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交往禮俗中的利益平衡
[Abstract]:Since the appearance of propriety, the expression of its implication needs the help of interest medium. However, this does not mean that the status of interest is subsidiary, on the contrary, the consideration of interest has substantive significance in the practice of communication. The investigation of communication etiquette and custom shows that interest is not only reflected in the form of return, but also has the balance of measurement. In a secular society, when we cannot escape from interest, balance is morality, a universal morality. Because of this, etiquette and custom are closer to reality than etiquette.
【作者單位】: 云南大學法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所;
【基金】:作者主持的2009年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項目:“明清法律生活中的利益平衡:從日常交往到司法原則”的研究成果,項目批準號:09YJC820103
【分類號】:D929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李家成;論中外教育研究中的“生命”概念[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4年02期
2 李紅英;略論近代中國社會的職業(yè)乞丐問題[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0年01期
3 蕭放;;春節(jié)習俗與歲時通過儀式[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6期
4 臧衛(wèi)東;再論昆劇之衰及其原因[J];常州工學院學報;2002年03期
5 顧克勇,阮可;《紅樓夢》吸煙小考[J];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06期
6 周光權;刑法學中“人”的觀念的演變[J];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學院學報;2005年01期
7 李n\;;同治、光緒朝如意館[J];故宮博物院院刊;2005年06期
8 張英基;齊文化與蹴鞠運動——“足球發(fā)源于中國”,中國蹴鞠在齊都[J];管子學刊;2004年03期
9 高鐘;從“士農工商”到“紳商學軍”——清末湖北社會結構之裂變[J];湖北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04期
10 黃曦,胡德明;江永的科學技術成就簡述[J];黃山學院學報;2004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條
1 劉平;;近代娼妓的信仰及其神靈[A];近代中國社會與民間文化——首屆中國近代社會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劉君栩;資本與生產力關系的哲學審視[D];中共中央黨校;2002年
2 李家成;關懷生命[D];華東師范大學;2002年
3 劉黎明;宋代民間巫術研究[D];四川大學;2002年
4 沈紅芳;女性敘事的共性與個性[D];河南大學;2004年
5 張盾;現代性問題圖景中的馬克思哲學革命[D];吉林大學;2004年
6 楊躍;理性與躁動[D];南京師范大學;2004年
7 楊九華;論瓦格納樂劇《尼伯龍根的指環(huán)》的思想寓意[D];上海音樂學院;2004年
8 鄭崇選;鏡中之舞[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9 傅守祥;歡樂詩學:消費時代大眾文化的審美想像[D];浙江大學;2005年
10 李自芬;小說身體:中國現代性體驗的特殊視角[D];四川大學;2005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煜;想象西藏[D];暨南大學;2003年
2 陳水勇;文化哲學視野中的貨幣及其現代意義——西美爾貨幣哲學述評[D];華南師范大學;2004年
3 羅紅勝;《說文解字》與清代書法篆刻藝術[D];首都師范大學;2004年
4 楊雪蓮;論清代江西竹枝詞中的社會經濟生活[D];江西師范大學;2004年
5 侯艷麗;透視民國乞丐[D];吉林大學;2004年
6 把增強;張之洞備荒賑災思想與實踐[D];河北大學;2004年
7 譚波;美國當代女性主義藝術理論研究[D];清華大學;2004年
8 鐘紅娟;審美與啟蒙[D];華中科技大學;2004年
9 劉明艷;中國當代消費價值觀的選擇與反思[D];陜西師范大學;2005年
10 劉慧玲;日常生活的審美化實踐[D];陜西師范大學;2005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華;;法國無罪推定原則的歷史考察[J];理論月刊;2008年03期
2 黃信瑜;;公眾參與立法及其外在制約因素分析[J];銅仁學院學報;2008年02期
3 郭道暉;;和諧的法哲學要義與境界[J];法學;2008年11期
4 孫軼偉;;法國憲法委員會功能新論[J];西南政法大學學報;2009年03期
5 彭偉;;試論法治視野中的利益表達[J];法制與社會;2009年19期
6 楊愛仙;;新聞自由與隱私權的法律沖突[J];焦作大學學報;2010年02期
7 鄒萍;;論公權力對私權利的保護[J];知識經濟;2011年09期
8 何建輝;;立法:利益表達的過程[J];甘肅社會科學;2007年05期
9 黃友鋒;;論法與創(chuàng)新——兼對我國法律制度創(chuàng)新的思考[J];福建工程學院學報;2008年02期
10 黃信瑜;;立法聽證:和諧社會視野下的公眾利益表達制度[J];經濟問題探索;2008年08期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中共黑龍江省委黨校 陳宏;檢驗和諧還是對抗的標尺[N];哈爾濱日報;2006年
2 張建新 翟 新 方瑞紅;淺談新聞輿論監(jiān)督與獨立審判的平衡與制約[N];人民法院報;2002年
3 汪洋;國家賠償是法治的必要成本[N];深圳商報;2002年
4 張秋實 (作者為省委黨校教授、《湖北行政學院學報》副主編);共享民主法制果實[N];湖北日報;2007年
5 蔡本政 岳德成;構建和諧社會法治途徑之我見[N];江蘇法制報;2006年
6 張建偉;刑事司法的現代意象[N];檢察日報;2001年
7 裴智勇;開放的品格 一切權力屬于人民[N];中國消費者報;2007年
8 楊小軍;以法治方式化解社會矛盾[N];學習時報;2007年
9 黃磊;廣州業(yè)委會“試妝”法人身份[N];21世紀經濟報道;2007年
10 沈峰;急需用立法界定保障公共利益[N];中國信息報;2006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丹;利益表達的法理基礎及其制度構建[D];北方工業(yè)大學;2008年
2 畢信仁;利益集團的發(fā)展對立法體制的影響及相應對策[D];華東政法學院;2004年
3 孔凡靜;我國立法過程中利益表達機制的構建[D];山東大學;2006年
4 劉能;立法中的利益表達機制研究[D];廈門大學;2007年
5 王瑩;立法過程中的利益表達與整合機制研究[D];華東交通大學;2009年
6 李長英;美國媒體侵害隱私權制度研究[D];山東大學;2007年
7 孫軼偉;法國2008年修憲與法國憲法委員會[D];西南政法大學;2009年
8 唐克;當代中國社會結構轉型中的法律功能及其實現[D];黑龍江大學;2009年
9 張黎;論當代中國社會弱勢群體的非制度化利益表達[D];吉林大學;2011年
10 姚峰;立法游說的正當性分析[D];蘇州大學;2011年
,本文編號:2405014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falvlunwen/fashilw/24050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