的賠償數額,使權利人得到妥善的金錢救濟,從而達到保護權利、鼓勵創(chuàng)新之目的。 第一部分是知識產權侵權行為的判定。知識產權侵權損害賠償研究的目的是確定合法、合理的損害賠償數額以期對權利人更好地救濟,而這一切的起點就在于對侵權行為的準確判定。筆者通過分析指出,侵權行為的本質在于對民事權利或者民事權益的損害,解答了什么是侵權行為。在此基礎上,,通過對物權請求權的分析,從而將知識產權請求權概念引入知識產權侵權損害賠償制度,從新的角度加深了對侵權行為概念的認識和理解。當然,通過對知識產權侵權行為的準確定義具有很強的現(xiàn)實意義。 對侵權行為數量的判斷問題在傳統(tǒng)民事侵權領域并不像在知識產權侵權領域這么突出。尤其是,同一侵權人針對同一權利人享有的著作權、專利、商標等知識產權的侵害,筆者從不同時間、地點、載體等差異造成知識產權侵權案件處理可能的沖突出發(fā),從基本法理、實體法規(guī)定以及比較法之角度,斷定將同一侵權人針對同一權利人享有的著作權、專利、商標等知識產權的侵權行為不因實施時間、地域和載體之差異而視為不同的侵權行為,而應視為同一侵權行為,從而解決了應當是幾個訴訟和幾個賠償的問題。 第二部分是關于知識產權侵權損害賠償歸責原則及構成要件的討論。筆者從分析對知識產權侵權損害賠償歸責原則的常見誤區(qū)開始,從外國法、國際公約、國內法等方面全面論證了采納過錯責任原則的合理性,贊成損害、過錯與因果關系作為知識產權侵權損害賠償的三要件,分析知識產權侵權損害的本質和特殊性,認識到確定知識產權受到的損害程度和范圍上存在巨大的難度。對過錯的認識采取主觀說和客觀說相結合的折衷說。侵權人的主觀心理狀態(tài)惡性的程度,也直接影響到法定賠償時對侵權人制裁的力度,并不是可有可無。對侵權人的過錯程度和過錯形式的判斷在知識產權侵權損害賠償之訴中十分重要。但是,判斷知識產權侵權人有無過錯、過錯程度和形式并不容易。因果關系是一座橋梁,將行為和損害連接起來。實踐中多不重視。該現(xiàn)象是導致知識產權侵權損害賠償數額較難確定的原因之一。筆者通過分析,認同相當因果說,并分析其在確定損害賠償數額方面的重要作用。 第三部分是知識產權侵權損害賠償規(guī)則的適用。從實體法和司法實務的角度,筆者認為我國知識產權侵權損害賠償的規(guī)則只能是完全賠償規(guī)則和法定裁量規(guī)則。在知識產權侵權損害賠償的司法實踐中,人們并沒有正確認識到完全賠償規(guī)則和法定裁量規(guī)則之間的關系。完全賠償規(guī)則是知識產權侵權損害賠償之目的規(guī)則,而法定裁量規(guī)則是知識產權侵權損害賠償的方法規(guī)則。離開目的規(guī)則,方法規(guī)則將成無本之木,無根之水,而離開方法規(guī)則,目的規(guī)則也注定無法實現(xiàn)。目前的司法實踐中,法官普遍既缺乏對目的規(guī)則的重視,更存在對方法規(guī)則的研究。 由于大陸法系將損害賠償的功能定位于填平損失,懲罰性賠償幾乎沒有發(fā)展。我國商標法已經采納了懲罰性規(guī)則。筆者以此為依據,分析了懲罰性規(guī)則在商標侵權損害賠償的具體適用時應該滿足的要件。并將其與美國相關制度進行了比較,得出賠償計算基礎存在差異的觀點。 第四部分是知識產權侵權損害賠償的確定。從常見的幾種損害賠償數額的確定方法的適用方式、適用順序開始介紹,接下來詳細介紹了權利人的損失、侵權人的獲利以及許可使用費合理倍數具體適用過程中的難點、熱點和需要注意的問題,在介紹法定賠償時重點分析了法定賠償額的幅度提高后可能存在的問題以及專利是否可以突破最低賠償額的問題。最后,從立法、司法、技術、主體等角度提出合理確定知識產權侵權損害賠償額的建議。
【關鍵詞】:知識產權 侵權損害 特殊性 賠償額
【學位授予單位】:吉林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4
【分類號】:D923.4;D926
【目錄】:
- 摘要4-6
- Abstract6-10
- 引言10-12
- 一、 知識產權侵權行為的判定12-22
- (一) 侵權行為概念的辨析12-13
- (二) 知識產權侵權行為性質的判斷13-16
- (三) 知識產權侵權行為數量的認定16-22
- 二、 知識產權侵權損害賠償的歸責原則及構成要件22-33
- (一) 關于知識產權侵權損害賠償歸責原則的現(xiàn)實分歧22-23
- (二) 采納過錯責任原則的合理性23-25
- (三) 知識產權侵權損害賠償的構成要件具體適用25-33
- 三、 知識產權侵權損害賠償規(guī)則的適用33-39
- (一) 知識產權侵權損害賠償規(guī)則的重要性33
- (二) 我國知識產權侵權損害賠償的主要規(guī)則33-36
- (三) 懲罰性賠償規(guī)則在司法實踐中的運用36-39
- 四、 知識產權侵權損害賠償額的確定39-52
- (一) 知識產權侵權損害賠償方法的適用條件39-42
- (二) 確定性賠償的具體適用42-46
- (三) 法定賠償的具體適用46-50
- (四) 關于合理確定知識產權侵權損害賠償額的建議50-52
- 結論52-53
- 參考文獻53-55
- 作者簡介及科研成果55-56
- 致謝56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喬生,沈木珠;論中國知識產權侵權歸責[J];法學雜志;2001年05期
2 王秉鈞;;“華人”品牌的跨世紀之爭——“華人”品牌知識產權侵權案的法律思考[J];廣告大觀;2001年08期
3 薛虹;;超文本鏈接與知識產權侵權責任[J];中國專利與商標;2001年04期
4 李永明;知識產權侵權損害法定賠償研究[J];中國法學;2002年05期
5 鄭書前,宋新宇;論知識產權侵權糾紛之可仲裁性[J];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2年05期
6 趙陽;論知識產權侵權行為的經濟學誘因[J];黑龍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3年01期
7 郭如瑾,晏輝;互聯(lián)網知識產權侵權案之管轄權[J];中共南昌市委黨校學報;2003年03期
8 郎貴梅;論知識產權侵權行為認定和責任確定的制度設計 兼論過錯在知識產權侵權行為認定和賠償責任確定中的意義[J];法律適用;2004年01期
9 呂曰東;知識產權侵權行為構成與認定[J];山東省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5年05期
10 童兆洪;浙江省企業(yè)在國外被訴知識產權侵權案件的調查與分析[J];法律適用;2005年03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8條
1 范一丁;;互聯(lián)網上知識產權侵權訴訟的根據[A];中華全國律協(xié)知識產權專業(yè)委員會知識產權論壇暨2001年年會集[C];2001年
2 董正偉;;典型知識產權侵權行為的雙重違法和交叉法律適用[A];2009中華全國律師協(xié)會知識產權專業(yè)委員會年會暨中國律師知識產權高層論壇論文集(下)[C];2009年
3 侯繼山;;論展會的知識產權法律保護[A];2009中華全國律師協(xié)會知識產權專業(yè)委員會年會暨中國律師知識產權高層論壇論文集(下)[C];2009年
4 鄧昭君;余洪春;;論證明妨礙規(guī)則在知識產權侵權訴訟中的適用[A];全國法院第25屆學術討論會獲獎論文集:公正司法與行政法實施問題研究(上冊)[C];2013年
5 李建勇;;論侵權案件審判中原創(chuàng)與再創(chuàng)的法經濟學分析[A];2007年全國法經濟學論壇論文集[C];2007年
6 田子軍;;論網絡環(huán)境下知識產權侵權的責任——通過網絡擴散破譯他人權利保護信息[A];信息網絡與高新技術法律前沿(2005)——電子法與電子商務時代的傳統(tǒng)知識保護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7 冉瑞雪;;談美國337調查[A];中華全國律師協(xié)會WTO專門委員會2005年年會會議手冊[C];2005年
8 朱軍;;網絡知識產權侵權案件的國際私法問題[A];信息網絡與高新技術法律前沿——中華全國律師協(xié)會信息網絡與高新技術專業(yè)委員會成立大會論文集[C];2001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賴文忠;福州海關:查獲知識產權侵權案777起[N];商務時報;2008年
2 記者 焦磊立;確保打擊知識產權侵權專項行動取得實效[N];張家口日報;2010年
3 孫韶華;美調查中國知識產權侵權 對準新興產業(yè)[N];中國貿易報;2011年
4 記者 劉洋;市一中法院發(fā)布知識產權侵權典型案例[N];重慶日報;2013年
5 伊莉莎白·妮梅爾(Elizabeth A.Niemeyer);在美國因知識產權侵權成為被告該如何應對?[N];中國知識產權報;2013年
6 林世鈺;加大知識產權侵權刑事打擊力度[N];檢察日報;2007年
7 本報記者 陳穎;制止知識產權侵權[N];貴陽日報;2007年
8 記者 王海洋;知識產權侵權投訴率下降[N];醫(yī)藥經濟報;2008年
9 記者李啟章 吳艷;讓廣告遠離知識產權侵權[N];中國知識產權報;2008年
10 蔣志培;認定知識產權侵權行為的法律標準[N];中國貿易報;2001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王安培;知識產權侵權糾紛的可仲裁性研究[D];重慶大學;2013年
2 馬曉倩;論知識產權侵權的歸責原則[D];大連海事大學;2009年
3 劉婷婷;紅色旅游資源開發(fā)中的知識產權侵權損害救濟研究[D];華東交通大學;2009年
4 徐偉亮;知識產權侵權的成因與對策思考[D];中國政法大學;2009年
5 劉麗鵬;論知識產權侵權的歸責原則[D];上海海事大學;2007年
6 趙子濤;論知識產權侵權貨物的海關處置措施[D];山西大學;2012年
7 林虹兆;論我國知識產權侵權訴訟證據收集[D];西南政法大學;2009年
8 代寶榮;知識產權侵權訴訟證據收集問題研究[D];西北大學;2010年
9 楊波;中外知識產權侵權法律問題比較研究[D];大連海事大學;2003年
10 趙秋丹;國際科技合作中的知識產權侵權問題研究[D];廈門大學;2006年
本文編號:1074211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falvlunwen/gongjianfalunwen/10742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