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梭理論脈絡中的立法者解讀
發(fā)布時間:2018-04-26 15:02
本文選題:自由 + 公意。 參考:《南京師范大學》2014年碩士論文
【摘要】:自由是上天賜予人類的禮物,是比生命更為重要的一種善,盧梭稱之為人的特質。盧梭的政治經濟學原理主要致力于解決自由與依附性的矛盾,使人擺脫相互之間的依賴關系。自然狀態(tài)中的自由是人類最美好的過去,那時候人類只依賴于物,人與人之間是平等獨立的。隨著自然狀態(tài)的衰落,人們?yōu)榱藬[脫困境,訂立契約,轉讓一切權利從而進入社會,全體個人聯(lián)合起來形成共同體。這時候面臨的問題是:社會狀態(tài)中的人對人的依賴如何才能像自然狀態(tài)中人對物的依賴一樣?盧梭指出,那就需要由法律來進行統(tǒng)治。如果公民想要獲得最大的自由,人民必須成為自我的立法者,不僅是權利意義上的立法者也應當是事實意義上的立法者。 人民在立法的過程中,對具體的法律草案進行表決,但是起草法律的權利,并不由人民來行使,反而交給了外邦人——立法家。神明一樣的立法家看似違背了人民立法的原則,但是立法家的存在卻是盧梭理論的必然,他是為了解決從自然狀態(tài)進入社會狀態(tài)所遺留的問題,即改造人性。為了避免立法家成為牧羊人所帶來的理論尷尬,盧梭拋棄了古典立法家的觀念,指出立法家是沒有立法的權力的。立法權主要包含法律的制定和法律的維護兩項內容。 對于立法,本文試圖指出盧梭主張小國之內直接民主,大國之中可以有代理人參與,但二者的出發(fā)點都是相同的,即立法權屬于人民,立法權不可以被別人代表,法律只應表達人民的意志。在盧梭的理論中,人民的意志就是公意,立法者的立法過程就是去尋找和發(fā)現(xiàn)公意。法律的平等源于公意主體的普遍性和對象的普遍性。盧梭的理論經常遭人誤讀,皆源于其公意理論的抽象性。共同體中的個人不僅擁有作為自然人的私意,也有作為公民的公意,而公意的形成過程就是排除私意的過程。盧梭指出,公意的形成主要通過定期集會和投票來完成。立法者對公共事務占有相當充分的信息以后,在未經過相互討論的前提下,對共同利益進行考量,因而產生大量對公共事務的不同理解,公意就蘊藏其中。
[Abstract]:Freedom is a gift given to human beings on the last day , which is more important than life , which is called the personality of human beings . The principle of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the present invention is mainly devoted to solving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freedom and dependency . The freedom in the state of nature is the most beautiful past . When the people want to gain the greatest freedom , people must become the legislator of themselves , not only the legislator in the meaning of the right , but also the legislators of the fact .
In the process of legislation , the people vote on the specific draft law , but the right to draft the law is not exercised by the people instead of the people .
For the legislation , this paper attempts to point out that there is direct democracy within the small country , but the starting point of the two is the same , that is , the legislative power belongs to the people , and the legislative process of the legislator is to express the people ' s will .
【學位授予單位】:南京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4
【分類號】:D909.1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翟小波;;人民主權原則的規(guī)范邏輯與實踐技藝——以盧梭的《社會契約論》為根據(jù)[J];北大法律評論;2010年01期
2 崔之元;盧梭新論[J];讀書;1996年07期
3 顧肅;試論當代政治哲學的學理基礎[J];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5期
4 史彤彪;;盧梭的法律思想對法國大革命的影響[J];法學家;2004年02期
5 秦前紅,武立強;人民主權:盧梭與貢斯當之比較[J];法學評論;2003年04期
6 湯善鵬;;立法權正當行使的法理分析[J];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01期
7 聶露;人民主權理論述評[J];開放時代;2002年06期
8 陳海濤;試論盧梭的政治哲學與法國大革命[J];南京政治學院學報;1995年06期
9 周少來;制度立國與道德僭越——盧梭政治邏輯剖析[J];青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03期
10 董增剛;論辛亥革命前后國人對《民約論》的不同評價[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S1期
,本文編號:1806522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falvlunwen/fashilw/18065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