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等”還是“齊一”——淺談中國法律史研究資料之價值
[Abstract]:Since the emergence of Chinese legal history as an independent discipline in the early 20th century, on the basis of inheriting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historiography, the older scholars have used the research methods of western empirical historiography for reference. It has formed the consensus that all kinds of research data have clear value difference and so on. In recent years, the tendency to unify the value of all kinds of research materials in the field of legal history research in China may hinder the pursuit of "seeking truth" by legal historiography. The emergence of this phenomenon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researchers' post-modern view of history, the problem consciousness of simply looking for materials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problems and the academic atmosphere of seeking too much novelty and wonder. The key to recounting the "common sense" of the poor value of research materials is to admit that in the study of legal historiography, orthodox history, anthologies, memorabilia, etc., should be lower than decrees and decrees, local laws and regulations, judicial files, case compilations, family laws and clan rules, and country conventions. Local chronicles, deed genealogy, political books, court master's secret books, daily books, etc., should be higher than wild history notes, literary works, and so on. On this basis, young researchers should attach importance to common and physical data, fully examine and flexible use of new data.
【作者單位】: 北京大學法學院;
【分類號】:D929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崗;;中華民族傳統(tǒng)體育發(fā)展的社會文化選擇[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6年07期
2 歐陽健;羅貫中研究三題[J];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05期
3 馮青來;王坤慶;;我國教育學學科原創(chuàng)性缺失的文化解說[J];湖北大學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06年02期
4 孫勇才;余英時與中國現(xiàn)代學術(shù)典范之構(gòu)建[J];河北學刊;2005年02期
5 王學典;;唯物史觀派史學的學術(shù)重塑[J];歷史研究;2007年01期
6 李伯重;20世紀初期史學的“清華學派”與“國際前沿”[J];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05期
7 蔡燕;;儒家化的隱逸與任俠:盛唐山水田園詩與邊塞詩的文化精神[J];曲靖師范學院學報;2006年02期
8 景海峰;中國文化形象的世紀性轉(zhuǎn)折[J];齊魯學刊;2005年01期
9 任東波;;“歐洲中心論”與世界史研究——兼論世界史研究的“中國學派”問題[J];史學理論研究;2006年01期
10 張仲民;;“講故事”的文化史研究——讀《檔案中的虛構(gòu)》[J];史學理論研究;2007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條
1 景海峰;;中國文化形象的世紀性轉(zhuǎn)折[A];紀念孔子誕生2555周年國際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卷二)[C];2004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馮霞;人學視野中的人文體育觀研究[D];華南師范大學;2004年
2 徐云知;李綠園的創(chuàng)作觀念及其《歧路燈》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05年
3 楊立新;刑事訴訟平衡論[D];中國政法大學;2005年
4 凌郁之;走向世俗[D];復旦大學;2005年
5 何善蒙;魏晉情論[D];復旦大學;2005年
6 劉朝謙;中國古代的技術(shù)與詩[D];四川大學;2005年
7 黃勇;道教筆記小說宗教思想研究[D];四川大學;2005年
8 李揚眉;方法論視野中的“古史辨”派[D];山東大學;2005年
9 李菁;南宋四洪研究[D];武漢大學;2005年
10 杭春曉;溫和的漸進之路-以民初北京地區(qū)中國畫傳統(tǒng)派畫家為中心的考察[D];中國藝術(shù)研究院;2006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唐林軒;略論明清小說中的棄儒從商現(xiàn)象[D];湘潭大學;2004年
2 何凱文;關于“李約瑟難題”合理性的討論及其啟示[D];華南師范大學;2005年
3 王巧玲;唐代小說的史料價值[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4 卜登科;論李可染山水畫的“有我之境”[D];中國藝術(shù)研究院;2005年
5 王海濤;意識形態(tài)籠罩下的八十年代歷史學[D];山東大學;2005年
6 劉洋風;矛盾中的萌芽[D];南京師范大學;2005年
7 伍雪平;“三言”、“兩拍”敘事藝術(shù)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6年
8 曹金玲;走向?qū)徝赖娜松鶾D];湖南師范大學;2006年
9 段金生;調(diào)適與沖突[D];蘭州大學;2006年
10 劉海濤;“三言”“二拍”中的商賈小說研究[D];重慶師范大學;2006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2條
1 徐忠明;制作中國法律史:正史、檔案與文學——關于歷史哲學與方法的思考[J];學術(shù)研究;2001年06期
2 高鴻鈞;;無話可說與有話可說之間——評張偉仁先生的《中國傳統(tǒng)的司法和法學》[J];政法論壇;2006年05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羅旭南;;法學方法多樣化在中國法律史教學中的適用[J];海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年04期
2 ;編者前言[J];環(huán)球法律評論;2011年01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4條
1 侯欣一 南開大學法學院;歷史視野下的新中國法律史學[N];中國社會科學報;2009年
2 趙曉耕;關注傳統(tǒng)法律的精神意蘊[N];人民日報;2009年
3 本報記者 蔣安杰;以法律職業(yè)為目標導向是法學教育的出路[N];法制日報;2009年
4 雨田;中國法律史學界的“但丁”:梁啟超[N];中國社會科學院報;2008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牟玉華;先秦儒家法律用語研究[D];西南師范大學;2005年
,本文編號:2456034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falvlunwen/fashilw/24560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