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公共信托理論評介
本文關鍵詞: 公共信托理論 公共財產(chǎn) 自然資源管理 伊利諾伊州案 Joseph Sax 出處:《中國政法大學》2011年碩士論文 論文類型:學位論文
【摘要】:法學的視野下,如何處理政府、公民與公產(chǎn)之間的關系,是超越于意識形態(tài)和政治制度的普遍課題,任何現(xiàn)代國家都無法回避。中國行政法學繼承了法國傳統(tǒng)公產(chǎn)理論以“所有權”為核心概念的結構體系,空有“國家所有權”概念之余,卻缺乏對公民使用公產(chǎn)權利的憲法與行政法關懷,在對公產(chǎn)的定性、公產(chǎn)的使用、公產(chǎn)的流轉等問題的回答上仍不甚清晰。本文選擇從美國公共信托理論(以下簡稱PTD)的視角出發(fā),以他者的身份反觀中國的公產(chǎn)理論與實踐,以期能夠?qū)χ袊a(chǎn)領域的理論研究形成有益的知識增量。 本文的主旨在于最大可能地還原PTD在美國誕生的原因和背景,通過對被視作PTD“馬伯里案”的“伊利諾伊州案”的分析,以及被譽為“公共信托之父”的Joseph Sax教授觀點的闡述,落腳于現(xiàn)代司法、行政和立法機關對于PTD的態(tài)度和由此導致的PTD的拓展趨勢,并對PTD所招致的質(zhì)疑做出恰當?shù)鼗貞?本文以六章的篇幅詮釋了文章的主題:美國公共信托理論之“介”與“評”。 引言部分:在引出“如何處理政府、公民與公產(chǎn)三者之間關系”這個普遍性問題的前提下,概括梳理中國行政法學公產(chǎn)理論研究與實踐中存在的問題,并交待傳統(tǒng)公產(chǎn)理論與美國PTD的可能對接與契合。國內(nèi)學者引介PTD時一則局限于環(huán)境法領域,二則對其褒獎勝于質(zhì)疑,因此筆者在本文中試圖盡可能全面地還原PTD在美國運行的真實面貌。 第一章介紹PTD的基本內(nèi)涵及其歷史溯源。核心問題是:何謂公共信托?它與私法上的信托制度有何關聯(lián)?它是如何誕生如何發(fā)展成為英國普通法上的一個重要原則并且進入美國的司法實踐中去的?美國為什么要采納公共信托這樣一種理論并如何將發(fā)源于古羅馬的公共信托“本土化”?公共信托的理念發(fā)祥于古羅馬對公共所有權的宣告。在英王室與公眾的權力之爭中,此種宣告以公共信托的形式演變成英國普通法原則的一部分,并經(jīng)由殖民者帶入北美大陸。美國PTD借用了起源于衡平法的“信托”概念,將傳統(tǒng)私法信托的三方主體結構引入到公法的視角,圍繞“信托財產(chǎn)”建構了一種“委托人-受托人-受益人”的三方結構,巧妙地解釋了政府、公民與公共財產(chǎn)這三者之間的關系。 第二章介紹被譽為公共信托中的馬伯里案的伊利諾伊州一案。核心問題是:公共信托如何從一種理論發(fā)展到美國的司法實踐中去的?伊利諾伊州案回答了PTD的哪些核心問題?它能否抽象出一種聯(lián)邦范圍內(nèi)普遍適用的司法原則?本章首先分析伊利諾伊州案判決所援引的早期判例,其次分別介紹了該案的基本案情、最高法院的判決意見及其意義與局限,并對該案所引發(fā)的“PTD是聯(lián)邦法還是州法原則”之爭進行回應。 第三章介紹被譽為公共信托之父的Joseph Sax的觀點及其影響。核心問題是:為什么說Sax“復興”了PTD?他是如何重新發(fā)掘并復興了古老的公共信托原則?他為什么會提出這樣的理論和觀點?他的觀點存在哪些創(chuàng)新與局限?本章首先闡述了Sax關于PTD的兩個核心觀點:公共信托理論的內(nèi)容和范圍,司法機關的有效介入對于發(fā)展PTD的重要性;其次討論了Sax所處的時代背景及其復興PTD可能的原因;再次分析了Sax觀點的創(chuàng)新與局限性所在。 第四章通過具體案例和學者觀點的分析,探究后Sax時代里PTD的發(fā)展趨勢:第一小節(jié)分析在學界與司法機關的雙重推動下,PTD司法功能的多元化及其在地理范圍和資源種類上的拓展趨勢;第二小節(jié)略述行政機關對于適用PTD的態(tài)度;第三小節(jié)分析PTD在現(xiàn)代美國的憲法化及法典化的趨勢。 第五章分析后Sax時代對PTD的質(zhì)疑聲音。通過闡述PTD的反對觀點和批評意見,并分析批評者所處時代背景及理論環(huán)境的變遷,為讀者全面理解PTD提供一種反向思考。筆者以為,盡管公共信托是一種“法律擬制”,卻并不妨礙它以一種極富彈性的姿態(tài)去包容并解釋當下的現(xiàn)實困境。盡管時代變遷,但PTD卻能夠不斷調(diào)試自身以適應不斷變化的公眾需求。 最后的結論部分,筆者以“普遍課題下的中國式思考”、“PTD之介”、“PTD之評”三部分分別立論,對前文的觀點和陳述進行總結。并在文章末尾對未竟的中國問題進行簡單交待。
[Abstract]:Under the view of law , how to deal wi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overnment , citizen and public production is a universal task that goes beyond ideology and political system , and any modern country cannot evade . The Chinese administrative law inherits the concept of " ownership " as the core concept , but lacks the constitution and administrative law concern for citizen ' s right to use public goods .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minimize the cause and background of the birth in the United States .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 Illinois Case " regarded as the " Marbury Case " , and the views of Joseph Sax , the father of the Public Trust , the author points out the tendency of the modern judicial , administrative and legislative organs to expand the attitude of the ptd and the resulting ptd , and to respond appropriately to the challenge incurred by the ptd . This article explains the theme of the article in six chapters : the " dielectric " and " evaluation " of the public trust theory in the United States . Introduction : On the premise of leading out " how to deal wi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overnment , citizen and public production " ,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research and practice of the theoretical research and practice of administrative law in China , and puts forward the possibility of docking and cooperation between the traditional public production theory and the United States . The first chapter introduces the basic connotation and the historical origin . What is the core question is : What is the public trust ? How does it relate to the trust system in private law ? How to develop into a common trust of the United States and enter the American judicial practice ? The second chapter introduces the case of the Illinois State , which is regarded as the Marbury case in the public trust . The core question is how the public trust goes from a theory to the judicial practice of the United States . The Illinois case answers the core questions in the federal range . Can it abstract the basic case of the case , secondly introduces the basic case of the case , the judgment of the Supreme Court and its significance and limitation , and responds to the dispute arising from the case . The third chapter introduces Joseph Sax ' s viewpoint and its influence on the father of public trust . In chapter 4 ,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specific case and scholar ' s point of view , the development trend is explored in the post - Sax time period : the first subsection analyzes the diversification of the func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trend in the geographical area and resources by the double push of the academic circle and the judicial organ ; the second section outlines the attitude of the administrative organ to the application of the ptd ; and the third subsection analyses the trend of the ptd in the modern united states . The author thinks that , although the public trust is a kind of " legal fiction " , it does not prevent it from being able to contain and explain the present predicament in an extremely flexible attitude . At the end of the article , the author summarizes the viewpoints and statements of the previous text , and makes a brief description of the outstanding Chinese problems at the end of the article .
【學位授予單位】:中國政法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1
【分類號】:D971.2;DD912.28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劉敏;;試從行政公產(chǎn)角度看待公車改革[J];學理論;2011年20期
2 陳濤;;試論現(xiàn)代環(huán)境公益訴訟的理論基礎[J];現(xiàn)代商業(yè);2011年18期
3 唐艷秋;;我國環(huán)境公益訴訟制度研究的新探索——《環(huán)境公益訴訟研究》述評[J];政法論叢;2011年04期
4 史佳欣;;環(huán)境公益訴訟制度初探[J];學理論;2011年24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馬榮麗;周旭明;;對環(huán)境公益訴訟定義的思考[A];環(huán)境法治與建設和諧社會——2007年全國環(huán)境資源法學研討會(年會)論文集(第四冊)[C];2007年
2 王克穩(wěn);;論國有資產(chǎn)的不同性質(zhì)與制度創(chuàng)設[A];中國法學會行政法學研究會2008年年會論文集(上冊)[C];2008年
3 朱維究;閆晶;;論行政法與財產(chǎn)保護——從行政法對公產(chǎn)的積極保護說起[A];財產(chǎn)權與行政法保護——中國法學會行政法學研究會2007年年會論文集[C];2007年
4 徐道德;;反思公民環(huán)境權的民法保護——讀呂忠梅的《溝通與協(xié)調(diào)之途—論公民環(huán)境權的民法保護》有感[A];生態(tài)文明與環(huán)境資源法--2009年全國環(huán)境資源法學研討會(年會)論文集[C];2009年
5 方潔;;行政許可中的財產(chǎn)權處置——加油站拍賣案所折射的法理缺憾[A];財產(chǎn)權與行政法保護——中國法學會行政法學研究會2007年年會論文集[C];2007年
6 杜萬平;;對環(huán)境行政管理合法性解說的反思和質(zhì)疑[A];2006年中國可持續(xù)發(fā)展論壇——中國可持續(xù)發(fā)展研究會2006學術年會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機制創(chuàng)新與政策導向?qū)]媅C];2006年
7 那力;張煬;;普通法中的環(huán)境損害責任問題[A];水資源、水環(huán)境與水法制建設問題研究——2003年中國環(huán)境資源法學研討會(年會)論文集(下冊)[C];2003年
8 肖澤晟;;公物管理體制改革中的權力配置[A];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法律問題——中國法學會行政法學研究會2006年年會論文集[C];2006年
9 那力;吳真;王小鋼;;水污染防治法:保障經(jīng)濟社會持續(xù)發(fā)展?——對“環(huán)境立法目的二元論”的追問和反思[A];水污染防治立法和循環(huán)經(jīng)濟立法研究——2005年全國環(huán)境資源法學研討會論文集(第一冊)[C];2005年
10 謝宇烽;;檢察機關提起行政公益訴訟問題研究[A];2008年度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六屆學術年會文集(政治·法律·社會學科卷)[C];2008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資深網(wǎng)絡評論人士 五岳散人;故宮竊寶與公產(chǎn)私用都是偷[N];東方早報;2011年
2 何來維(作者單位:安徽大學工商管理學院);評《公有制實現(xiàn)形式多樣化通論》[N];安徽日報;2001年
3 齊樹潔;我國公益訴訟的困境與出路[N];檢察日報;2004年
4 午言;田徑明星動向[N];中國體育報;2000年
5 燕曉峰;斯諾:從政經(jīng)商皆風流[N];中國企業(yè)報;2007年
6 本報記者 呂天生;新拆遷法答疑解惑[N];黑龍江日報;2000年
7 小樂 阿超;盤點房屋產(chǎn)權[N];中國財經(jīng)報;2000年
8 張步洪;行政法今天該做些什么[N];檢察日報;2002年
9 中共陜西省委黨校法學教研部 潘懷平;環(huán)境訴權主體如何確定?[N];中國環(huán)境報;2010年
10 ;《國際博物館協(xié)會博物館職業(yè)道德》(最新版)[N];中國文物報;2005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6條
1 李冰強;公共信托理論批判[D];中國海洋大學;2012年
2 吳真;公共信托原則研究[D];吉林大學;2006年
3 張杰;公共用公物權研究[D];武漢大學;2011年
4 王開宇;生態(tài)權研究[D];吉林大學;2012年
5 陳冬;環(huán)境公益訴訟研究——以美國環(huán)境公民訴訟為中心[D];中國海洋大學;2004年
6 呂瑞云;公法法人財產(chǎn)所有權問題研究[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馬允;美國公共信托理論評介[D];中國政法大學;2011年
2 石鈞;論河道生態(tài)用水權利[D];中國政法大學;2009年
3 李海燕;電信用戶對無線電頻譜資源使用的權利屬性[D];中國政法大學;2011年
4 朱艷艷;環(huán)境行政公益訴訟法律制度研究[D];福州大學;2006年
5 沈笑嫣;論行政公產(chǎn)[D];長春理工大學;2009年
6 于紅燕;國際環(huán)境法上的對世義務研究[D];山東科技大學;2008年
7 周長瓊;行政法上的物權研究[D];山東大學;2006年
8 周旋;獨立董事制度:制度、理論和實踐[D];華東政法學院;2002年
9 李再思;環(huán)境信息公開制度研究[D];東北林業(yè)大學;2008年
10 張學俠;論環(huán)境公益訴訟的原告資格[D];湖南大學;2008年
,本文編號:1476934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falvlunwen/falilunwen/1476934.html