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的“致良知”說對犯罪青少年矯正的借鑒研究
發(fā)布時間:2017-05-25 13:14
本文關(guān)鍵詞:王陽明的“致良知”說對犯罪青少年矯正的借鑒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青少年犯罪與環(huán)境污染、吸毒販毒并稱為全球三大公害,其影響極為惡劣,除了造成直接的經(jīng)濟損失和人員傷亡外,還會給受害者家庭和自身家庭帶來災難性的后果,甚至危害社會的穩(wěn)定與和諧,儼然已成為人類社會的“癌癥”。然而,從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中國青少年的犯罪率就呈現(xiàn)逐年遞增的趨勢,并且筆者通過對當前矯正現(xiàn)狀的分析得知,由于施矯人員整體專業(yè)素質(zhì)偏低、矯正內(nèi)容重法輕德和矯正手段偏重于灌輸和說教等原因的影響,犯罪青少年的矯正效果不甚理想,重新犯罪率一直居高不下。因此,積極探索有效的矯正措施顯得尤為必要和關(guān)鍵。王陽明作為中國傳統(tǒng)道德哲學的集大成者,其學說認為天理自在心中,把本體和工夫打磨在了一起,為去惡存善提供了理論基礎(chǔ)和總體思路。本文將對王陽明的主要思想“致良知”說進行概述,明晰良知和致良知的內(nèi)涵以及二者之間的辯證關(guān)系,分析闡述該學說所提出的具體去惡途徑。在當前犯罪青少年矯正中,合理借鑒王陽明的教化思路,并結(jié)合現(xiàn)代教育理念和內(nèi)容對其消極部分進行克服和超越,完善矯正教育的內(nèi)容和方法,以期在今后矯正中能夠做到有的放矢、對癥下藥,不斷提高犯罪青少年矯正的成功率。具體而言,“致良知”說為矯正提供的借鑒可以從修身之道和教化之道兩大方面展開思考。在修身之道方面,施矯者可借鑒立志、改過、靜坐、戒慎恐懼和知行合一等思想,積極引導矯正對象復明良知;在教化之道方面,也可借鑒陽明的教育、告諭和鄉(xiāng)約之法的思路以教化矯正對象,最終達到提升矯正質(zhì)量和矯正效果的根本目的。
【關(guān)鍵詞】:“致良知”說 青少年 犯罪矯正 思想政治教育
【學位授予單位】:南京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4
【分類號】:D917;D926.8
【目錄】:
- 摘要3-4
- Abstract4-5
- 目錄5-7
- 緒論7-11
- 一、研究背景與意義7-8
- 二、相關(guān)理論研究的現(xiàn)狀8-10
- 三、論文的創(chuàng)新之處10-11
- 第一章 王陽明的“致良知”說概述11-20
- 一、“致良知”說的內(nèi)涵11-14
- (一) 良知的內(nèi)涵11-12
- (二) 致良知的內(nèi)涵12-14
- (三) 良知與致良知14
- 二、“致良知”說的途徑14-20
- (一) 修身之道14-17
- (二) 教化之道17-20
- 第二章 我國犯罪青少年矯正的現(xiàn)狀分析20-30
- 一、相關(guān)概念界定20-21
- (一) 犯罪青少年20-21
- (二) 犯罪青少年矯正21
- 二、犯罪青少年矯正的現(xiàn)狀21-24
- (一) 矯正制度現(xiàn)狀21-22
- (二) 矯正內(nèi)容現(xiàn)狀22-23
- (三) 矯正方法現(xiàn)狀23-24
- (四) 矯正效果現(xiàn)狀24
- 三、矯正中主要存在的問題——未致“良知”24-27
- (一) 矯正人員整體專業(yè)素質(zhì)偏低24-25
- (二) 矯正內(nèi)容存在重法輕德現(xiàn)象25-26
- (三) 矯正方法偏重于灌輸與說教26-27
- 四、問題的成因27-30
- (一) 標簽理論束縛了矯正人員矯正的實施27
- (二) 傳統(tǒng)文化中的矯正思想資源利用不足27-28
- (三) “以人為本”空為口號未真正貫徹落實28-30
- 第三章 “致良知”說對犯罪青少年矯正的影響30-36
- 一、“致良知”說對矯正的積極影響30-35
- (一) “致良知”說為矯正提供了理論基礎(chǔ)30-34
- (二) “致良知”說為矯正提供了總體思路34-35
- 二、“致良知”說對矯正的消極影響35-36
- (一) “致良知”說有些內(nèi)容不符合現(xiàn)代價值觀念35
- (二) “致良知”說具有唯心主義色彩35-36
- 第四章 “致良知”說對犯罪青少年矯正的啟示36-45
- 一、王陽明的修身之道對犯罪青少年矯正的啟示36-41
- (一) 遵循“立志”之思路,加強“三觀”教育和能力培養(yǎng)36-37
- (二) 汲取“改過”之內(nèi)涵,加強愛心教育和責任教育37-39
- (三) 借鑒“靜坐”之精髓,加強反思教育39
- (四) 依據(jù)“戒慎恐懼”之本質(zhì),加強法制教育和信仰教育39-40
- (五) 遵從“知行合一”之原則,加強勞動教育40-41
- 二、王陽明的教化之道對犯罪青少年矯正的啟示41-45
- (一) 遵循“教育”之目的,加強親情建設(shè)41-42
- (二) 依據(jù)“告諭”之方法,采取分類教育42
- (三) 借鑒“鄉(xiāng)約”之思路,改善矯正環(huán)境42-45
- 結(jié)論45-46
- 參考文獻46-49
- 攻讀學位期間主要研究成果49-50
- 致謝50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京淳圭;論王陽明“致良知”的教育哲學[J];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年04期
2 楊艷萍;;論王陽明致良知論中“致”的哲學思想[J];法制與社會;2009年20期
3 姜廣輝;良知論——中國哲學王冠上的明珠[J];孔子研究;1993年03期
4 何靜;論王陽明的良知說對道家智慧的融攝[J];孔子研究;2005年04期
5 王強;;王陽明“致良知”的儒家詮釋學思想意義[J];理論導刊;2008年11期
6 馬智;;王陽明“致良知”探微[J];社會科學家;2012年06期
7 朱小蔓,梅仲蓀;道德情感教育初論[J];思想·理論·教育;2001年10期
8 張胥;;淺談思想政治教育的情感教育模式[J];思想政治課教學;2008年08期
9 楊慶杰;;王陽明之前儒家“良知”心性學說的歷史考察——從孟子到陸象山[J];太平洋學報;2009年01期
10 何靜;論王陽明的良知說對佛理的融會[J];學海;2005年02期
本文關(guān)鍵詞:王陽明的“致良知”說對犯罪青少年矯正的借鑒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393847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falvlunwen/fanzuizhian/3938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