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法律論文 > 法史論文 >

南京國民政府訓政前期立法體制研究(1928-1937)

發(fā)布時間:2020-06-10 03:11
【摘要】: 在中國近代立法史上,南京國民政府在1928年五院制建立至1937年抗戰(zhàn)爆發(fā)之前的10年間,取得了堪稱輝煌的立法成就。其效仿歐洲大陸法系的模式,建立了較為完備的法律部門,有關法律概念、原則和規(guī)范以成文法典的形式,形成了完整的“六法體系”,在法律內(nèi)容、價值觀以及立法技術等方面均獲得了一定成就。南京國民政府之所以有如此立法成績,一個重要原因是國民政府在這10年間形成了基本的立法體制:立法院作為專門的立法機關得以確立并承擔了大量的立法工作;對于立法權的設置、歸屬、范圍等有較為明確的規(guī)定;立法程序作為立法權的運行載體,在法律上有完整規(guī)定,并獲得了一定實踐經(jīng)驗。而這一立法體制得以建立,是以國民政府從軍職轉(zhuǎn)向黨治,并按照孫中山訓政理論和憲政思想為基礎而建立的訓政體制為背景的。因此,此時的立法體制,處處滲透著訓政的色彩。作為我國立法史上存在過的獨一無二的立法體制,是由多項具體制度和內(nèi)容構成的有機整體,具有獨特的內(nèi)涵、結(jié)構和特征,其歷史經(jīng)驗和教訓值得探討,而法學界對此尚無專門性研究。本文主旨在于,將國民政府訓政前期的立法體制作為一種制度類型和制度體系進行研究,對其構成要素、結(jié)構體系及其實際運行進行分析,并探討其在法制現(xiàn)代化過程中的作用。 本文分為緒論、第一至五章以及緒論三大部分。 緒論部分簡要討論了文章的研究對象和意義,介紹文章的基本框架和思路,并對有關學術史進行了回顧。 第一章:訓政前期立法體制的建構。本章著重討論南京國民政府訓政前期立法體制形成的政治制度背景和理論基礎。從晚清資政院的設立到民國國會被解散,正是西方議會制度在中國近代史上從移植到失敗的過程,這一過程也意味著以議會為核心而展開的立法活動的開端和旋即遭到挫折。由于當時中國政壇掌權者頻頻易主,完整的立法體制并未形成。而議會制度移植失敗的結(jié)果,使得各種改造議會制度的設計方案紛紛出爐;在制度上,則使得一度與代議制緊密相連的民國立法體制在日后的重建與發(fā)展中逐步偏離了西方議會制度的軌道,以至于南京國民政府徹底放棄了任何民意機關的形式。因此,從移植議會制度到改造議會制度,正是南京國民政府訓政前期立法體制得以建立的制度背景。就訓政前期立法體制形成的理論基礎而言,最直接的理論依據(jù)是在當時各種改造議會制度思潮中最為完整的方案——孫中山的憲政思想,包括“建國三時期”理論和五權憲政學說。同時,以胡漢民為首的國民黨人,針對國民政府從軍政轉(zhuǎn)向訓政等時政特點,對孫中山的憲政理論加以闡釋和創(chuàng)新,進一步強化“以黨治國”思想,并針對立法機關的設置等問題提出了具體的解決方案。以上述政治制度和理論基礎為背景,南京國民政府頒發(fā)了一系列憲法性法律文件,訓政前期的立法體制最終得以建立。在該章還對當時的立法成果進行了簡要評述。 第二章:訓政前期立法主體結(jié)構分解。本章討論了南京國民政府訓政前期有權進行立法以及對立法活動產(chǎn)生實質(zhì)性影響的各類主體。在橫向上,立法主體包括兩套系統(tǒng),即國民政府內(nèi)部有權制定法律或命令的各“治權”機關和國民黨內(nèi)作為立法主體的黨務機關。其中,屬于國民政府系統(tǒng)的立法主體有:制定法律的專任機關——立法院;命令的制定機關——行政院、司法院、監(jiān)察院、考試院及各自所屬機構等。國民黨內(nèi)立法主體包括:實際控制國家立法權的中央政治會議,進行立法決策的國民黨最高權力機關——國民黨全體代表大會、中央執(zhí)行委員會以及中央執(zhí)行委員會常務會議。這兩套立法系統(tǒng)之間的關系并非平行,而是表現(xiàn)為立法院以及國民政府內(nèi)其他立法主體受制于國民黨黨內(nèi)立法主體。此外,某些具有特定身份的個人,對立法活動也產(chǎn)生了一定影響,如國民政府主席、立法院院長、立法委員等。在縱向上,除上述中央立法主體外,還存在地方立法主體,包括:省政府委員會,行政督察區(qū)專員公署,市參議會與市政會議,縣參議會與縣行政會議,地方黨部。其特點是,法律上的立法主體和實際中的立法主體不相符合,僅僅存在于制度中的立法主體如市參議會或縣級立法主體在實踐當中付諸闕如。此外,某些在蔣介石操控下的軍事機關,如南昌行營,鄂豫皖三省剿匪司令總部也在行使著事實上的立法權,而成為非法定的立法主體。 第三章:訓政前期立法權限辨析。本章主要分析各立法主體法定的立法權限以及實際運行狀況,力圖厘清這一時期的法律淵源,認識不同性質(zhì)的法律文件之間的關系及其實質(zhì)。就國民黨黨內(nèi)立法主體而言,國民黨全體代表大會、中央執(zhí)行委員會以及中央執(zhí)行委員會常務會議具有最高立法權。而在實踐中立法活動較為頻繁的是中央執(zhí)行委員會常務委員會,其不僅直接制定法律,而且大量行使復決權。中央政治會議作為國民黨內(nèi)最高政治指導機關,其享有法律的創(chuàng)制權、復決權以及直接立法權。其中最重要的權力是通過立法原則的擬定控制整個立法活動。國民政府系統(tǒng)內(nèi)的立法主體中,立法院的立法權限是議決所有的法律案,制定、修改、廢止法律是其最主要的職責。而這些權力受到中政會的嚴格控制。其制定的法律甚至可以被中政會直接改變。其他各院及下屬機構有權在自身職權范圍內(nèi)制定“命令”。司法院有權解釋各種法令。此外,軍事機關也通過直接制定法律而大量侵越立法權。在中央與地方的立法權劃分方面,理論上堅持孫中山的均權原則,制度上維護中央集權,而事實卻是中央權威喪失,政令不通,各地方自行其事,形成了名為集權,實為分權的局勢。 第四章:訓政前期立法程序運行展示。根據(jù)一系列法律之規(guī)定,立法院的立法程序相對完備。但在實際運行中,幾乎每一個基本環(huán)節(jié),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國民黨機關的滲透和干擾。其中有些程序性規(guī)定,如出席與列席之區(qū)分、表決方式的采納等等,照搬西方國家現(xiàn)成制度。但在帶有訓政色彩的立法體制下,這些制度失去了賴以生存的土壤而變得毫無意義。關于命令的制定程序,不同的制定主體其程序不完全一致,沒有統(tǒng)一規(guī)定。以行政院的立法程序為例,其實際運行往往受到某個機構或個人的影響。關于地方立法程序,由于各地立法情況極為復雜,未能一一予以考察。因此,本節(jié)主要從典型制度入手,分析地方立法程序的狀況。 第五章:訓政時期立法體制的轉(zhuǎn)變與發(fā)展。本章分別討論了《五五憲草》、《期成憲草》、政協(xié)《憲草修改原則》以及《中華民國憲法》中關于立法體制的設計以及抗戰(zhàn)以后立法體制的實際運行狀況!段逦鍛棽荨窔v經(jīng)七稿,其中關于立法體制的設計和變化呈現(xiàn)出一條鮮明脈絡:立法權的逐步削弱和行政權的不斷提高,直至《五五憲草》成為南京國民政府歷史上行政集權最為嚴重的一部憲草!镀诔蓱棽荨反_定了具有一定民主性和分權制衡色彩的立法體制:由民選產(chǎn)生的民意機關及其常設機關在國家立法系統(tǒng)中占據(jù)了足以與行政權以及其他權力相抗衡的地位;作為治權機關的立法院被技術化!稇棽菪薷脑瓌t》中所體現(xiàn)的立法體制,實質(zhì)上更接近于西方代議制國家,強調(diào)以民意機關作為行使立法權的核心,提高立法權在國家體系中的地位,防止總統(tǒng)濫用職權!吨腥A民國憲法》則確立了直接民權和代議政治相混合、行政部門代行國會部分職權的立法體制。而在實踐中,抗戰(zhàn)時期的立法體制具有明顯的戰(zhàn)時特征;1945年以后進入行憲時期后,立法院成為民意機關,代表了立法體制轉(zhuǎn)向為以代議政治為核心。但隨著國民黨兵潰大陸,行憲時期的立法體制不得不結(jié)束了在大陸的歷史使命。 余論:本章從訓政前期立法體制與孫中山最初構想的差異和這一體制在法制現(xiàn)代化中的地位與作用兩方面,對全文進行總結(jié)。國民政府訓政前期的立法體制只是在形式上繼承了孫中山的設想,在根本精神和根本原則上則是背道而馳的。在法制現(xiàn)代化建設中,只有一套法律規(guī)則,而推動法律規(guī)則正常運行的法律組織和運行機制則存在嚴重缺陷。表現(xiàn)為:立法者在具體立法工作中的矛盾心態(tài);立法權始終淪為行政權的附屬品;中央與地方的關系沒有固定化和法制化;盲目照搬而忽視現(xiàn)代民主國家立法程序形成的本質(zhì)及其意義。
【學位授予單位】:華東政法學院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授予年份】:2006
【分類號】:D929

【引證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條

1 陳忠海;陳潔;;民國時期我國檔案工作變革的特征[J];檔案管理;2012年05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肖秀娟;民國律師執(zhí)業(yè)活動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3條

1 曹偉;孫科立憲思想研究[D];湖南大學;2010年

2 董津;南京國民政府時期人權立法研究[D];山東大學;2010年

3 郭慧毅;20世紀30年代《漁業(yè)法》的頒布及實施狀況研究[D];黑龍江大學;2012年



本文編號:2705686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falvlunwen/fashilw/2705686.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f7c47***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