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群體性事件預警機制建設研究
發(fā)布時間:2017-12-06 20:35
本文關鍵詞:我國群體性事件預警機制建設研究
【摘要】:維護良好的社會秩序、保持社會的穩(wěn)定發(fā)展是所有國家的政府在進行公共管理活動中的重要價值取向和追求目標。我國正處于重要的戰(zhàn)略轉型期,維護社會穩(wěn)定既面臨前所未有的新機遇,也面臨前所未有的新挑戰(zhàn)。一方面,我國政治形勢和社會秩序基本穩(wěn)定,經(jīng)濟社會快速發(fā)展,人民群眾人心思定、安居樂業(yè),為維護社會穩(wěn)定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和基礎;另一方面,各種各樣的利益沖突加劇、人民內(nèi)部矛盾日益凸顯,,由此而引發(fā)的各類群體性事件威脅著社會的和諧與穩(wěn)定,導致群眾工作形勢更加錯綜復雜,任務更加繁重和艱巨。當前,國際前沿的公共危機管理指導思想,強調政府應對群體性事件的工作重心應從傳統(tǒng)的事后修復向事前的有效預防轉型。我國群體性事件預警機制建設尚處在起步階段,較之于發(fā)達國家仍存在很大差距,群體性事件預警機制建設的不到位,使得我國政府在應對群體性事件時常處于被動狀態(tài),在群體性事件發(fā)生后措手不及,從而造成了不必要的損失和破壞。因此,加強我國群體性事件預警機制建設工作刻不容緩。 本文通過對我國群體性事件預警機制建設的研究背景和現(xiàn)狀的概述,強調我國現(xiàn)階段群體性事件預警機制建設的重要意義,主要從預警制度體系、預警信息收集機制、預警信息處理機制、預警信息發(fā)布機制和預警責任追究機制五個方面分析了預警機制的構成,并在這五個構成因素的基礎上,總結了我國當前群體性事件預警機制建設取得的成效以及存在的問題,進而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具體分為六個部分,第一部分為緒論部分,主要介紹選題背景、研究的目的和意義、研究現(xiàn)狀綜述、理論工具和研究方法、論文基本框架;第二部分為預警機制的構成;第三部分為我國群體性事件預警機制建設的成效;第四部分為我國群體性事件預警機制建設存在的問題;第五部分為加強我國群體性事件預警機制建設的對策,作為本文的重點部分,此部分在之前各部分分析論證的基礎之上提出對策,以期進一步完善我國群體性事件預警機制的建設;第六部分為結論,對我國群體性事件預警機制建設的前景進行展望。
【學位授予單位】:鄭州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4
【分類號】:D631.43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9條
1 唐儉;;論政府在公共危機預警中的責任[J];前沿;2007年07期
2 何軍;;論無組織無直接利益訴求群體性事件特征、發(fā)生機制和應對方略[J];四川警察學院學報;2010年05期
3 潘攀;;基于系統(tǒng)論的公共危機預警機制探析[J];社會科學家;2010年08期
4 黃順康;;公共危機預警機制研究[J];西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年06期
5 汪錦軍;;危機過程、制度結構與危機預防——一個群體性事件發(fā)生和預防機制的分析框架[J];北京行政學院學報;2010年04期
6 陳群祥;;對基層社會矛盾與社會沖突化解機制問題的思考[J];行政與法;2010年07期
7 楊東萱;;公共管理失范與社會信任危機[J];云南行政學院學報;2010年05期
8 梁其貴;;建立健全社會預警體系與和諧社會的建構[J];中州學刊;2006年03期
9 焦占廣;楊震鵝;;從十八大報告看群體性事件處置理念的創(chuàng)新[J];武警學院學報;2013年05期
本文編號:1259913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falvlunwen/fanzuizhian/12599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