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中國古代法律的“法俗”特質(zhì)
本文選題:中國古代 切入點:法律 出處:《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13年02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從雷德菲爾德提出的"大傳統(tǒng)"和"小傳統(tǒng)"概念出發(fā),以"法俗"概念為中心,從民俗學角度解釋中國古代法律樣式不失為一種新穎的觀點。從中國早期法律的原始創(chuàng)制以及儒墨法對其"法俗"特質(zhì)的形成和影響來看,認識古代法律之難,不全在其律,亦難在其俗;中國古代法律一直追求禮、俗、法的統(tǒng)一。綜觀秦代法治,"律"的一個重要功能就是它不僅要"問俗",還要"化俗"。由此,中國古代在國家(禮法)與社會(俗)之間建立了合理的聯(lián)系,創(chuàng)制了"俗—禮—法"之間漸次遞進的社會制度模型,進而形成了中國古代法律兼具風俗性法學和理性法學的特點。
[Abstract]:Based on the concept of "big tradition" and "small tradition" put forward by Redfield, the concept of "law and custom" is taken as the center. It is a novel viewpoint to explain the style of ancient Chinese law from the angle of folklore. From the original creation of Chinese early law and the formation and influence of Confucianism and Mohism on its "law and custom", the difficulty of understanding ancient law lies in its law. The law of ancient China has always pursued the unity of propriety, custom and law. In a comprehensive survey of the rule of law in the Qin Dynasty, one of the important functions of "Law" is that it should not only "ask the vulgar", but also "turn the vulgarity". In ancient China, a reasonable connection was established between the state (ritual law) and society (custom), and a progressive social system model was created between "vulgar, propriety and law". Then formed the Chinese ancient law has the custom law and the rational law characteristic.
【作者單位】: 西南民族大學法學院;
【基金】:西南民族大學中央高;究蒲袠I(yè)務(wù)費專項資金項目(12SZYTH11)
【分類號】:D909.2
【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條
1 靳楓毅;;夏家店上層文化及其族屬問題[J];考古學報;1987年02期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蔡愛麗;;從新場黨獄透視清末地方司法腐敗[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7年04期
2 吳樹勤;楊學坤;;以公心辨:辯論理念的回歸與超越[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8年02期
3 吳樹勤;;禮學視野中的天人統(tǒng)一論——荀子“明于天人之分”思想的實質(zhì)[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9年02期
4 江瀚;;略論荀子禮樂學說之思想意義[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9年03期
5 呂偉華;;淺論縱橫家的政治理想[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11年03期
6 陸建華;荀子禮法關(guān)系論[J];安徽大學學報;2003年02期
7 陸建華;;墨子之禮學[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06期
8 丁成際;;“各得其宜”與“群居和一”——荀子“群己之辨”的價值意蘊[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04期
9 丁成際;;荀子禮之功能論[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4期
10 袁健惠;;先秦漢語受事前置句類型及其句法語義分析[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02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仇軍;;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的繁榮——奧林匹克精神與中華文化差異和沖突[A];北京論壇(2008)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文明的普遍價值和發(fā)展趨向:“奧運精神與世界和諧”奧林匹克分論壇論文或摘要集[C];2008年
2 張維坤;;“諷誦”在我國古代長期廣泛流行的原因考察[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4)——中國學科教學與課程教材史研究[C];2009年
3 張勃;;寒食節(jié)起源研究[A];清明(寒食)文化的多樣與保護——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清明·寒食)論壇文集續(xù)編[C];2011年
4 齊曉光;;內(nèi)蒙古克什克騰旗龍頭山遺址發(fā)掘的主要收獲[A];內(nèi)蒙古東部區(qū)考古學文化研究文集[C];1990年
5 牟穎;;首善之區(qū)需首善之思——首善之區(qū)文化建設(shè)與傳統(tǒng)文化[A];儒學與二十一世紀文化建設(shè):首善文化的價值闡釋與世界傳播[C];2007年
6 尚學鋒;;竹簡詩論“《卷耳》不知人”的闡釋史意義[A];儒學與二十一世紀文化建設(shè):首善文化的價值闡釋與世界傳播[C];2007年
7 姚小鷗;王克家;;《論語·憲問》篇“駢邑三百”解[A];儒學與二十一世紀文化建設(shè):首善文化的價值闡釋與世界傳播[C];2007年
8 朱泓;;東胡人種考[A];中國邊疆考古學術(shù)討論會論文摘要[C];2005年
9 姜燕;;醫(yī)古文的學習和研究需要文字訓詁學素養(yǎng)[A];全國第十八次醫(yī)古文研究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C];2009年
10 黃海波;;《內(nèi)經(jīng)》形神兼養(yǎng)的醫(yī)學思想[A];中華中醫(yī)藥學會第十六屆醫(yī)古文學術(shù)會議論文集[C];2006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康德強;傳統(tǒng)體育養(yǎng)生的文化哲學研究[D];上海體育學院;2010年
2 劉寶春;南朝東海徐氏家族文化與文學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0年
3 張美宏;生生之道與圣人氣象:北宋五子萬物一體論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4 李言統(tǒng);故事歌研究[D];西北民族大學;2010年
5 楊棟;神話與歷史:大禹傳說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6 羅驤;慧遠與東晉佛教的變遷[D];南開大學;2010年
7 王偉;《呂氏春秋》體道和治道思想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8 劉明輝;魏晉士人政治心態(tài)類型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9 劉軍;顧憲成與晚明東林運動——傳統(tǒng)士大夫政治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10 張欣;先秦飲食審美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桂峰;傳統(tǒng)民本思想的理論品質(zhì)與現(xiàn)代轉(zhuǎn)型研究[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2 宋磊;我國死刑執(zhí)行制度中若干爭議性問題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3 宋利娜;先秦儒家農(nóng)業(yè)觀探析[D];鄭州大學;2010年
4 王思齊;《新序》《說苑》小說價值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5 鄭彩云;從“崇禮”到“詭道”[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6 楊旭輝;秦都移異與秦的崛起和統(tǒng)一[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7 孫宏亮;唐律未成年人犯罪制度初探[D];蘇州大學;2010年
8 徐軍;我國刑罰執(zhí)行法律監(jiān)督的若干問題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9 張彩風;儒家誠信觀與當代社會誠信建設(shè)[D];青海師范大學;2010年
10 王洪軍;陸機詩歌情感研究[D];青海師范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佟柱臣;;吉林的新石器fB代文化[J];考古通訊;1955年02期
2 李逸友;;內(nèi)蒙昭烏達盟出土的銅器調(diào)查[J];考古;1959年06期
3 ;吉林西團山子石棺墓發(fā)掘記[J];考古;1960年04期
4 ;內(nèi)蒙古赤\鏌┩趺懟⑾募業(yè)暌胖肥躍蚣蟣╗J];考古;1961年02期
5 ;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1960年田野工作的主要收獲[J];考古;1961年04期
6 ;遼寧朝陽魏營子西周墓和古遺址[J];考古;1977年05期
7 ;遼寧克什克騰旗天寶同發(fā)現(xiàn)商代銅u[J];考古;1977年05期
8 ;遼寧喀左南洞溝石槨墓[J];考古;1977年06期
9 ;記遼寧喀左縣后墳村發(fā)現(xiàn)的一組陶器[J];考古;1982年01期
10 潘其風;韓康信;;內(nèi)蒙古桃紅巴拉古墓和青海大通匈奴墓人骨的研究[J];考古;1984年04期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論點輯要[J];中國審判;2011年04期
2 張文勇;;從最高法院收回死刑核準權(quán)看中國死刑限制制度的歷史[J];河南司法警官職業(yè)學院學報;2006年01期
3 凌蕊蘋;;中國傳統(tǒng)法律文化中的“禮法結(jié)合”[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7年04期
4 許茜;;中國法律傳統(tǒng)成因之自然人文地理[J];知識經(jīng)濟;2011年11期
5 翟翔宇;;中國法律傳統(tǒng)中的治安防控及其借鑒意義[J];中南財經(jīng)政法大學研究生學報;2007年05期
6 張在深;;《我們生活中的中華法律傳統(tǒng)》征文評獎揭曉[J];中西法律傳統(tǒng);2002年00期
7 ;法律·經(jīng)濟[J];全國新書目;2005年14期
8 齊愛華;談中西法律傳統(tǒng)中的“無訟”與“爭訟”現(xiàn)象[J];遼寧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5年02期
9 陳建峰,湯威,林高連 ,趙一蔚;信仰之于法律——略談神權(quán)法思想[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2期
10 張晉藩;;中國法律的傳統(tǒng)與轉(zhuǎn)型[J];研究生法學;1997年01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周一平;;當代中國環(huán)境法在倫理回歸中的理念重建[A];環(huán)境法治與建設(shè)和諧社會——2007年全國環(huán)境資源法學研討會(年會)論文集(第四冊)[C];2007年
2 程方平;;略論中國教育的重要傳統(tǒng)[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2)——中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3 陳光;;“造化隨順”的思想背景——松尾芭蕉的“造化隨順”與中國古代自然觀[A];2002中國未來與發(fā)展研究報告[C];2002年
4 丁海斌;陳凡;;中國古代官方科技檔案之研究[A];全球化視閾中的科技與社會——全國科技與社會(STS)學術(shù)年會(2007)論文集[C];2007年
5 謝兵良;;弘揚中國古代廉政文化,促進領(lǐng)導干部廉潔從政[A];湖南省領(lǐng)導科學學會第六次會員代表大會暨紀念新中國成立60周年理論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6 王培友;;“和”、“和諧”與“和平”思想及其演變軌跡[A];儒學與二十一世紀文化建設(shè):首善文化的價值闡釋與世界傳播[C];2007年
7 劉篤才;;中國古代判例考論[A];當代中國遼寧發(fā)展·創(chuàng)新·和諧——遼寧省第二屆哲學社會科學學術(shù)年會獲獎成果文集[C];2009年
8 趙繼倫;;《墨經(jīng)》所呈現(xiàn)的中國古代思維方式[A];“中國名辯學與方法論研討會、道家與西方研討會、馮友蘭哲學思想研討會”優(yōu)秀論文精選[C];1998年
9 張保成;;中國古代對外貿(mào)易法律制度初探[A];第二屆貴州法學論壇文集[C];2001年
10 李平;;虛靜·養(yǎng)氣·神思——中國古代文藝理論的現(xiàn)代闡釋[A];2003年安徽省文學學會學術(shù)會議論文集[C];2003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張馭寰;6、中國古代哪一座城最有代表性,從規(guī)劃上最能體現(xiàn)中國傳統(tǒng)風格?[N];人民日報海外版;2003年
2 國忠;中國早期政治哲學的三個主題[N];光明日報;2006年
3 本報記者 楊競;遼博打造“中國古代皇帝與名臣書畫精品展”[N];遼寧日報;2007年
4 香港文匯報 范震威;鉤深致遠弓馬循[N];社會科學報;2007年
5 科館;中國科技館新館盛裝亮相奧運公園[N];大眾科技報;2008年
6 ;中國古代體育有哪些迷人之處[N];北京日報;2001年
7 姜超峰;中國古代“物流”初探[N];現(xiàn)代物流報;2006年
8 光華;恢復久違的中國古代“歌詩”傳統(tǒng)[N];音樂周報;2007年
9 好運;古代書畫冊頁仍是市場最愛[N];中國商報;2006年
10 江西財經(jīng)大學會計學院 郭華平;中國古代審計思想略論[N];光明日報;2007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永林;中國古代美術(shù)教育史綱[D];中國藝術(shù)研究院;2000年
2 王強;貨殖名物研究[D];揚州大學;2005年
3 鄭瑾;中國古代偽幣研究—以宋代為中心[D];浙江大學;2004年
4 胡昌升;道教治世思想研究[D];山東大學;2003年
5 蔣傳光;中國古代社會控制模式的歷史考察[D];中國政法大學;2003年
6 陳小葵;王權(quán)主義與中國社會[D];中國政法大學;2005年
7 陳廣秀;中國古代刑法總則研究[D];吉林大學;2008年
8 梁聰;清代清水江下游村寨社會的契約規(guī)范與秩序[D];西南政法大學;2007年
9 戴龐海;先秦冠禮研究[D];鄭州大學;2005年
10 王家國;作為目的性事業(yè)的法律[D];吉林大學;2010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有強;中國古代土地權(quán)利制度研究[D];西北農(nóng)林科技大學;2008年
2 王曉雷;中國古代名刺初探[D];山東師范大學;2012年
3 霍丹;中國古代對姓名的法律規(guī)制探究[D];蘇州大學;2012年
4 李曉春;中國古代博戲文化研究[D];北京大學;2013年
5 張旋;中國古代“法”概念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1年
6 張云;中國古代檄文的修辭闡釋[D];福建師范大學;2012年
7 彭靜;中國古代美學之“化”范疇研究[D];四川師范大學;2010年
8 吳一裕;論社會變遷中法律傳統(tǒng)的發(fā)展[D];西南政法大學;2004年
9 王琳晶;論中國法律傳統(tǒng)中的和諧理念[D];遼寧師范大學;2008年
10 葉瑞賓;龍骨車與中國古代農(nóng)耕實踐[D];蘇州大學;2012年
,本文編號:1606661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falvlunwen/fashilw/16066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