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中立:政府IT采購中信息安全審查的法律理性——兼評美國《2013年合并與持續(xù)撥款法案》第516條款
本文關鍵詞: 國家安全 技術中立 政府IT采購 信息安全審查 第條款 出處:《河北法學》2014年08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技術中立在信息安全審查領域體現(xiàn)為"立法不應有意識地阻礙特定類型技術的發(fā)展,不應在技術之間設置歧視",這構成了政府IT采購立法的基本理性。美國《2013年合并與持續(xù)撥款法案》第516條款采取來源地標準對中國信息技術系統(tǒng)進行了嚴格限制,但對中國信息技術系統(tǒng)的風險評估缺乏明確的定位,構成了對中國的實質(zhì)性歧視。理性是法律的符號,法律的內(nèi)在審查并不意味著法律具有理性審視自身的能力。政府IT采購的敏感性決定了相關的信息安全審查必須透明、公正,應當遵循技術中立的基本要求。政府IT采購中的國家安全要素必須被重視,但不能作為無端排除有效競爭的借口,標準化應當作為提升信息安全審查公信力的方法。
[Abstract]:Technology neutrality is reflected in the field of information security review as "legislation should not consciously hinder the development of specific types of technology," There should be no discrimination between technologies ", which constitutes the basic rationality of government IT procurement legislation. Article 516 of the United States merger and continuing Appropriations Act of 2013 imposes strict restrictions on Chines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ystems by adopting the source standard. However, the lack of a clear position in the risk assessment of China'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ystem constitutes substantial discrimination against China. Rationality is the symbol of the law. The inherent review of the law does not mean that the law has the ability to examine itself rationally. The sensitivity of government IT procurement determines that the relevant information security review must be transparent and fair. The national security elements in government IT procurement must be attached importance to, but not used as an excuse to exclude effective competition for no reason, and standardization should be used as a way to enhance the credibility of information security review.
【作者單位】: 西安交通大學法學院;
【基金】: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課題《國家網(wǎng)絡空間安全管理保障機制研究》(138LD181)階段成果
【分類號】:D971.2;D912.1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3條
1 蔡翠紅;;美國網(wǎng)絡空間先發(fā)制人戰(zhàn)略的構建及其影響[J];國際問題研究;2014年01期
2 殷亞紅;劉斌;;從聯(lián)想受阻美國政府采購談我國政府采購國貨問題[J];中國政府采購;2006年09期
3 朱彤;;TD-SCDMA:怎樣應對“技術中立論”[J];中國電信業(yè);2005年10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李華;客觀真實是訴訟證明的終極目標——訴訟證明標準之理性分析[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3年04期
2 顧承衛(wèi);楊小明;;為功利主義辯[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6年03期
3 王浩斌;王飛南;;試論政治倫理化的底線、限度及其超越——市民社會的制度生態(tài)訴求[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7年03期
4 唐青才;朱德全;;主體間性哲學視角下的德育觀[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7年03期
5 周云水;;從《禮儀問答寫卷》看吐蕃倫理文化與儒家倫理的關系[J];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7年04期
6 趙天寶;;大學生新生入學教育芻議[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11年01期
7 韓軼;;西方國家的刑罰目的觀及其對我國刑罰目的界定的啟示——兼論懲罰犯罪應界定為我國刑罰目的[J];安徽大學法律評論;2001年00期
8 周世中;;西方法的合理性思想的演進[J];安徽大學法律評論;2002年02期
9 李學寬;郭志遠;;反傳聞規(guī)則對我國刑事審判方式改革的啟示[J];安徽大學法律評論;2004年01期
10 肖順武;;試論民法意思自治理念之嬗變——基于民事主體視角之解析[J];安徽大學法律評論;2010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劉長軍;;財產(chǎn)理論與建構和諧社會[A];科學發(fā)展:社會管理與社會和諧——2011學術前沿論叢(下)[C];2011年
2 陳緒新;;“被迫現(xiàn)代性”與當代中國倫理精神重構——我們需要一種積極倫理學[A];“第二屆中國倫理學青年論壇”暨“首屆中國倫理學十大杰出青年學者頒獎大會”論文集[C];2012年
3 劉仁貴;;再論倫理與道德的關系[A];“第二屆中國倫理學青年論壇”暨“首屆中國倫理學十大杰出青年學者頒獎大會”論文集[C];2012年
4 杜早華;;論當代中國社會轉型時期的道德危機——從自律與他律的平衡看[A];“第二屆中國倫理學青年論壇”暨“首屆中國倫理學十大杰出青年學者頒獎大會”論文集[C];2012年
5 田海平;;憲政倫理的問題意識與政治擔當[A];“第二屆中國倫理學青年論壇”暨“首屆中國倫理學十大杰出青年學者頒獎大會”論文集[C];2012年
6 鄒平林;杜早華;;在私人道德與制度倫理之間——“小悅悅事件”帶來的倫理反思[A];“第二屆中國倫理學青年論壇”暨“首屆中國倫理學十大杰出青年學者頒獎大會”論文集[C];2012年
7 趙一強;;契約和諧及其倫理實現(xiàn)[A];“第二屆中國倫理學青年論壇”暨“首屆中國倫理學十大杰出青年學者頒獎大會”論文集[C];2012年
8 王雷;;效率與激勵視角下公民財產(chǎn)權與國家征收權的均衡——來自城市房屋征收個案的法與經(jīng)濟學分析[A];2005年中國法經(jīng)濟學論壇會議論文集[C];2005年
9 曲振濤;周方召;仲深;;以人為本的經(jīng)濟發(fā)展觀——效率與公平相統(tǒng)一的法經(jīng)濟學視角解讀[A];2009年度(第七屆)中國法經(jīng)濟學論壇論文集[C];2009年
10 陳柳欽;;全球化視野下國家主權理論的演變與發(fā)展[A];2010年度(第八屆)中國法經(jīng)濟學論壇論文集(上冊)[C];2010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尹偉琴;民國祭田法律制度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2 張東平;近代中國監(jiān)獄的感化教育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3 李俊義;非政府間國際組織的國際法律地位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4 陳琦;海上人身損害賠償制度論[D];大連海事大學;2010年
5 劉衛(wèi)先;后代人權利論批判[D];中國海洋大學;2010年
6 翟艷芳;全球教育的理念與實踐[D];華中科技大學;2010年
7 朱新春;萊布尼茨自然有機論研究[D];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10年
8 張海斌;轉型社會中的鄉(xiāng)村自治與法治[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9 張映芹;制度理性與福利公正[D];陜西師范大學;2010年
10 孫峰;當代中國德育價值觀的變革[D];陜西師范大學;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邵江婷;基于社區(qū)發(fā)展的我國農(nóng)業(yè)生態(tài)補償法律問題研究[D];華中農(nóng)業(yè)大學;2010年
2 范園園;我國行政程序研究[D];長春理工大學;2010年
3 李玉玉;論檢察機關在行政公益訴訟中的原告資格[D];長春理工大學;2010年
4 陳邈;突發(fā)事件中緊急權研究[D];長春理工大學;2010年
5 李園;信息化時代教育技術人文精神的缺失與重構[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6 秦璐;網(wǎng)絡輿情引導方法研究[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7 楊小強;對我國資格刑的分析與思考[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8 劉笛;論道德義務不能成為不作為犯罪的義務來源[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9 黃涵華;完善我國監(jiān)外執(zhí)行法律監(jiān)督的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10 鄒舒然;網(wǎng)絡傳播對我國公民社會構建的促進作用[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6條
1 盧新德;論美國信息安全戰(zhàn)略的擴張性[J];當代亞太;2005年07期
2 蔡翠紅;李皓;;試論美國信息自由的法律基礎及其限度——以維基揭密事件為例[J];國際問題研究;2011年01期
3 邱東;;對美國“先發(fā)制人”戰(zhàn)略的國際法思考[J];理論導刊;2009年06期
4 黎弘;;叢林法則加劇網(wǎng)絡戰(zhàn)爭風險[J];人民論壇;2011年S1期
5 沈逸;;美國網(wǎng)絡戰(zhàn)略“魔盒”攪亂世界[J];人民論壇;2011年S1期
6 惠志斌;;我國國家網(wǎng)絡空間安全戰(zhàn)略的理論構建與實現(xiàn)路徑[J];中國軟科學;2012年05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文靜;白云飛;;中海油收購優(yōu)尼科案后美國國家安全審查機制的變化發(fā)展[J];法制與社會;2011年20期
2 漆彤;;美國外資并購安全審查制度的最新發(fā)展及其借鑒[J];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9年02期
3 ;高層聲音[J];南風窗;2011年08期
4 劉東洲;;美國外資監(jiān)管中國家安全審查制度研究[J];法學雜志;2006年06期
5 孫效敏;;論美國外資并購安全審查制度變遷[J];國際觀察;2009年03期
6 潘永;蔣曙明;;美國外資并購審查法律制度及其啟示[J];投資研究;2008年12期
7 林永梅;;議美國外資并購國家安全審查制度及對我國的啟示[J];法制與社會;2009年06期
8 裘敬梅;;俄羅斯立法保障國家經(jīng)濟安全[J];中國人大;2009年19期
9 ;時政資訊[J];辦公室業(yè)務;2011年02期
10 韓龍;;美國對外資并購的國家安全審查制度:中國之借鑒[J];江海學刊;2007年04期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4條
1 郇公弟;德國:法律“無形之手”護民族品牌于“無形”[N];新華每日電訊;2008年
2 本報記者 徐素琴;美出臺新法案嚴審外國投資[N];民營經(jīng)濟報;2007年
3 本報記者 李明三;太原煤炭安監(jiān)系統(tǒng)窩案[N];21世紀經(jīng)濟報道;2006年
4 胡喜盈 唐偉;假冒商標引發(fā)知識產(chǎn)權官司[N];中國文化報;2005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楊逢柱;美國對跨國并購的國家安全法律審查制度研究[D];廈門大學;2007年
,本文編號:1509624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falvlunwen/falilunwen/15096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