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穩(wěn)的轉型及轉型安排
本文關鍵詞:維穩(wěn)的轉型及轉型安排 出處:《行政法學研究》2015年04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更多相關文章: 政治維穩(wěn) 法治維穩(wěn) 轉型
【摘要】:經歷十年糾紛矛盾多發(fā)期,我們開始探索新的處理矛盾機制。由政治維穩(wěn)向法治維穩(wěn)轉型,是當前重要的政策選擇。法治維穩(wěn)在允許糾紛矛盾存在的前提下,致力于用規(guī)則預防和化解糾紛矛盾,做到維權與維穩(wěn)并重。不過,要順利實現(xiàn)轉型,既要在實質上建立事先的預防糾紛發(fā)生的機制和事后的有效處理機制,也要做好轉型期的安排,為管理者設置合理的評價標準、恰當引導當事人的行為和建立救助制度。
[Abstract]:After ten years of conflict prone period, we began to explore the treatment mechanism. The new contradiction from political stability to the rule of law stability transformation, is important to choose the policy of rule of law. The current stability in the premise of the existence of allowing conflicts, is committed to using the rules to prevent and resolve disputes, to equal rights and the maintenance of stability however, to achieve a smooth transition, it is necessary to establish effective mechanism of dispute prevention mechanisms and subsequent advance in essence, to make the transition period arrangement, set up reasonable evaluation criteria for managers to properly guide the parties to establish and relief system.
【作者單位】: 國家行政學院法學部;
【基金】:國家行政學院院級課題《維穩(wěn)工作法治化研究》(13ZBYB006)成果之一
【分類號】:D920.0
【正文快照】: 近十年來,伴隨著經濟轉軌、社會轉型的加快和市場經濟的發(fā)展,我國進入了矛盾糾紛的多發(fā)期和激化期,各類矛盾突出,而且難以解決。為此,我們采取了諸多措施,形成了特定的維穩(wěn)邏輯和維穩(wěn)機制。雖然這一機制取得了不少成效,但是客觀來看,矛盾糾紛較多仍然是當前我們面臨的重要挑戰(zhàn)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馬長山;;我國維穩(wěn)策略的反思與重構——以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為視角[J];北京聯(lián)合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年03期
2 蔣新苗,李贊,李娟;弱勢群體權利保護國際立法初探[J];時代法學;2004年04期
3 劉振磊;;論立法過程中的利益平衡[J];學理論;2012年32期
4 于建嶸;;維權就是維穩(wěn)[J];人民論壇;2012年01期
5 金太軍;趙軍鋒;;基層政府“維穩(wěn)怪圈”:現(xiàn)狀、成因與對策[J];政治學研究;2012年04期
6 范玉剛;;“官心惶惶”背后的輿論生態(tài)[J];人民論壇;2010年13期
7 項贈;郭文亮;;從“權力維穩(wěn)”到“權利維穩(wěn)”的必然選擇——基于價值理性與工具理性的視角[J];求實;2013年07期
8 周冰;;平滑轉型的改革路徑——基于制度結構的分析[J];天津社會科學;2014年05期
9 傅思明;李文鵬;;弱勢群體權益保障的立法思考[J];學習論壇;2008年07期
10 王春福;;構建和諧社會與完善利益表達機制[J];中共中央黨校學報;2006年03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董明牛;;農民利益訴求進入政策議題選定的因素分析[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5期
2 肖陸軍;;論社會公正及政府的利益協(xié)調[J];重慶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04期
3 楊立新;侯琦;;試論轉型期我國社會管理創(chuàng)新的若干問題[J];黨政干部學刊;2010年12期
4 楊海坤;曹達全;;弱勢群體的憲法地位研究[J];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學院學報);2007年04期
5 周云峰;管淞凝;;公共政策的公平性研究——論公共政策的公平性與和諧社會的構建[J];清江論壇;2008年03期
6 郝繼明;;和諧社會語境下農民群體利益訴求機制之構建[J];湖北社會科學;2008年06期
7 李紅;;和諧社會亟待建立完善多元利益訴求表達協(xié)調機制[J];湖南社會科學;2007年04期
8 屈茂輝;武彬;;受害人近親屬缺位的死亡賠償法律問題[J];法學;2008年02期
9 石玉英;;弱勢群體的權利保障[J];法治湖南與區(qū)域治理研究;2011年01期
10 宋凌潔;;政治穩(wěn)定視野下中產階級利益表達的制度分析[J];法制與社會;2011年3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3條
1 常曉莉;姜雙林;;海域使用權的探析[A];水資源可持續(xù)利用與水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的法律問題研究——2008年全國環(huán)境資源法學研討會(年會)論文集[C];2008年
2 姜素紅;;論我國地方環(huán)境立法之完善[A];水資源可持續(xù)利用與水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的法律問題研究——2008年全國環(huán)境資源法學研討會(年會)論文集[C];2008年
3 任洪濤;黃錫生;;我國環(huán)境審判的現(xiàn)實問題與制度完善[A];可持續(xù)發(fā)展·環(huán)境保護·防災減災——2012年全國環(huán)境資源法學研究會(年會)論文集[C];2012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陳華;互聯(lián)網社會動員的初步研究[D];中共中央黨校;2011年
2 陳興發(fā);論我國社會轉型時期人民利益實現(xiàn)機制的建設[D];南京師范大學;2011年
3 亓俊國;利益博弈:對我國職業(yè)教育政策執(zhí)行的研究[D];天津大學;2010年
4 劉勇;改革開放進程中的中國工會利益整合—表達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1年
5 郭濟環(huán);標準與專利的融合、沖突與協(xié)調[D];中國政法大學;2011年
6 李丹;環(huán)境立法的利益分析[D];中國政法大學;2007年
7 楊軍;訴的利益研究[D];中國政法大學;2007年
8 趙迅;弱勢群體保護的社會契約基礎[D];湖南大學;2008年
9 王文祥;弱勢群體的利益表達機制研究[D];吉林大學;2009年
10 范沁芳;西方公共利益觀解讀[D];蘇州大學;2007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肖興;環(huán)境權入憲研究[D];中南林業(yè)科技大學;2009年
2 潘媛媛;我國殘疾人生存權保護中政府職責的法律問題研究[D];長春理工大學;2010年
3 付克鋒;中國社會發(fā)展良性利益互動探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4 解鸞;和諧社會視野下的人民內部矛盾研究[D];江南大學;2010年
5 康志賢;公民利益表達的制度化探討[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6 馬瑞;信訪制度在弱勢群體利益表達中的問題及對策研究[D];東北財經大學;2010年
7 王晶;黨的利益協(xié)調能力與社會整合問題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8 李慧;競價排名中的商標侵權研究[D];中國政法大學;2011年
9 楊露娜;財產刑執(zhí)行和民事執(zhí)行競合研究[D];中國政法大學;2011年
10 范繼增;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人權理論演變研究[D];中國政法大學;2011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梅枝;;試論從剛性維穩(wěn)向韌性維穩(wěn)的轉變[J];黨政干部學刊;2010年04期
2 郭道暉;鄧小平理論的時代精神與我國法治與法學的現(xiàn)代化[J];法學;1998年01期
3 陳發(fā)桂;;基層維穩(wěn)運行的路徑選擇——基于運行機制的制度性缺陷[J];福建行政學院學報;2010年04期
4 馬用浩;弱勢群體問題的深層思考[J];廣西社會科學;2003年02期
5 徐勇;;“接點政治”:農村群體性事件的縣域分析——一個分析框架及以若干個案為例[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年06期
6 陳新;;將利益沖突轉化為立法爭論——兼論地方立法在解決利益沖突中的地位[J];江漢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3期
7 金太軍,洪海軍;論政治行為的動因及其制約因素[J];江蘇社會科學;2000年02期
8 王彩波;利益分化與中國漸進性政治發(fā)展[J];江蘇社會科學;2004年04期
9 金太軍;張勁松;;政府的自利性及其控制[J];江海學刊;2002年02期
10 戴園晨;黎漢明;;工資侵蝕利潤——中國經濟體制改革中的潛在危險[J];經濟研究;1988年06期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條
1 本報記者 莫小松;[N];法制日報;2009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董瑞豐;;帶著強烈的憂患意識做好維穩(wěn)工作[J];領導科學;2009年04期
2 沈秋偉;;論“維穩(wěn)公安”時代及其應對策略[J];公安學刊(浙江警察學院學報);2009年05期
3 陳發(fā)桂;;基層維穩(wěn)運行機制策略優(yōu)化[J];黨政論壇;2010年07期
4 ;維穩(wěn):異化與代價[J];人民論壇;2010年27期
5 晏揚;;“瞞報維穩(wěn)”是最可怕的“疫情”[J];浙江人大;2010年10期
6 陳發(fā)桂;;我國基層維穩(wěn)運行機制的理性化建構探析[J];長白學刊;2010年05期
7 曾里;;暴力維穩(wěn)的思維很可怕[J];刊授黨校;2010年09期
8 張昆;宋紅彬;;從“7·5”事件后的維穩(wěn)看我區(qū)反恐防范工作機制的轉型升級[J];新疆警官高等?茖W校學報;2010年03期
9 鄧玲;;基層維穩(wěn)論析[J];科技信息;2010年31期
10 王慧;;官場中的維穩(wěn)煩惱[J];領導文萃;2010年2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5條
1 陳光武;;以維權促穩(wěn)定 破解“維穩(wěn)怪圈”[A];中華全國律師協(xié)會憲法與人權委員會、行政法專業(yè)委員會2010年年會暨“律師參與化解社會矛盾的理論與實踐”研討會論文集[C];2010年
2 張義;鄒韶紅;;群體性暴力事件后駐疆維穩(wěn)警察的心理應激狀況調查[A];中華醫(yī)學會精神病學分會第九次全國學術會議論文集[C];2011年
3 李曉霞;;社區(qū)工作中的管理與服務——對新疆“四清四知四掌握”工作機制的探討與分析[A];2011年中國社會學年會——“社會穩(wěn)定與社會管理機制創(chuàng)新”論壇論文集[C];2011年
4 湯嘯天;;政府在公民維權中的指導責任和接受監(jiān)督的義務[A];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五屆學術年會文集(2007年度)(政治·法律·社會學科卷)[C];2007年
5 尤俊意;;堅持以人為本理念,實現(xiàn)維權維穩(wěn)統(tǒng)一[A];當代中國:發(fā)展·安全·價值——第二屆(2004年度)上海市社會科學界學術年會文集 (上)[C];2004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記者 周城波;堅持不懈地推行維穩(wěn)長效機制[N];喀什日報(漢);2007年
2 實習記者 尹瑤;正確估價維穩(wěn)形勢 增強工作主動性[N];樂山日報;2006年
3 劉奇邋記者 吳奉天;做好當前和今后維穩(wěn)工作[N];南充日報;2007年
4 記者 張連城 通訊員 彭盛芳;首個企業(yè)維穩(wěn)工作室落戶富士康[N];深圳特區(qū)報;2006年
5 左亞軍 李翔 張雄;紫溪市鎮(zhèn):建立強效化糾維穩(wěn)機制[N];永州日報;2007年
6 劉志巍;必須堅持發(fā)展維穩(wěn)兩手抓[N];中山日報;2007年
7 記者 金林;牢固樹立主動維穩(wěn)觀 努力開創(chuàng)維穩(wěn)工作新局面[N];廣元日報;2007年
8 記者 常熠;省維穩(wěn)督查組來衡[N];衡水日報;2007年
9 記者 李志宏;喀什市維穩(wěn)隊伍接受市民檢閱[N];喀什日報(漢);2007年
10 張華清 記者 程家富;青云鎮(zhèn)維穩(wěn)信息員成“和諧使者”[N];上饒日報;2007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嵇靖;基層維穩(wěn)面臨的現(xiàn)實問題及對策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1年
2 樊喜軍;基層政府維穩(wěn)的誤區(qū)及對策研究[D];南昌大學;2013年
3 亓娜;壓力維穩(wěn)下的基層政府維穩(wěn)機制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3年
4 吳平;基層維穩(wěn):組織機構與實際運作[D];南昌大學;2013年
5 李德文;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維穩(wěn)問題與對策研究[D];遼寧大學;2014年
6 陳邵鋒;新時期高職院校維穩(wěn)工作的現(xiàn)狀及對策[D];中南大學;2014年
7 張弓;沖突與對話:我國基層維穩(wěn)機制的運行困境及其重構展望[D];湖北大學;2013年
8 張瑜;當前我國基層政府維穩(wěn)的困境及其解決途徑[D];華東政法大學;2014年
9 蔣曼茹;論公民維權與政府維穩(wěn)的動態(tài)平衡[D];鄭州大學;2013年
10 袁富生;政治晉升壓力體系下的地方政府維穩(wěn)行為研究[D];南昌大學;2013年
,本文編號:1361063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falvlunwen/fashilw/13610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