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規(guī)范:多元、沖突與互動
本文關鍵詞: 社會規(guī)范 多元化 沖突 互動 出處:《中州學刊》2014年03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在法社會學的視野中,社會規(guī)范可以統(tǒng)稱為"法"。伴隨著現(xiàn)代化的浪潮,我國法治的發(fā)展水平與立法體系的完備并不呈正比例關系,多元社會規(guī)范的沖突越發(fā)明顯,從而造成了"越軌泛化"。在這種背景下,針對"國家法"與"民間法"二元結構劃分的偏頗,運用法律多元理論和位階概念,我國現(xiàn)階段社會規(guī)范的多元化可以界定為"國家法""團體法""民間法"的三元結構框架。這三種社會規(guī)范形成了四種互構關系:國家法與民間法的沖突與互動、國家法與團體法的沖突與互動、民間法與團體法的沖突與互動,以及國家法、團體法、民間法三者之間的沖突與互動。在我國社會轉型期,根植于社會內部的傳統(tǒng)性與移植于社會外部的現(xiàn)代性之間的兼容關系十分脆弱,規(guī)范沖突的實質是社會權力的變異、法律權威的弱化。因此,建構合理的社會規(guī)范體系需要在"國家本位"與"社會本位"之間尋求內在的平衡,進而強調多元社會規(guī)范之間的契合與交融。
[Abstract]:In the field of sociology of law, social norms can be called "law" in general. With the tide of modernization, the development level of the rule of law in our country is not proportional to the perfection of the legislative system, and the conflict of multiple social norms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obvious. Under this background, in view of the biases of the dual structure of the "National Law" and "Folk Law", the author applies the theory of legal pluralism and the concept of rank. The pluralism of social norms in our country at present can be defined as the ternary structure frame of "National Law", "Group Law" and "Folk Law". These three kinds of social norms have formed four kinds of mutual structuring relations: the conflict and interaction between national law and folk law. The conflict and interaction between national law and group law, the conflict and interaction between civil law and group law, and the conflict and interaction among national law, group law and folk law. The compatibl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radition rooted in the society and the modernity transplanted to the outside of the society is very fragile. The essence of the normative conflict is the variation of the social power and the weakening of the legal authority. To construct a reasonable system of social norms, it is necessary to seek an internal balance between "national standard" and "social standard", and then emphasize the harmony and blending between multiple social norms.
【作者單位】: 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理論與方法研究中心;中國人民大學法律社會學研究所;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系;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傳統(tǒng)文化與現(xiàn)代法治》(11JJD840005)
【分類號】:D902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9條
1 雷磊;;法律規(guī)范沖突的含義、類型與思考方式[J];法律方法;2008年00期
2 鄧世豹;法律位階與法律效力等級應當區(qū)分開[J];法商研究(中南政法學院學報);1999年02期
3 郭星華;社會失范與越軌行為[J];淮陰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01期
4 陳世榮;法律效力論[J];法學研究;1994年04期
5 蘇力;二十世紀中國的現(xiàn)代化和法治[J];法學研究;1998年01期
6 童之偉;再論法理學的更新[J];法學研究;1999年02期
7 楊解君;;法律關系背后的關系——“法律亞文化關系”初探[J];南京大學法律評論;2001年01期
8 胡玉鴻;試論法律位階劃分的標準——兼及行政法規(guī)與地方性法規(guī)之間的位階問題[J];中國法學;2004年03期
9 梁治平;中國法律史上的民間法——兼論中國古代法律的多元格局[J];中國文化;1997年Z1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陳慶紀;從《聊齋志異》看蒲松齡宗教觀的價值取向[J];蒲松齡研究;2001年02期
2 征漢年;劉玲;;習慣權利基本問題研究[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6年02期
3 王亞明;;1949年以來中國大陸的糾紛解決機制[J];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8年04期
4 史際春;孫虹;;論“大民事”[J];安徽大學法律評論;2001年00期
5 孫曉光;;從家庭本位到個人本位——古代法與近代私法主體之比較[J];安徽大學法律評論;2002年02期
6 何志鵬;;非社會契約論[J];安徽大學法律評論;2005年01期
7 何志鵬;;“自然的權利”與權利理論的發(fā)展[J];安徽大學法律評論;2006年02期
8 王慶廷;;法律的親情化求證——一個法理學的視角[J];安徽大學法律評論;2006年02期
9 顏良偉;陳慰星;;侵權責任成立要件新論[J];安徽大學法律評論;2006年02期
10 王亞明;;多元糾紛解決機制的法文化探析[J];安徽大學法律評論;2006年02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巖;職業(yè)體育聯(lián)盟的經濟分析[D];上海體育學院;2010年
2 吳旅燕;論我國私有財產權的憲法保護[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3 薛磊;當代國際法中的承認制度[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4 呂利;律簡身份法考論[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5 趙寧;罪狀解釋論[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6 尹偉琴;民國祭田法律制度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7 陳玲;背信犯罪比較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8 錢泳宏;清代夫妻相犯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9 張純輝;司法判決書可接受性的修辭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10 鄭現(xiàn)U,
本文編號:1553793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falvlunwen/falilunwen/15537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