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代契約精神的異化與回歸
[Abstract]:In modern law, contract, as a tool of media transaction, once carried and showed the value demand of civil subject to freedom and equality, which became the spiritual connotation of modern contract. However,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society, the formal structure of contract equality begins to go out of balance, and the contract gradually deviates from the spiritual connotation of freedom and equality, and dissimilation becomes the tool of forcing and discriminating against the weak subject. Therefore, in order to seek the freedom and the spirit of equality of the reversion contract and the correction of the alienation contract, the essence justice becomes the value demand of the modern contract law and contract system, thus opening the way of correcting and returning to the alienation contract. It also realizes the organic connection between contract form justice and substantive justice.
【作者單位】: 黑龍江大學民商法研究中心;黑龍江大學法學院;
【基金】:2013年度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規(guī)劃基金項目“中國民事主體制度的蘇聯(lián)移植與當代抉擇”(13YJA820047) 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資助項目“蘇聯(lián)法對中國民事主體制度之影響——以上世紀50年代為起點的研究”(2011M500563)的階段性成果
【分類號】:D90
【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6條
1 李永軍;契約效力的根源及其正當化說明理論[J];比較法研究;1998年03期
2 何中華;;市民社會結(jié)構(gòu)的現(xiàn)代性特點芻議[J];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02期
3 龔群;;論核心價值[J];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年06期
4 王晨;日本契約法的現(xiàn)狀與課題[J];外國法譯評;1995年02期
5 李永軍;論私法合同中意志的物化性——一個被我國立法、學理與司法忽視的決定合同生效的因素[J];政法論壇;2003年05期
6 楊振山,孫毅;近代民事主體形成的條件與成因[J];政法論壇;2005年04期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李華;客觀真實是訴訟證明的終極目標——訴訟證明標準之理性分析[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3年04期
2 崔明石;解析契約正義的演進——兼論強制締約的產(chǎn)生[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5年01期
3 顧承衛(wèi);楊小明;;為功利主義辯[J];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6年03期
4 王浩斌;王飛南;;試論政治倫理化的底線、限度及其超越——市民社會的制度生態(tài)訴求[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7年03期
5 唐青才;朱德全;;主體間性哲學視角下的德育觀[J];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7年03期
6 周云水;;從《禮儀問答寫卷》看吐蕃倫理文化與儒家倫理的關(guān)系[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7年04期
7 趙天寶;;大學生新生入學教育芻議[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11年01期
8 韓軼;;西方國家的刑罰目的觀及其對我國刑罰目的界定的啟示——兼論懲罰犯罪應(yīng)界定為我國刑罰目的[J];安徽大學法律評論;2001年00期
9 周世中;;西方法的合理性思想的演進[J];安徽大學法律評論;2002年02期
10 吳亞平;;論自然的屬性及環(huán)境法的理念[J];安徽大學法律評論;2002年02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劉長軍;;財產(chǎn)理論與建構(gòu)和諧社會[A];科學發(fā)展:社會管理與社會和諧——2011學術(shù)前沿論叢(下)[C];2011年
2 劉佑生;;司法官素養(yǎng)和職業(yè)培訓[A];第四屆國家高級檢察官論壇論文集[C];2008年
3 袁雪;;無需法律的秩序——當代社會中非國家法存在的必要性與合理性探究[A];繁榮學術(shù) 服務(wù)龍江——黑龍江省第二屆社會科學學術(shù)年會優(yōu)秀論文集(上冊)[C];2010年
4 陳緒新;;“被迫現(xiàn)代性”與當代中國倫理精神重構(gòu)——我們需要一種積極倫理學[A];“第二屆中國倫理學青年論壇”暨“首屆中國倫理學十大杰出青年學者頒獎大會”論文集[C];2012年
5 劉仁貴;;再論倫理與道德的關(guān)系[A];“第二屆中國倫理學青年論壇”暨“首屆中國倫理學十大杰出青年學者頒獎大會”論文集[C];2012年
6 杜早華;;論當代中國社會轉(zhuǎn)型時期的道德危機——從自律與他律的平衡看[A];“第二屆中國倫理學青年論壇”暨“首屆中國倫理學十大杰出青年學者頒獎大會”論文集[C];2012年
7 田海平;;憲政倫理的問題意識與政治擔當[A];“第二屆中國倫理學青年論壇”暨“首屆中國倫理學十大杰出青年學者頒獎大會”論文集[C];2012年
8 鄒平林;杜早華;;在私人道德與制度倫理之間——“小悅悅事件”帶來的倫理反思[A];“第二屆中國倫理學青年論壇”暨“首屆中國倫理學十大杰出青年學者頒獎大會”論文集[C];2012年
9 趙一強;;契約和諧及其倫理實現(xiàn)[A];“第二屆中國倫理學青年論壇”暨“首屆中國倫理學十大杰出青年學者頒獎大會”論文集[C];2012年
10 王雷;;效率與激勵視角下公民財產(chǎn)權(quán)與國家征收權(quán)的均衡——來自城市房屋征收個案的法與經(jīng)濟學分析[A];2005年中國法經(jīng)濟學論壇會議論文集[C];2005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巖;職業(yè)體育聯(lián)盟的經(jīng)濟分析[D];上海體育學院;2010年
2 吳曉暉;論宏觀調(diào)控決策的法律調(diào)整[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3 尹偉琴;民國祭田法律制度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4 劉源;論我國犯罪構(gòu)成結(jié)構(gòu)之完善[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5 張東平;近代中國監(jiān)獄的感化教育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6 李俊義;非政府間國際組織的國際法律地位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7 陳琦;海上人身損害賠償制度論[D];大連海事大學;2010年
8 劉衛(wèi)先;后代人權(quán)利論批判[D];中國海洋大學;2010年
9 翟艷芳;全球教育的理念與實踐[D];華中科技大學;2010年
10 朱新春;萊布尼茨自然有機論研究[D];中國科學技術(shù)大學;2010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邵江婷;基于社區(qū)發(fā)展的我國農(nóng)業(yè)生態(tài)補償法律問題研究[D];華中農(nóng)業(yè)大學;2010年
2 范園園;我國行政程序研究[D];長春理工大學;2010年
3 李玉玉;論檢察機關(guān)在行政公益訴訟中的原告資格[D];長春理工大學;2010年
4 陳邈;突發(fā)事件中緊急權(quán)研究[D];長春理工大學;2010年
5 李園;信息化時代教育技術(shù)人文精神的缺失與重構(gòu)[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6 秦璐;網(wǎng)絡(luò)輿情引導方法研究[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7 孫立元;信用卡消費者的權(quán)益保護問題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8 蔣文瑾;合同解除法律效果的若干問題探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9 賀磊;自由心證的法理與制度初探[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10 楊小強;對我國資格刑的分析與思考[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條
1 O.奧尼爾;陳曉旭;;一個努力與整個世界溝通的哲學家——訪劍橋哲學家歐諾拉·奧尼爾[J];世界哲學;2010年05期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霍存福;;中國古代契約精神的內(nèi)涵及其現(xiàn)代價值——敬畏契約、尊重契約與對契約的制度性安排之理解[J];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8年05期
2 馬新福;社會主義法治必須弘揚契約精神[J];中國法學;1995年01期
3 劉云生;以禮正俗:儒家自然法與傳統(tǒng)契約精神[J];廣東社會科學;2003年05期
4 李瑜青;當代契約精神與法律意識[J];學術(shù)月刊;1999年02期
5 周裕坤;;契約精神與社會和諧——和諧社會的法理建構(gòu)[J];湖北社會科學;2008年01期
6 孫偉;;中西方法律文化比較——以契約精神為中心[J];金卡工程(經(jīng)濟與法);2010年02期
7 丁文良;;論法律危機下的法律文化[J];法制與社會;2009年35期
8 李瑜青;論當代契約精神與法律意識[J];新東方;1997年03期
9 卓澤淵;法治的意識基礎(chǔ):契約精神與憲政精神[J];江蘇行政學院學報;2004年05期
10 劉英俊;;論診所法律教育的同化與異化[J];哈爾濱學院學報;2010年10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3條
1 李瑜青;;當代中國法律權(quán)利意識的解讀——從法文化學入手的思考[A];社會主義與中國現(xiàn)代化 政治·法律與社會: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七屆學術(shù)年會文集(2009年度)政治·法律·社會學科卷[C];2009年
2 朱富強;;協(xié)調(diào)和監(jiān)督兩類功能的角色變化與法律的未來發(fā)展——兼論法律的本質(zhì)功能及其現(xiàn)實異化[A];2010年度(第八屆)中國法經(jīng)濟學論壇論文集(下冊)[C];2010年
3 齊延平;;論法治社會中權(quán)力運行的底線道德與責任制度之關(guān)系[A];執(zhí)法責任制度研究——“完善責任制,確保司法、執(zhí)法公正”理論研討會論文集[C];2001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本報記者 楊強;京魯“良子”的契約精神之爭[N];中國知識產(chǎn)權(quán)報;2011年
2 ;契約精神缺席意味著什么[N];華夏時報;2003年
3 曾獻文;將契約精神融入憲政是政治文明的要求[N];檢察日報;2003年
4 陳晶晶;“達娃雙輸”讓我們萃取什么法律營養(yǎng)[N];法制日報;2007年
5 李向陽 王曉映;簡單案情糾葛5年 折射異化行政行為[N];新華日報;2005年
6 中央民族大學管理學院教授 黨秀云;社會建設(shè)需要確立“五大精神”[N];檢察日報;2008年
7 甌海區(qū)委常委、紀委書記 黃顯標;依法治理“熟人社會”中異化的關(guān)系網(wǎng)[N];溫州日報;2008年
8 韓 煒;從公開審判原則的精神內(nèi)涵談裁判文書公開[N];人民法院報;2002年
9 李晶;不僅僅是多了一個頭套[N];中國教師報;2003年
10 劉云伶 高風;讓“同命不同價”盡早終結(jié)[N];人民代表報;2007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徐菲;希伯來法研究[D];華東政法學院;2004年
2 馬長山;現(xiàn)代性與私法文化精神[D];黑龍江大學;2004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劉良玉;論權(quán)力的法律規(guī)制[D];山東大學;2009年
2 周芳勤;論中國法治進程中民眾契約精神的功能及其實現(xiàn)[D];浙江師范大學;2005年
3 劉宏文;非理性因素在我國法治建設(shè)中的意義探索[D];華東政法大學;2008年
4 任星;契約法治與和諧社會的建構(gòu)[D];曲阜師范大學;2010年
5 張建峰;古代民事司法領(lǐng)域憐貧扶弱現(xiàn)象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6 周威;試論美國司法的社會控制機制[D];中國政法大學;2001年
7 夏婷婷;中西古代契約制度、觀念的比較[D];吉林大學;2006年
8 高昂;論英國文化傳統(tǒng)對普通法精神的塑造[D];黑龍江大學;2009年
9 程U,
本文編號:2210421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falvlunwen/falilunwen/22104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