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料庫視野下中國立法語言中的情態(tài)動詞翻譯研究
本文選題:情態(tài)動詞 + 人際功能; 參考:《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年01期
【摘要】:利用北大法制中心推出的《中國法律檢索系統(tǒng)》(英文版),創(chuàng)建100萬詞的中國立法語言平行語料庫以及對比語料庫———英國成文法語料庫,以九個情態(tài)動詞的使用頻率為切入點,在比較中國法英譯語料庫情態(tài)動詞的翻譯特征并存在問題的基礎(chǔ)上,發(fā)現(xiàn)在翻譯中國法律法規(guī)的過程中,譯者應(yīng)該謹慎對待立法語言中的情態(tài)動詞。在追求翻譯對等的前提下,譯者應(yīng)充分考慮情態(tài)系統(tǒng)的深層語義內(nèi)涵和語用功效,才能最大程度地傳遞中國法律法規(guī)的強制性、授權(quán)性。
[Abstract]:Using the "Chinese legal Retrieval system" developed by the legal Center of Peking University (English version), creating a parallel corpus of 1 million words of Chinese legislative language and a comparative corpus of English statutory law. On the basis of comparing the transl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modal verbs in Chinese French and English translation corpus and their problems, the author finds out that in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ng Chinese laws and regulations, the use frequency of nine modal verbs is taken as the starting point. Translators should be cautious about modal verbs in legislative language. On the premise of pursuing translation equivalence, the translator should fully consider the deep semantic connotation and pragmatic efficacy of the modal system in order to convey the mandatory and authorized nature of Chinese laws and regulations to the maximum extent.
【作者單位】: 重慶大學;西南大學;
【基金】:2011年中央高;究蒲袠I(yè)務(wù)費面上項目(No.CDJSK11199) 重慶大學“211三期訪學交流項目”(FX20110727)成果
【分類號】:D920.0;H059
【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辛谷;法律法規(guī)名稱的翻譯[J];中國科技翻譯;2003年03期
2 楊東;英語推測性情態(tài)助動詞語義探析[J];山東外語教學;1996年02期
3 高麗娟;;基于漢英平行語料庫的中國立法語篇情態(tài)動詞對比分析[J];紹興文理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2010年05期
4 熊德米;;英漢法律語言中的人稱指示語對比與翻譯[J];外語教學;2006年03期
5 李克興;;論法律文本的靜態(tài)對等翻譯[J];外語教學與研究;2010年01期
6 彭紅兵;張新紅;;英漢法律翻譯的語用原則[J];西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02期
7 魏在江;;基于功能的英漢語情態(tài)隱喻對比研究[J];現(xiàn)代外語;2008年03期
8 金朝武,胡愛平;試論我國當前法律翻譯中存在的問題[J];中國翻譯;2000年03期
9 肖云樞;英漢法律術(shù)語的特點、詞源及翻譯[J];中國翻譯;2001年03期
10 黃巍;議法律翻譯中譯者的創(chuàng)造性[J];中國翻譯;2002年02期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于銀磊;;法律英語的語言特點及翻譯[J];安徽電氣工程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學報;2010年02期
2 姜紅;;動結(jié)式中補語語義歧指現(xiàn)象分析[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01期
3 陳宏;;法律英語的語言特征及其翻譯[J];安徽電子信息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學報;2009年05期
4 韓穎;;歧義結(jié)構(gòu)的翻譯及其教學[J];安徽電子信息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學報;2011年01期
5 張煒;劉民剛;吳為善;;吳語“Vv+A”韻律結(jié)構(gòu)分析[J];安徽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3期
6 宋永圭;現(xiàn)代漢語“述人主語+不能+Vp”構(gòu)式分析[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年01期
7 鄭維;;英漢雙賓語結(jié)構(gòu)的對比分析[J];安徽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1期
8 袁婭婭;李紫微;;公司章程的英語詞匯修辭特征及其翻譯[J];安徽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5期
9 丁海燕;;架構(gòu)法律語篇的隱喻功能[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11期
10 路崴崴;;“V一下”結(jié)構(gòu)語義分析[J];白城師范學院學報;2010年01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8條
1 周靜敏;;活躍在法律實踐領(lǐng)域的話語分析[A];福建省外文學會2007年會暨華東地區(qū)第四屆外語教學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2 蔣媛;;英漢法律術(shù)語的誤譯及應(yīng)對策略[A];福建省外文學會2007年會暨華東地區(qū)第四屆外語教學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3 鄧聯(lián)繁;;論憲法規(guī)定公民權(quán)利宜用禁止性規(guī)則[A];2006年湖南社科聯(lián)學科前沿問題研究論壇論文集[C];2006年
4 鄒玉華;;語言證據(jù)的種類及其語義鑒定問題[A];第五屆全國語言文字應(yīng)用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5 侯林平;;我國近十年來譯者主體性研究的回顧與反思[A];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第七次全國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6 宋春陽;陸汝占;;說“紛紛”[A];第七屆國際漢語教學討論會論文選[C];2002年
7 黃秀坤;;“怎么V1怎么V2”的內(nèi)部語義關(guān)系分析[A];第九屆國際漢語教學研討會論文選[C];2008年
8 江荻;;藏語動詞的及物性、自主性與施格語言類型[A];內(nèi)容計算的研究與應(yīng)用前沿——第九屆全國計算語言學學術(shù)會議論文集[C];2007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朱元;漢英視覺詞匯認知語義對比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1年
2 吳春紅;現(xiàn)代漢語位事范疇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3 李玲;維吾爾族預科生漢語完句成分學習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0年
4 余金枝;矮寨苗語參考語法[D];中央民族大學;2010年
5 朱作賢;海上保險法補償原則研究[D];大連海事大學;2009年
6 張清;法官庭審話語的實證研究[D];中國政法大學;2009年
7 趙洪芳;法庭話語、權(quán)力與策略研究[D];中國政法大學;2009年
8 陳佳;論英漢運動事件表達中“路徑”單位的“空間界態(tài)”概念語義及其句法—語義接口功能[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9 邱闖仙;現(xiàn)代漢語插入語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10 張純輝;司法判決書可接受性的修辭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盛春雷;英漢法律術(shù)語對比研究及其翻譯[D];西南政法大學;2011年
2 趙麗;從文化轉(zhuǎn)向的視角論法律英語中的冗言及其翻譯[D];西南政法大學;2011年
3 徐旭艷;論靜態(tài)對等翻譯策略在英漢立法句子翻譯中的適用[D];西南政法大學;2011年
4 高曉霞;法律英語中的古體詞及其翻譯[D];西南政法大學;2011年
5 李森;法律文化差異影響下的英漢法律術(shù)語翻譯策略[D];西南政法大學;2011年
6 王芳;法律文本英漢翻譯的經(jīng)濟原則[D];汕頭大學;2011年
7 王治國;法律術(shù)語翻譯的異化:《1989年英國兒童法》漢譯的個例研究[D];汕頭大學;2011年
8 耿伶霞;庭審中律師話語與禮貌原則[D];西南政法大學;2011年
9 黎晶;中英立法文本中銜接方式對比研究[D];西南政法大學;2011年
10 馬艷玲;法律翻譯中的歸化[D];西南政法大學;2011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溫建平;法律英語的語體特征與漢英翻譯[J];國際商務(wù)研究;2001年02期
2 周雪婷;;法律英語翻譯的模糊性與準確性[J];集美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02期
3 邱貴溪;論法律文件翻譯的若干原則[J];中國科技翻譯;2000年02期
4 陳中繩;法律譯文要力求精練[J];上?萍挤g;1995年01期
5 范文芳;;試論語法隱喻的綜合模式[J];外語教學;2007年04期
6 陳中竺;批評語言學述評[J];外語教學與研究;1995年01期
7 楊信彰;;英語的情態(tài)手段與語篇類型[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6年01期
8 楊敏;;立法語篇人際功能的權(quán)力意志剖析[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8年04期
9 魏在江;英漢語氣隱喻對比研究[J];外國語(上海外國語大學學報);2003年04期
10 張新紅;文本類型與法律文本[J];現(xiàn)代外語;2001年02期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蘇崗;“會”表示可能的分析[J];邢臺學院學報;2005年01期
2 朱冠明;情態(tài)與漢語情態(tài)動詞[J];山東外語教學;2005年02期
3 張俊,苗興偉;語言移情的人際功能視角[J];外語教學;2004年05期
4 吳會芹;語言符號的人際功能理據(jù)探尋[J];華北水利水電學院學報(社科版);2004年02期
5 張輝松;試論語言強調(diào)的功能性[J];韶關(guān)學院學報;2005年02期
6 季紅琴;隱喻的人際功能研究[J];內(nèi)蒙古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2期
7 朱曉麗;;英漢語言中的情態(tài)表達方式對比[J];焦作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7年02期
8 彭利貞;論動力情態(tài)的現(xiàn)實否定[J];北方論叢;2005年01期
9 申連云;話語的人際功能:分析與翻譯[J];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4年03期
10 李韌;;女性語言中模糊限制語的人際功能初探[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07年08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許和平;;漢語情態(tài)動詞語義和句法初探[A];第三屆國際漢語教學討論會論文選[C];1990年
2 彭利貞;;論“應(yīng)該”的情態(tài)與體的互動關(guān)系[A];第八屆國際漢語教學討論會論文選[C];2005年
3 張霄軍;;主觀性語義特征及其在機器翻譯中的應(yīng)用[A];機器翻譯研究進展——第四屆全國機器翻譯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4 許國萍;;差比句中的情態(tài)動詞意義分布考察[A];第八屆國際漢語教學討論會論文選[C];2005年
5 劉艷;;從語域的角度看廣告語篇的對等[A];語言與文化研究(第五輯)[C];2010年
6 梁銀峰;;《祖堂集》助動詞研究[A];2008年度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六屆學術(shù)年會文集(哲學·歷史·文學學科卷)[C];2008年
7 魏在江;;英漢情態(tài)隱喻對比研究[A];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第七次全國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8 白鵬鵬;;探究稱呼語的人際意義[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9年年會暨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9 林雄奇;;三位一體:Halliday元語功能的哲學解讀[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9年年會暨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10 易美珍;;“我想”的語法化和功能分析[A];江西省語言學會2007年年會論文集[C];2007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宋永圭;現(xiàn)代漢語情態(tài)動詞“能”的否定研究[D];復旦大學;2004年
2 李秀明;漢語元話語標記研究[D];復旦大學;2006年
3 王飛華;漢英語氣系統(tǒng)對比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4 朱茜;構(gòu)式語法理論框架下“能”的多義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9年
5 李敏;現(xiàn)代漢語非現(xiàn)實范疇的句法實現(xiàn)[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6 向二蘭;漢英助動詞句法比較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7 黃梅;現(xiàn)代漢語嵌偶單音詞的句法分析及其理論意義[D];北京語言大學;2008年
8 馬偉林;隱性評價與顯性評價:語篇功能的評價研究[D];復旦大學;2009年
9 于天昱;現(xiàn)代漢語反問句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7年
10 李凌燕;新聞敘事的主觀性研究[D];復旦大學;2010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肖俊萍;新聞報道和社論的人際功能對比研究[D];濟南大學;2010年
2 曾艷;法律語言中情態(tài)動詞的研究[D];浙江大學;2011年
3 邢雪梅;現(xiàn)代漢語情態(tài)動詞的極性特征分析[D];復旦大學;2011年
4 劉真為;漢英化妝品說明書語篇人際功能對比分析[D];山東大學;2009年
5 董瑞雪;漢語話語標記語“當然”的功能研究[D];河南大學;2009年
6 李宗玲;系統(tǒng)功能情態(tài)視角下的人物分析[D];西南交通大學;2008年
7 夏賽輝;漢語或然性認識情態(tài)動詞語法化研究[D];湖南大學;2004年
8 張荊欣;漢語抱怨言語行為語用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8年
9 傅建華;辯論文本人際功能分析[D];中南大學;2011年
10 朱媛媛;醫(yī)患會話中醫(yī)生提問的人際功能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本文編號:1847200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falvlunwen/fashilw/18472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