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法律論文 > 法理論文 >

論法律的邏輯命題與修辭命題——制度性修辭研究之四

發(fā)布時間:2018-09-12 06:28
【摘要】:法律作為言語構造的規(guī)范體系,不僅是由一套邏輯命題所構筑的,而且也需要修辭命題作補充。法律實踐需要理性思維和邏輯命題來展開,但也需要詩性思維和修辭命題來展開。法律的邏輯命題和和法律的修辭命題是兩類不同的命題形式。前者在法律中表現(xiàn)事物的客觀規(guī)定性;后者在法律中表達主體的價值期待性。這兩種命題又有一定相關性,其最基本的關聯(lián)根據(jù)是它們都從屬于法律這種人類言語現(xiàn)象。因之,無論邏輯命題還是修辭命題,都可以參與法治秩序的建構。特別在一個習慣于詩性思維的國度,強調(diào)邏輯命題在法律中的作用至關緊要,但丟棄修辭命題,法治秩序就喪失了一些必要的前提預設。
[Abstract]:As a normative system of speech construction, law is not only constructed by a set of logical propositions, but also needs rhetorical propositions. Legal practice needs rational thinking and logical proposition, but also poetic thinking and rhetorical proposition. The logical proposition of law and the rhetorical proposition of law are two different propositional forms. The former expresses the objective stipulation of things in law, and the latter expresses the subject's value expectation in law. The two propositions are related to each other, and their basic basis is that they are subordinate to the human speech phenomenon of law. Therefore, both logical and rhetorical propositions can participat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legal order. Especially in a country which is used to poetic thinking, it is very important to emphasize the role of logical propositions in the law, but when rhetorical propositions are discarded, the order of rule of law loses some necessary presuppositions.
【分類號】:D90-051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9條

1 舒國瀅;;西方古代修辭學:辭源、主旨與技術[J];中國政法大學學報;2011年04期

2 賀衛(wèi)方;中國古代司法的三大傳統(tǒng)及其對當代的影響[J];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5年03期

3 舒國瀅;;亞里士多德論題學之考辨[J];中國政法大學學報;2013年02期

4 O.W.霍姆斯,許章潤;法律之道[J];環(huán)球法律評論;2001年03期

5 H.L.A.哈特,翟小波;實證主義和法律與道德的分離(下)[J];環(huán)球法律評論;2001年04期

6 A.沙夫;伯林;;馬克思異化理論的概念系統(tǒng)(上)[J];哲學譯叢;1979年01期

7 柯華慶;;論實效主義的探效邏輯[J];哲學研究;2010年07期

8 謝暉;;論法律制度的修辭之維[J];政法論壇;2012年05期

9 胡平仁;;中國古代判詞藝術的形態(tài)學分析[J];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年01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史軍;;流行病防控的倫理分析[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6年03期

2 楊勇兵;;科學發(fā)展觀——科學的執(zhí)政哲學[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8年03期

3 張志勇;;人與制度關系的哲學研究綜述[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9年03期

4 李占偉;;視覺霸權反思與多重審美感知重建[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9年04期

5 孫慧;;安貝托·艾柯的小說敘事策略研究[J];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0年01期

6 張君平;;羅爾斯正義論體系的三元結構[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11年03期

7 林頤;;“自我”的兩個維度——讀丹尼爾·貝爾《社群主義及其批評者》[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11年03期

8 孫強;楊秋軍;;黨內(nèi)潛規(guī)則的實質(zhì)辨析[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11年04期

9 何志鵬;;“自然的權利”與權利理論的發(fā)展[J];安徽大學法律評論;2006年02期

10 趙芳春;;論我國稅法的價值選擇[J];安徽大學法律評論;2007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王全林;;堅持科學發(fā)展觀,正視大學發(fā)展創(chuàng)新的代價[A];安徽省第五屆“興皖之光”青年學術年會論文集(交叉學科卷)[C];2005年

2 于兆波;;包容特征的法治基礎與法治保障[A];北京精神:構建精神家園 提升文化軟實力——第五屆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論人才“百人工程”學者論壇論文集[C];2011年

3 李壽平;劉毅;;構建誠信制度與踐行厚德精神[A];北京精神:構建精神家園 提升文化軟實力——第五屆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論人才“百人工程”學者論壇論文集[C];2011年

4 謝名家;;文化經(jīng)濟理論在宏觀社會學視野中的展現(xiàn)[A];中國社會科學院第三屆中國經(jīng)濟論壇論文集(下)[C];2007年

5 程光煒;;一個被重構的“西方”——從“現(xiàn)代西方學術文庫”看八十年代的知識范式[A];這就是我們的文學生活——《當代文壇》三十年評論精選(上)[C];2012年

6 廖全京;;存在之鏡與幻想之鏡——讀阿來長篇小說《塵埃落定》[A];這就是我們的文學生活——《當代文壇》三十年評論精選(下)[C];2012年

7 李楊;;具體性的追尋——讀馬爾庫塞《歷史唯物主義現(xiàn)象學論稿》[A];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評論(9)[C];2011年

8 邱國良;鄭延恒;;論高校輔導員與大學生的民主溝通[A];2009年全國高校學生工作年會論文集[C];2009年

9 高峰;;社會秩序何以可能?——基于存在論的研究視角[A];2010年中國社會學年會——“社會穩(wěn)定與危機預警預控管理系統(tǒng)研究”論壇論文集[C];2010年

10 李陽;;我國檢察官職業(yè)道德建設之應然路徑與實然選擇——以制度建設和檢察文化建設為視角[A];第四屆國家高級檢察官論壇論文集[C];2008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陳玉忠;宋代刑事審判權制約機制研究[D];河北大學;2009年

2 金哲;平面化:后現(xiàn)代文化表征的多維闡釋[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3 楊道宇;課程效能生成的原理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4 鄧繼好;程序正義理論在西方的歷史演進[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5 晉入勤;企業(yè)國有產(chǎn)權交易法律制度創(chuàng)新論[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6 許青松;間接正犯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7 王娟;理論旅行:吸收與變異[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8 劉衛(wèi)先;后代人權利論批判[D];中國海洋大學;2010年

9 趙一強;知識社會價值的道德分析[D];蘇州大學;2010年

10 周秋君;中國與歐盟:一種集體身份動態(tài)系統(tǒng)的建構主義分析[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阮曉毅;我國柑橘產(chǎn)業(yè)化中的法律問題研究[D];華中農(nóng)業(yè)大學;2010年

2 邵江婷;基于社區(qū)發(fā)展的我國農(nóng)業(yè)生態(tài)補償法律問題研究[D];華中農(nóng)業(yè)大學;2010年

3 董芳芳;湖北省畜產(chǎn)品質(zhì)量安全法律問題研究[D];華中農(nóng)業(yè)大學;2010年

4 胡純;基于社區(qū)發(fā)展的農(nóng)村勞動力教育培訓法律問題研究[D];華中農(nóng)業(yè)大學;2010年

5 陳姝媛;再犯罪人員特殊公共服務供給主體的責任分析[D];華中農(nóng)業(yè)大學;2010年

6 張麗;我國農(nóng)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運行中的公正問題探討[D];華中農(nóng)業(yè)大學;2010年

7 曾煥平;農(nóng)民工子女義務教育階段教育公平的實證研究[D];華中農(nóng)業(yè)大學;2010年

8 朱漢明;基于農(nóng)民權益的植物新品種保護法律問題研究[D];華中農(nóng)業(yè)大學;2010年

9 張磊;我國水產(chǎn)品質(zhì)量安全監(jiān)管法律問題研究[D];華中農(nóng)業(yè)大學;2010年

10 林冬妹;粵東黃獅村貧困人口生存狀況及改善研究[D];華中農(nóng)業(yè)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梁忠前;法效力的邏輯探尋——法律效力的文化辨析[J];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學院學報;1998年01期

2 童世駿;沒有“主體間性”就沒有“規(guī)則”——論哈貝馬斯的規(guī)則觀[J];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05期

3 孫國華;許旭;;法是“理”與“力”的結合[J];法學家;2001年03期

4 彭中禮;;論法律事實的修辭論證——以“崔英杰案”為例[J];西部法學評論;2010年01期

5 彭中禮;;論中國古代判詞中的修辭論證[J];時代法學;2010年06期

6 苗懷明;中國古代判詞的文學化進程及其文學品格[J];江海學刊;2000年05期

7 南森·豪塞爾,徐鵬;皮爾士實用主義之回歸[J];江海學刊;2004年04期

8 蘇力;;修辭學的政法家門[J];開放時代;2011年02期

9 陳世榮;法律效力論[J];法學研究;1994年04期

10 李琦;法律效力:合法行為發(fā)生法律上效果之保證力——兼與陳世榮商榷[J];法學研究;1995年02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立波;;書寫馬克思的三種方式[J];江海學刊;2006年05期

2 張立波;從修辭學視角看馬克思的文本[J];學術月刊;2003年01期

3 陸燕;;修辭情境與語言意義體系的建構[J];學理論;2010年33期

4 劉文科;;政治修辭情景的一般特征——兼以9·11事件為例[J];江漢論壇;2008年03期

5 焦寶乾;;法律中的修辭論證方法[J];浙江社會科學;2009年01期

6 舒開智;;誤讀:本體性存在抑或解構性策略[J];長白學刊;2009年02期

7 許加慶;;法律英語文本中情態(tài)動詞shall的用法及翻譯[J];學理論;2009年11期

8 郭富平;;感興修辭論:理論的批評化及其限度——以王一川的《文學理論》為例[J];甘肅理論學刊;2010年05期

9 謝愛林;;論法律語言的特點[J];南昌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年01期

10 王慶;;俄語中暗含否定的表達法[J];世紀橋;2010年19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5條

1 邵志洪;;英漢擬人法使用對比研究[A];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第七次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2 李龍;陳粵;;美學和意識形態(tài)的虛妄——淺談保羅·德曼的“文學性”理論[A];文藝意識形態(tài)學說論爭集[C];2006年

3 蔣紅艷;徐曉杰;;修辭性敘事理論框架中交流模式研究[A];黑龍江省文學學會2011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1年

4 阮倩;;霍爾頓“誤讀”出的虛假人生[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4年會論文集[C];2004年

5 松浦友久;;關于李白離開永王軍的時間問題——以《南奔書懷》詩為中心[A];中國李白研究(一九九零年集·上)——中國李白學會第二屆年會紀事[C];1989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林新華;外語教學與研究的后現(xiàn)代轉向[N];中華讀書報;2002年

2 司金鑾;“第三種需要”及增長方式變革[N];光明日報;2001年

3 王彬彬;破與立中的理論勇氣和審美自信[N];文學報;2005年

4 樊志輝;轉身的憂思與理性的敘事[N];光明日報;2004年

5 錢志富;詩歌的可譯性[N];文藝報;2005年

6 李宏飛;讀《魯迅日記》[N];山西日報;2004年

7 周領順;社會理論的新視角[N];中華讀書報;2002年

8 涂莉瓊;語言暴力劃破城市報的臉[N];中國婦女報;2004年

9 于文秀;手機文學現(xiàn)象:午后茶點與后文學景觀[N];文藝報;2009年

10 美國俄勒岡大學 大衛(wèi)·弗蘭克;國家修辭的核心是說服而非武力[N];社會科學報;2011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6條

1 尚必武;詹姆斯費倫的修辭性敘事理論研究[D];上海交通大學;2009年

2 周穎;閱讀之旅:從主體性到修辭性[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3年

3 孫紅杰;飾變·混合·解構[D];上海音樂學院;2009年

4 鄭荔;學齡前兒童“修辭特征”語言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8年

5 高衛(wèi)東;語篇回指的功能意義解析[D];中國人民解放軍外國語學院;2011年

6 李桂奎;中國寫人學[D];復旦大學;2005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鄒瑩潔;長沙店名的社會心理修辭探究[D];長沙理工大學;2010年

2 劉敏;從修辭性敘事理論角度研究《野性的呼喚》中的生態(tài)思想[D];廣西大學;2013年

3 張軍府;無法彌合的敘事鴻溝[D];鄭州大學;2004年

4 魏斌;網(wǎng)絡語言研究[D];山東大學;2008年

5 謝晴;從修辭原則的角度對間接言語的分類和動機的嘗試性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9年

6 呂貞;感物而興 興而修辭[D];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2009年

7 姜玲玲;接受美學視域下毛澤東詩詞的修辭翻譯[D];中南大學;2012年

8 張超;保羅·德曼的修辭語言觀及其修辭閱讀策略[D];山東師范大學;2008年

9 胡琳;試論現(xiàn)代漢語中非固定短語的熟語化過程及其成因[D];四川大學;2005年

10 黃瑩;迫害還是保護:論石黑一雄作品《別讓我走》中的敘事判斷[D];江西師范大學;2013年

,

本文編號:2238178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falvlunwen/falilunwen/2238178.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3746f***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